小学语文《修辞手法复习》教学设计(通用5篇)

时间:2013-02-03 06:32:4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复习》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2. 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能够在文本中识别和运用;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例子;

2. 能够在文本中识别和运用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修辞手法在文本中的作用;

2. 能够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来提升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

2. 《修辞手法复习》教材;

3. 各种文学作品的片段或例句。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新课

1. 利用图片或短视频展示一些著名文学作品的片段或例句,引发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在这些片段或例句中发现了什么特别的表达方式?

Step 2 介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1. 分组讨论并汇报: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2. 教师进行总结:修辞手法是一种通过运用特殊的语言技巧来创造形象、增强感情和表达思想的手段,它能够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和具有艺术性。

Step 3 学习常见的修辞手法

1. 教师通过课件和教材介绍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同时给出相应的例子。

2. 学生独立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完成相应的练习。

Step 4 在文本中识别和运用修辞手法

1. 教师提供一些文学作品的片段或例句,让学生识别其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发现的修辞手法,并给出解释和例子。

Step 5 拓展延伸活动

1. 学生自行选择一篇文学作品,分析其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2. 学生可以自己创作一篇短文或诗歌,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加深,能够在文本中识别和运用修辞手法。同时,通过拓展延伸活动,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升。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复习》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 学习并掌握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2.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并理解其运用的效果;

3. 运用修辞手法创作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并掌握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2. 能够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运用的效果。

【教学难点】

1. 理解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2. 能够运用修辞手法创作文学作品,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

2. 《修辞手法复习》教材;

3. 各种文学作品的片段或例句。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新课

1. 利用图片或短视频展示一些著名文学作品的片段或例句,引发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在这些片段或例句中发现了什么特别的表达方式?

Step 2 介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1. 分组讨论并汇报: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2. 教师进行总结:修辞手法是一种通过特殊的语言运用来创造形象、增强感情和表达思想的手段,它能够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和具有艺术性。

Step 3 学习常见的修辞手法

1. 教师通过课件和教材介绍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并给出相应的例子。

2. 学生独立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完成相应的练习。

Step 4 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

1. 教师提供一些文学作品的片段或例句,让学生分析其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解释其运用的效果。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并给出解释和例子。

Step 5 运用修辞手法创作文学作品

1. 学生自行选择一个主题,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一篇短文或诗歌,并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 学生分组互相交流和修改自己的作品,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掌握得到了提升,并能够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并理解其运用的效果。通过创作文学作品,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提升。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复习》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能辨析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夸张、拟人这六种修辞手法。

  2、能够熟练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和反问仿写、改写句子。

  3、能够运用修辞手法自己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说说常见的修辞手法。

  说说什么是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夸张和拟人。

  (指名生回答,师板书,引出本课复习内容——修辞手法)

  二、总结: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2)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4)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自问自答)

  (5)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

  (6)拟人:把物当人来写。

  三、比喻句的辨析

  练习一:请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2、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滑如凝脂。()

  3、为什么中华民族成为拥有诗歌传统的民族呢?因为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

  4、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5、团团如果跌一跤,几个举重运动员都扶不动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

  6、风儿轻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7、“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摩着你。()

  让学生说说修辞手法复习时要达到什么要求,师总结出示教学目标

  练习二: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的是()句。

  A、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

  B、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

  C、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D、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

  E、小珍珠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说说为什么只有F句是比喻句?

  小结:怎样识别“像”字句是否是比喻句呢?这就要看句子是否同时具备了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像”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二是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如果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则,那就不是比喻句。

  四、识别比喻句和拟人句

  练习三:判断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每条岭都那么温柔。()

  B、每条岭都像慈母那样的温柔。()

  C、兴安岭多么像少女那样会打扮自己呀!()

  D、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

  师总结:要区分比喻和拟人首先要弄清楚两者的特点和区别:

  1、比喻句,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性打比方。比基本结构为三部分:本体、比喻词、喻体。

  2、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有三个特点: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一定要看句中是否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是否给它赋予了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

  练习四:

  1、把下列句子补充成比喻句。

  ①红得透亮的柿子,像()。

  ②刺猬浑身长满了像()的硬刺。

  2、把下列句子改成拟人句。

  ①天上的星星在闪烁。

  ②小鸟在林间鸣叫。

  ③顽皮的雨滴像调皮的男孩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④海棠果像个有礼貌孩子冲着我

点头微笑。

  比喻略去了比喻词和喻体,就成了拟人。

  练习五: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A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B走进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犹如置身于大海之中。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绿得令人陶醉。叠叠的浪花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怎么不使人感到亲切,舒服呢?()

  练习六:按要求写句子。

  (1)灾区的群众不能忘记那一双双来自各地的援助之手。(改成反问句)

  (2)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3)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仿写:。

  (4)我们英勇的人民子弟兵是最可爱的人。(改为设问句)

  练习七:以“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来到了公园里”为开头写一段话,用上至少3种以上的修辞手法。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复习》教学设计 篇四

  复习目标:

  1、能辨析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夸张、拟人这六种修辞手法。

  2、能够熟练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和反问并仿写、改写句子。

  3、能够运用修辞手法自己写句子。

  复习重难点:

  能够熟练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和反问并仿写、改写句子。

  复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进行了口语交际或写作时,都希望自己的语言表达生动形象。本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语言的化妆师、美容师,大家想知道它是谁吗?它就是一些修辞手法。本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修辞的世界,来感悟修辞对语言的整容和美化效果。

  二、复习内容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由本体、比喻词、喻体三部分构成,分为明喻和暗喻。

  明喻,有本体和喻体,常用“像”“好像”“仿佛”“宛如”“犹如”等比喻词。如: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暗喻,也有本体和喻体,常用“是”“变成”“成了”等比喻词。如: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

  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两种事物之间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同类。

  如:

  1、他长得很像我的爸爸。(不是比喻)

  2、这个人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不是比喻)

  3、妹妹的脸红彤彤的,像个红苹果。(比喻)

  (2)拟人:就是把人以外的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像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做人的动作。

  如: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3)排比:就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相同或意思相关,字数大致相等,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

  如: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

  (4)夸张:就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有意把事物的形态、特征、作用进行扩大或缩小来描述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5)设问:就是有针对性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把自己的看法谈出来。实际上就是自问自答。

  如: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6)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无疑而问,不需回答。多用“难道、怎能、怎么”等词作反问词。

  如:姐姐缠了足,还能下田干活吗?

  三、说说下列句子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1、远处,小河像一条银色的带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2、水渐渐窜上来,放肆的舔着人们的腰。()

  3、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4、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5、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6、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力量。()

  四、自我检测,快速抢答下列句子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1、水龙头伤心地流着眼泪。()

  2、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飘落下来。()

  3、他是那么平凡,那么朴素,那么纯真,那么谦虚。()

  4、它声音太小太小,就像蚊子哼哼似的。()

  5、鲸的身子那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小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

  6、泉眼里,不断冒出的水泡,像珍珠一样,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7、山上的树木、瀑布、良田又苏醒了,人们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8、晚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

  9、这就是黄河源头吗?对,这就是黄河源头。

  五、巩固练习

  (一)仿写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仿写:

  2、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仿写:

  3、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仿写:

  4、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仿写:

  5、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仿写:

  (二)按要求转换句子:

  学生自己完成,再小组讨论,教师点拨,讲评。

  1、树叶在风中飘来飘去。拟人:比喻:

  2、考场上很静。夸张:

  3、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善良。排比:

  4、这个故事使我感动得流泪。反问:

  5、那么,海底也不是一点声音也没有。设问:

  五、总结

  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问

  六、美文欣赏

  排比、设问、反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学生品读,说说好在哪里?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

  七、课后作业

  以“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来到了公园里”为开头写一段话,用上你喜欢的修辞手法,看谁用的多,写的好。

  板书设计: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复习》教学设计 篇五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两千年前,西门豹管理邺那个地方时,通过调查,了解散到那里的豪绅和巫婆勾结在一起为害百姓,便设计破除迷信,大力兴修水利使邺地繁荣起来的故事。文章刻画了西门豹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与民作主,为民除害的形象。文章在写作上主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记叙了西门豹破除迷信的经过。描写了西门豹如何将计就计,惩除邪恶,除害兴利,尤其是教育群众场面写得特别精彩。教学这篇课文时,要帮助学生理解西门豹和老大爷的对话,弄清河伯娶媳妇的来龙去脉。重点理解“荒芜”、“官绅”、“收成”“提心吊胆”等词语,正确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与学法设计】

  一、彩用从整体到部分,先粗后细的教学方法,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不露退迹、不动声色的绝妙办法。

  二、教给学生找关键词语的方法:

  (一)是找与前后内容不相一致的词;

  (二)是找表面看似乎多余的词;

  (三)是找描写人物异常表现的词。

  三、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当时当时的实景,学习利用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示课题,简介西门豹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西门豹是战国时期的一各官员,姓西门,名豹。

  二、简介课文,了解大意

  (一)简介课文我们现在学习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历史故事,讲的是距今两千年前,战国时期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文中介绍了西门豹做了一件什么事?这一件事对百姓有何好处?

  (严惩了河伯娶妇的组织者,废除这一迷信活动,使百姓大兴水利建设,庄稼年年得到好收成。)

  2.再读课文,正字音,理解下列词意在课文中的含义。“荒芜”、巫婆、官绅、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灌溉。

  三、理清线索,分好段落

  (一)整体感知课文,根据“摸清底细”、“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线索,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一九自然段)摸清底细。(调查)

  第二段:(第十十五自然段)破除迷信(除害)

  第三段:(第十六自然段)兴修水利(开渠)

  四、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一)导读、自读课文

  1.西门豹向老大爷调查了哪几件事?先做了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1)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2)是谁给河伯娶媳妇的?

  (3)新娘从哪里来?

  (4)漳河有无发过大水。

  2.指导朗读西门豹和老大爷的问话和答话。

  (二)再读课文,深入讨论

  1.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到哪些情况?

  (1)造成“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主要是河伯娶媳妇。

  (2)巫婆和官绅勾结,是首恶分子。

  (3)巫婆和官绅骗钱又害人,使有女孩子的人家纷外逃。

  (4)漳河从没有发过大水,倒是年年旱灾。

  2.联系句子理解“荒芜”、“人烟稀少”等词,想象当时邺地是怎样的一幅情景?

  3.学生动手划词,结合讲解巫婆、官绅、眼睁睁“等词。

  4.小结:西门豹成功地调查出四个问题的成果,成为他治邺的可依据。

  (三)将计就计,惩办巫绅

  1.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地严惩巫婆和官绅的?

  (1)西门豹参加河伯娶媳妇的仪式。

  (2)西门豹借口新娘不漂亮把巫婆、官绅头子投进漳河。

  (3)西门豹故意面对漳河发问,迫使官绅的骗局。

  2.为什么西门豹知道巫婆和官绅的骗局,不直接把他们抓起来杀掉呢?而去参加河伯的婚礼。

  (这个问题,是课文难点所在。因为当时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巫婆官绅的真面目,西门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百姓利用河伯娶媳妇的现场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迷雾中觉悟起来。为以后兴修水得,打下坚实基础。)

  3.体会西门豹不说一个“杀”字,不提一个“打”从从容容、惩办巫绅,破除迷信的从政本领。

  4.朗读第十自然段,深究重点词语。

  (1)“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中的“站满”和课文前面的哪些描写不一致?

  (2)“西门豹真的带着卫土来了。”中的“真的”说明了什么?

  (3)小结找关键词语的方法。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十一十二自然段,在朗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含义。

  (把“不行”、“不漂亮”、“不会满意”的三个“不”字读得诚恳些;把“另外……送去”读得正经些;“把……说一声”读得强狠些;把“抱、投、催”几个动词读得坚定有力些。)

  6.指导按提纲复述课文第二段内容。

  (四)讲读第三段

  1.齐读最后一段。

  2.思考:漳河年年闹旱灾,西门豹是怎样解决的?

  3.为什么要先破除迷信,后兴修水利?

  【板书设计】

  示例一:西门豹→调查摸底→破除迷信↓↓受到爱戴→获得丰收→兴修水利

  示例二:原因首恶者摸清底细调查了解

  受害者漳河情况西门豹破除迷信迎接新娘惩办巫绅惩治巫婆巧妙惩处官绅兴修水利

小学语文《修辞手法复习》教学设计(通用5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