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教学设计【实用6篇】

时间:2019-04-03 04:48:2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卖炭翁教学设计 篇一

卖炭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卖炭翁》这首古诗的背景和意义。

2. 学会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卖炭翁》这首古诗的意义和特点。

2. 掌握诗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约5分钟)

通过展示《卖炭翁》诗歌的标题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问学生是否听说过这首诗。引导学生讨论与炭相关的词语和形象,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步骤二:背景介绍(约10分钟)

通过简要介绍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卖炭翁》的作者和创作时期。同时,介绍唐代炭业的兴盛和炭翁的生活状态,使学生对诗歌的背景有所了解。

步骤三:诗歌分析(约20分钟)

1. 逐句解读诗歌的内容和意义。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和老师的引导,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意。

2.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步骤四:文学鉴赏与创作(约15分钟)

1. 引导学生从情感和思想角度对诗歌进行鉴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文学情趣。

2.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如写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或者写一首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诗歌。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约10分钟)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回答提出的问题。评价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创作。

篇二

卖炭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卖炭翁》这首古诗的作者和背景。

2. 学会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教学重点:

1. 理解《卖炭翁》这首古诗的意义和特点。

2. 掌握诗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约5分钟)

通过展示《卖炭翁》诗歌的标题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问学生是否听说过这首诗。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与炭相关的词语和形象,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和探索欲望。

步骤二:背景介绍(约10分钟)

简要介绍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卖炭翁》的作者和创作时期。同时,介绍唐代炭业的兴盛和炭翁的生活状态,为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做好准备。

步骤三:诗歌分析(约20分钟)

1. 逐句解读诗歌的内容和意义。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和老师的引导,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意。

2.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步骤四:文学鉴赏与创作(约15分钟)

1. 引导学生从情感和思想角度对诗歌进行鉴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文学情趣。

2.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可以给学生一些写作的提示,如写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或者写一首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诗歌。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约10分钟)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回答提出的问题。评价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创作。同时,提出一些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诗歌的内涵。

卖炭翁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居易诗进长安》视频导入,了解其人其事。

  师:(顺势导入)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PPT),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这首诗歌的体裁叫做乐府诗,什么叫乐府诗呢?我们一起看大屏幕,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指生读)

  (乐府是指自汉代以来收集和整理创作诗歌的官署,后也指自乐府流传出来的诗歌。叫乐府诗)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同学个读课文,教师从旁指导。

  3、播放PPT,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5、默读课文,思考:这首诗讲述了什么内容?

  三.再读

  指生读。(一人读)

  请同学们注意这个字“裳”(板书),这个字在这首诗里的字音读做cháng,(板书标音),同学们和我一起读一下,这回,大家在下面在再练习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生读)

  指生汇报读。(一人读)

  同学们注意,这首诗里,共有几句话?(五句话)

  那么我们再读的时候注意,一句话之音的停顿要短一些,而二句话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并且注意把问句读出来。再练习读一读。

  指生读。(一人)

  相信大家这一回一定能读的更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

  四、读读品品

  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卖炭的老头呢?

  再读诗歌,圈画诗中描写卖炭翁的词句,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略)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位老人的生活状况?(其间穿插朗读)

  “苦”:

  烧炭苦: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外貌描写:年老体弱、劳动艰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为贫苦生活所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描写:艰难无奈)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自己在下面默读课文,结合诗下面的注释,把不理解的或不清楚的字、词、句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同学们请做好,谁愿意把自己画出来的地方和大家说一说呢?

  南山:指长安附近终南山

  烟火色:烟熏火燎的颜色。(用图片来解读)

  何所营:营:用处,有什么用处。

  怨:盼望(相对的方法)

  好了,同学们,大家现在的疑问都解决了,现在请同学们前后桌为一个小组,试一试,能不能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呢?(要注意,小组分工要明确,有人说,有人记录)

  (注意巡视)

  指生汇报,(2人)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诗的意思,那谁来说一说卖炭翁长的什么样?(生读: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还有哪个地方描写了卖炭翁的样子。(生读:可怜身上衣正单)

  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呢?(生: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

  在描写人物中,这些描写叫什么描写?(外貌描写)(板书)

  刚才同学们读的都是卖炭翁的外貌描写,通过外貌描写,你觉得卖炭翁的生活过得怎么样呢?(生答:这个地方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注意,如有可怜,请及时把握住。)

  你能不能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呢?(生:可怜)(板书)

  对于卖炭翁生活的可怜,你从刚才的那些外貌描写中找出来吗?(生:满面尘灰烟火色)

  从对面部的描写,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很?(艰苦)(板书)

  还有哪句话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的可怜?(生:两鬓苍苍十指黑。)

  你找的真准确。这句话中,两鬓苍苍说明卖炭翁的年龄怎么样?(大)

  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这些“两鬓苍苍”的人大都干什么呀?(生:休息,看孩子,做饭等)

  你们平时观察的可真仔细呀!但文中的卖炭翁却在年龄很大的时候在自己“伐薪烧炭”,说明卖炭翁生活怎么样?(引导说出“困苦”)(板书)

  同学们再找一找,还有哪一句说明卖炭翁可怜?(生:可怜身上衣正单)

  找的太准确了,就是这一句,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烧炭的季节都在什么时候呀?(生:秋、冬季)

  那个时候天气冷不冷呀?(冷)

  在这么冷的天卖炭翁却穿一件单薄的衣裳,说明卖炭翁生活很?(贫困)

  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词来说明,(指前二个板书,引导说出“贫苦”)

  我们来看卖炭翁的生活,(指板书)生活可怜,表现在(指板书,齐读:艰苦、困苦、贫苦)

  看到卖炭翁的这样生活,你心里同情他吗?(生:同情)那么,谁能带着这种同情来读一读这三句话。(一生读)

  他读的我觉得有一点同情,那么谁能读的比他更富有同情的感觉?(一生读)

  我相信集体的力量是最伟大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三句,注意一定带着同情的心情去读,(齐读)

  (二)心理

  课文除了描写卖炭翁的外貌,还有哪些句子描写卖炭翁的?(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愿天寒。)

  大屏幕出示“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愿天寒”

  老者自己身上“衣正单”,“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透过这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我们能够感受到老者的处境十分艰辛。

  我们知道这是一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谁能通过读来把这种矛盾的、反常的心理读出来呢?(一生读)

  我觉得他读的确实反应了矛盾的、反常的心理,但是不够突出,谁能说说用什么方法可以读的更好呢?

  (生:读的时候要声音缓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矛盾的感情)

  再读,齐读

  (三)读

  现在,让我们一起把整篇课文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要把“可怜”读出来。(齐读)

  五、升华

  卖炭翁盼望天气寒冷一些,好让自己的炭卖一个好的价钱,那么,卖炭翁卖炭得来的钱要干什么用呢?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回来。(生汇报)

  生齐读“身上衣裳口中食”

  六、主旨探索

  “身上衣裳口中食”,多么简单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那么这么一个简单而又微薄想法能不能实现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卖炭翁》的全文。(这里面有全文的录音)

  思考:卖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欣赏完后,卖炭翁寻个简单而又微薄想法----“身上衣裳口中食”实现了吗?

  卖炭翁最后的得到的是什么?

  实际这“半匹红绡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是一点用处没有的,即不能当吃,也不能当穿,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了解一下。

  之前我们说道: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卖炭翁的命运是悲惨的,因为他所处的社会决定的。而我们大家,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不用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为我们赶上了好日子,处在新社会。所以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长大以后,为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作用。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七、布置作业

  1、抄写并背诵《卖炭翁》

  2、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卖炭翁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在自读的基础上,借助相关工具书,领会诗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讨论,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3、反复诵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读懂课文,把握作品所表达的中心。

  2、难点:领会人物形象,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说明:

  把握文章中心,去体会作者对老人的同情,对“宫市”制度的批判是重要的。学生虽然距离那个时代比较遥远,但在教师的指导下,应该能有所把握。而对于“对比”这一重要写作手法,学生在辨别,特别是分析上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本课将对比作为学习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谁能介绍一下“白居易” 结合自己的文学常识,概述白居易的生平、作品、风格。 使学生了解白居易。

  感知文本 结合工具书,自己通读全文。有疑难字词,作好标记。

  班级交流。 学生自读。

  学生对自己没有把握的字词进行交流。 养成学生主动学习习惯。

  疏通文字。

  深入理解 诗中刻画了2组人物,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人物形象。

  对于这样的人物,文中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作用。

  学生回答。

  圈划批注,学习文章。

  学生在课文中圈划,并组内交流。

  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大致定位。

  明确要使人物生动,需要运用描写。

  学习对比的写法,理解对比的作用

  作业 通过阅读学习后,请你分别概括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你的思想感情,填入表格中。 学生思考、填表。 梳理文章脉络,中心。

  思路点拨

  从文章的描写入手,通过学习对比,去理解人物、作者,是本堂课的教学思路。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感知文本部分可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富实效。结尾的表格可以作为作业,也可以作为课堂练习。

  练习举隅

  1、 解释加点词:

  (1)伐薪烧炭:(2)何所营:(3)心忧炭贱愿天寒:(4)手把文书口称敕:

  (4)回车叱牛:(5)惜不得:(6)系向牛头充炭直:

  2、本诗中哪些方面表现了卖炭翁生活的贫苦?

卖炭翁教学设计 篇五

  【教材分析】

  本课为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课题为《唐诗二首》,选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卖炭翁》两首诗,这一节课着重学习《卖炭翁》。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其主题为“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因此,本课学习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首诗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有限的一首古体诗——新乐府诗,又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中,运用了比较多的人物描写,并且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让学生去读去比较,从而初步了解新乐府诗的特点。还要让学生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去思考、去交流、去动笔改写,在这一过程中更深入地研究文本,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

  【学情分析】

  部编教材加大了古诗文学习的量,因此,即将结束初二学习的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诗歌积累。白居易的诗素来以“浅直”著称,对于初中生而言,字面难度并不大,学生借助工具书,均能自己读懂内容。但也应当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诗歌学习单纯理解为就是要背,忽略了对作品的深入地思考、分析与品味,更不会将诗歌学习与自己的写作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解是有偏误的,背诵只是诗歌学习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传诵千古的优秀诗作,其学习价值远不止于诵读。因此,要以诵读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这首诗。

  【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2.了解新乐府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品味诗中的精彩描写。

  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新乐府诗”的相关知识。

  2.理解“宫市”的剥削实质,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分析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的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歌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本节课将通过齐读、自由朗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熟悉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通过与《钱塘湖春行》的比较阅读,理解新乐府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从直接体验出发,分析写作技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4.读写联动法: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以写促使学生仔细阅读、深入理解作品,同时,通过借鉴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学生:熟读诗歌,借助工具书注音,解释字词,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诗歌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熟读作品,在读中对作品有了初步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习惯。)

  2、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曾经,有一个年轻人,怀揣着他的诗作及治国安邦的梦想来到京城长安,他

  去拜访一位当时的文学前辈名叫顾况,或许是因为见过太多希望得到自己引荐的年轻人,顾况对他颇为不屑,他一面漫不经心接过年轻人奉上的诗作,一面随口说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可当他看了那首诗,尤其是读到那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赞叹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容易在这都市居住发展了。这个年轻人就是白居易,他是唐代颇负盛名的诗人。

  (设计意图:用这个小故事引入,一方面因为故事更具趣味性,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加深对白居易的印象,也引发他们对白居易诗作的好奇心。)

  (2) 比较阅读,了解“新乐府诗”句式、用韵的特点。

  我们学过他的什么诗?一起来背一下。

  学生齐背《钱塘湖春行》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白居易的《卖炭翁》,齐读,说说这两首诗形式上有什

  么不同。

  学生活动:背诵、朗读、探究及阐述探究结果。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钱塘湖春行》与《卖炭翁》,引导学生从字数句数、用韵、对仗三个方面比较,了解古体诗的句式、用韵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两首诗的比较,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具体形象。让学生自己探究,印象更深刻。鉴于学情,用多媒体展示两首诗,并通过字的颜色区分,及韵脚注音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

  (3)看视频,全面了解“新乐府诗”,尤其注意它内容上的特点。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大型纪录片《唐之韵》中关于新乐府诗的介绍。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使学生对“新乐府诗”,以及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了解“新乐府诗”“为国为臣为民为事”的特点也为下一步理解《卖炭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4) 朗读诗歌,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概括主要事件。

  教师活动:展示《卖炭翁》的朗读停顿,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学生活动:二读作品,概述内容。

  教师指导:先要求学生一句话概括内容。找准人物及中心事件。(为什么说

  是“苦宫市也”? )

  “卖炭翁的炭被宫使强买走了”

  在此基础上补充,动笔概述情节。分析哪些是关键情节?这种买卖方式不

  合理在哪?

  “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大车炭,被宫使用一点儿没用的丝绸强行掠夺走

  了。”

  (设计意图:概括本身一定是建立对作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所以要求学生概括、概述情节,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总体把握诗歌内容,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诗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5) 自由品读,找出打动你的诗句朗读并分析。

  学生活动:1.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最打动你的诗句,批注。

  2.将你找出的句子朗读给同学听,并且说说你的理解。

  老师活动:1.对学生的朗读予以指导——重音、语气语调、感情处理。

  2.对学生零散的分析及时归纳与整理,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

  肖像描写:可见其苍老与生活之艰辛。

  心理描写:反常的心理真实地反映出老人悲惨的生活境遇。

  环境描写:极其寒冷的天气状况“一尺雪”,而老人“可怜身上衣正单”“泥

  中歇”,烘托出他极其悲惨的 生活境遇,宫使掠夺的行为也就更令人愤慨。

  宫使的动作神态:横冲直撞、趾高气扬、仗势欺人、专横跋扈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的强烈反差,体现出“宫使”的

  掠夺本质。

  (设计意图:教学要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老师要对学生的文学感知能力充满信心,所以让学生自由的读,说出自己真切的感受,那些打动了学生的文字一定就是我们要重点分析、理解、借鉴的内容。同时,培养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学习过程中讨论交流的好习惯。)

  (6) 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一步充实文章内容。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

  1.卖炭翁如此年迈,为何还要如此辛苦的烧炭、卖炭?

  2.宫使出现时,百姓会是什么反应?

  3.卖炭翁的炭被掠夺走了之后,会是什么情形?

  学生活动:就这三个问题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一方面希望学生在阅读中能联系自己学过的内容,如《石壕吏》、《羌村三首》,联系时代背景去理解作品。另一方面,也要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卖炭翁的遭遇绝不是个例,是有普遍性的。这样的掠夺给卖炭翁这样挣扎在生死边缘的老百姓打击是极其深重,甚至是致命的。)

  (7) 在分析的基础上做片段描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大家读的过程中都能体会到,一篇叙事的文章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具体描

  写,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作品才具有感染力,所以,我们写作文时也要有这样的具体的描写。下面我们就来动动笔,学着在叙事中加入一些描写。

  学生活动:分组写卖炭翁的肖像、心理,环境,宫使的神态、动作描写。

  老师活动:学生写完后交流,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落实到写上,调动每个学生品读作品,也通过写后的交流、点评,让学生理解何为人物及环境描写。在叙事中加入描写,这既是初中作文的重要要求,也恰恰是学生最欠缺的,所以要让学生练笔并及时予以指导,并将在课后作业中继续强化训练。)

  (8) 拓展延伸,理解历代中国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的这种情怀。

  学生小结本课主题:通过记叙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反

  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老师拓展:展示多媒体上屈原、杜甫、张养浩、郑板桥关心百姓疾苦,同

  情劳动人民的诗句,并总结:“中国历朝历代都有那些有良知、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关心百姓疾苦,用他们手中的笔为人民大声疾呼,正是这济世的情怀让他们创作出了不朽的佳作,也是在这些诗作的代代传诵中,让“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学习写作,要学习写作的技巧,更要学习他们的核心思想,将我们关注的目光从闪耀的明星身上转移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中,转移到那些更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人身上,写出更有深度的文章来。

  (设计意图: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深化这节课的学习深度,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9) 布置作业:

  背诵《卖炭翁》。

  结合课堂上各组的小练笔,将本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卖炭翁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把握诗歌内容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通过感受卖炭翁的遭遇,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赏读入境

  (一)情境导入

  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作的诗歌——《卖炭翁》。(板书课题)

  (二)预习先知

  1、走近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在文学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有《白氏长庆集》。

  2、简介写作背景,了解“宫市”。

  《卖炭翁》是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时,是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抢了过去,常有数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又对人民十分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三)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辗冰辙( ) 翩翩( ) 口称敕( )

  [答案]niǎn piān chì

  2、重点词语。

  (1)薪:木柴。

  (2)苍苍:灰白。

  (3)营:谋求、需求。

  (4)敕:指皇帝的命令。

  (5)叱:吆喝。

  (6)直:同“值”,价格。

  (四)初读古诗

  1、范读诗歌并指导学生自由读两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小组之间合作交流完成。

  二、悟读品味

  1、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空。

  2。全诗围绕“炭”写了哪几个层次的内容?

  明确:烧炭、运炭、卖炭(炭被掠夺)。

  3、诗歌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明确: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4、在诗中画出描写人物的具体语句,并从语言表达(人物描写、修辞手法、词语运用等)的角度,谈谈你最欣赏的一句诗。

  指导:抓住人物的肖像、动作、心理来分析,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诗句。

  5、通过这两种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本诗通过卖炭翁艰难谋生但横遭掠夺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封建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残酷剥削,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6、本诗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找出文中有哪几处对比,并谈谈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诗中将卖炭翁的悲愤无助与宫使太监的骄横无礼对比,将伐薪烧炭的艰辛不易与宫使的巧取豪夺对比,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残酷,以及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与不幸。

  三、精读积累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用原文语句填空。

  (1)诗中勾勒卖炭翁的肖像,表现烧炭生活艰辛、痛苦的诗句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2)诗中揭示卖炭翁的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诗中极言抢占卖炭时机、急切卖炭的诗句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4)诗中描写宫使的嚣张气焰,表现其直接掠夺的诗句是: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四、美读运用

  从终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回到终南山时,又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是怎样的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前一节写卖炭翁的贫穷艰辛,后一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市的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卖炭翁教学设计【实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