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溶液的浓度计算
引言:
浓度计算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性质和浓度的计算方法。本教学设计将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浓度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浓度的概念,能够运用各种单位表示溶液的浓度。
2. 掌握溶液的质量浓度、体积浓度和摩尔浓度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浓度计算题目。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溶液和浓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探究(20分钟):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探究不同溶质在溶液中的浓度变化。实验步骤如下:
a. 准备一定浓度的盐水溶液和纯净水。
b. 将不同体积的盐水溶液与纯净水混合,得到不同浓度的溶液。
c. 使用pH试纸或其他指示剂检测溶液的酸碱性。
d. 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总结浓度和酸碱性的关系。
3. 知识讲解(15分钟):
根据实验结果,讲解浓度的计算方法和单位,包括质量浓度、体积浓度和摩尔浓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换算。
4. 讨论与练习(25分钟):
提供一些浓度计算的例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解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题目中给出的信息,选择合适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5. 拓展应用(10分钟):
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涉及浓度计算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讨论解决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6. 小结与延伸(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手段:
1. 实验器材:盐水、纯净水、容量瓶、试剂瓶、pH试纸等。
2. 多媒体教学:使用投影仪展示实验步骤和计算公式。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布置作业:提供相关的浓度计算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高二化学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探究
引言: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反应,本教学设计将通过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探究(25分钟):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探究不同物质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变化。实验步骤如下:
a. 准备一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如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次氯酸钠溶液等。
b. 将氧化剂和还原剂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观察反应过程中的变化。
c. 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和规律。
3. 知识讲解(15分钟):
根据实验结果,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反应类型,如氧化、还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等。
4. 实验分析(20分钟):
提供一些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结果和反应方程式,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如何判断反应类型等。
5. 拓展应用(10分钟):
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讨论解决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6. 小结与延伸(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手段:
1. 实验器材:氧化剂、还原剂、试管、试剂瓶等。
2. 多媒体教学:使用投影仪展示实验步骤和反应方程式。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布置作业:提供相关的氧化还原反应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高二化学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材
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以“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为话题,请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乙醇是一种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有机物,引入对乙醇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乙醇的物理性质
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乙醇的颜色、状态、气味,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结论。这一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在讲解乙醇的化学性质之前,我会首先提问学生乙醇的分子式是什么,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既然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是有所关联的,那么能否通过探究物质的性质推知物质的结构呢,从而进入接下来的学习。
2.乙醇的化学性质
教材涉及了两个性质:与钠的反应、氧化反应。
(1)乙醇与钠的反应
我会首先请学生观看乙醇与钠反应的视频,并请学生根据这一实验现象判断产物是哪种气体。接下来提出钠与烃不能反应,请学生判断乙醇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与烃分子中的氢的连接方式是否相同。接着让学生根据乙醇的分子式写出乙醇可能的结构简式,并最终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乙醇的结构简式为。在这里我会指出—OH即为羟基。
在此基础上,我会让学生对比乙醇和乙烷的结构简式有何不同,由此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从中提出烃的衍生物的概念,并且说明之前学习的卤代烃、硝基苯都属于烃的衍生物,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着极其紧密的关联,我会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乙醇和乙烷的化学性质不同,乙醇与钠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引出有关官能团的学习,由此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
(2)乙醇的氧化反应
首先请学生写出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思考乙醇还能不能发生其他的氧化反应。接着请学生自主实验3-3,观察实验现象,根据教材判断生成的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铜丝的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分析铜丝先变黑后变红的过程写出由乙醇生成乙醛的化学方程式:
在这里我会详细讲解在乙醇生成乙醛的过程中,乙醇分子内的化学键是如何断裂的,由此提出新的问题,如果醇经催化氧化能生成醛,醛应该具有怎样的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请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其他的有关乙醇、乙醛、乙酸相互转化的信息。
环节三:巩固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会请学生完成学案上有关乙醇的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我也会给学生布置开放性的作业,比如将本节课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中,或者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这一作业的设置也能够体现出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无处不在。
七、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板书内容包括乙醇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有2个,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高二化学优秀教学设计 篇四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
?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
? 本节的知识顺序是: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 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二、说目标
? 1.认知目标
? ①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 ②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 ③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 ④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 2.技能目标
?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 3.德育目标
? 运用教材(如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但电解质的强弱不以溶液导电能力大小划分;导电能力弱的溶液不一定是弱电解质溶液)对学生适时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以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教育。
三、说重点、难点
? 本课时的重点是对强、弱电解质的理解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理解及有关概念、理论和应用。
?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不是物质本质上的分类。决定电解质强弱的因素复杂,教材仅仅是从电离程度不同加以区分。因此,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概念的理解、掌握是本节的难点。
为突出重点、难点,在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有:
? ①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的效果,强化对学习重点的感性认识,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 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对比,在不断辨别中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探究。
? ③通过列表类比和设计重、难点习题等,达到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法
?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教学程序:创设情境 → 提出问题 → 引导探究 → 实验研究 →引导分析→ 引导归纳 → 巩固练习
学习程序:明确问题 → 实验研究 → 分析现象 → 形成概念 → 理解应用
教学过程
[提问]同学们在家自己想办法确定下列物质中哪些能导电?思考为什么能导电?
NaCl固体、NaCl溶液、蔗糖固体、蔗糖溶液、酒精溶液、食醋、铁丝、铜丝。
[演示]HCl气体、HCl水溶液(盐酸)导电性
[小结]①铁丝、铜丝能导电,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
②盐酸、食醋、NaCl溶液能导电,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追问]在盐酸、食醋、NaCl溶液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溶液中存在离子?
[小结]①电离产生,其过程可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②可通过溶液导电性来检验。
[演示] NaCl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过程(fiash模拟)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讲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
? [讨论]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
? 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S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 [小结]应注意以下几点:
? ①电解质应是化合物。而Cu则是单质,K2SO4溶液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 ②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而SO2能导电是因S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SO3, H2SO3能够电离而非SO2本身电离。所以SO2不是电解质。
[电解质定义可改为]: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直接电离)导电的化合物
[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是
否相同?
(类比相同条件下,不同金属导电能力不同.)
? [演示实验1—1]观察:五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是否相同?并分析结果。
[结果]: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讲述]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决定于
? 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ll; 溶液的温度
? 当溶液体积、浓度、温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二电解质分类: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NaOH等(写出电离方程式)
?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CH3COOH等
[归纳]强、弱电解质的比较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电离程度
完全
部分
溶液里粒子
水合离子
分子、水合离子
同条件下导电性
强
弱
物质类别
强碱、强酸、大多数盐
弱碱、弱酸、水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某此共价化合物
某些共价化合物
? 大多数盐大多数盐中学见到的盐都是
[讨论]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解质?
[小结]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但溶解的极少部分却是完全电离,所以它们是强电解质,CH3COOH体易溶于水,但它却不能完全电离,所以属弱电解质。因此,电解质的强弱跟其溶解度无必然联系,本质区别在于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
[布置作业]复习、预习
高二化学优秀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内容。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茹下教学目标:
A 认知目标: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体协作的能力。
C.情感和价值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
A.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
B.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A.本章主张自主学习为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B.本课题是比较系统地认识一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五、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 实物呈现,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
以生活中的事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常被不法商贩用来冒充黄金牟取暴利,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引入,同学们能够想到的多数是利用其物理性质,告诉同学们除物理性质以外还可以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知:
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提出问题
在学习金属跟氧气的反应时,采取“回顾—引导—自学—讨论—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师生互动 ,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
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总结课堂:
总结性的让同学们先讲讲这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点,让后教师归纳一下。在以布置一些针对性的作业结束课堂。
高二化学优秀教学设计 篇六
一、说理念
高中生,其心理特点是处于发展成熟期,思维特点是处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期,而这节课刚好是高二化学必修教材中的第三章铁和铁的化合物中的专题课,因此,设计这节课意在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席位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的习惯,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观察和理解生活中的问题。在设计这节课是,通过大量的
实际例子来引导学生思考,并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让学生人人参与,正确分析各种现象,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二、说教材
化学说课稿铁和铁的化合物铁,是已经发现的金属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铁的化合物也是我们生产生活中最普遍的物质,这一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教学大纲的重点,还是每年高考的重点,在这节课中,其难点在于对铁及其铁的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应用,因此掌握这节课就是要掌握这些重点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掌握铁及其铁的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他们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和经验,如钠、镁、铝等金属的认识和应用,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人人参与,主动学习和思考,使他们将获得的知识在问题中得到应用。
3、情感与创新,通过问题的讨论、交流和探索,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对知识的迁移转化能力,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四、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实例引导”的教学反复市,以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来导入新课,层层深入,不断地让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铁和铁的化合物的物性和化性完整地被体现出来。同时,我采用“反馈教学”的方式,设计大量的练习,不断反馈学生掌握所授知识情况,让学生主动思考和理解,发挥其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样也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在这种教学过程中,结合互动,调动气氛,发挥学生主题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真正做到“两个主体”的效果,体现现代教学的思想。
五、说学法
在设计这节课时,注重的是指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又表及里,又浅入深,使他们能更形象深刻地接受新的知识并得到应用,使他们听得明白,思考透彻,说得清楚,写得明确。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考题,测试其获得知识的速率和效果,学生可以首先跟着我的脚步走,接受我的灌输,然后在练习中体现出来。
六、说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系统得联系前后知识,顺着学生想知道新课题的内容的心理来引入。
2、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划分清楚,让学生有个心理准备,将难点变简单,掌握重点。
(1)铁的化学性质,同不同的反应物反应,条件和产物都不同。
(2)铁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同铁单质的比较,不同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也不同,且抓住铁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变,采用课堂实验的形式。
(3)不同家台的铁离子的检验
这些情况应该明确地提出概念,分析性质变化的过程,在里的同时,要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通过讨论可以更好地巩固和应用。
3、设计课堂练习及课后练习,增加课堂互动性,反馈教学信息,真正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各种能力也得到发展。
总之,这节课我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思维特点,运用实例引入和反馈教学及其他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本着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创新性思维,综合应用能力的宗旨,设计该教学方案,我想,通过本节课,100%的学生都能充分掌握所授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