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引言:
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感知方式,通过声音我们可以交流、表达和感知周围的环境。本文将介绍一个关于声音的产生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目标:
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2. 掌握声音的特征和传播规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
1. 通过幻灯片和图片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包括物体的振动和声波的传播;
2.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过程,如用钢琴弹奏不同音符时琴弦的振动;
3.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音的特征,如声音的高低、强弱和音调的变化。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或发出不同的声音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呈现:通过幻灯片和图片介绍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如用橡皮筋拉扯并放松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梳理出声音的特征和传播规律;
5. 拓展:通过举例介绍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扩音器、音乐等;
6. 总结:对学生进行知识点总结,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思考。
教学评价:
1. 通过实验和讨论,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声音的产生原理和特征;
2.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记录是否准确,评价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建议,鼓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声音的奥秘。
结语: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特征,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为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引言:
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非常重要。本文将介绍一个关于声音的产生的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观察能力为主线,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过程。
教学目标:
1. 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
2.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记录能力。
教学内容:
1. 通过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和假设;
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如用不同材质的物体敲击产生声音,并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总结出声音的产生原理和特征;
4.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如通过调节材质和敲击力度改变声音的高低和强弱;
5.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发现,鼓励他们思考声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或发出不同的声音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呈现:通过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声音的产生原理,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假设;
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过程,并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出声音的产生原理和特征;
5. 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和观察,让他们发现和探索声音的更多特点;
6. 分享和总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发现,进行知识点总结,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思考。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记录是否准确,评价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评价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鼓励他们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和思考;
3. 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建议,鼓励他们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声音的知识和技能。
结语: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特征,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观察能力,为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也能够培养实验和记录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三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篇一:声学教案
声现象
知识要点必备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产生的条件:
( l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其中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就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 2 )有很多同学误认为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的是嘴,蚊子的嗡嗡声也是靠嘴,实质上它们是翅膀振动产生的. ( 3 )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2.声音传播的条件
( l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靠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 2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例如:某人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对于这类问题,一般同学认为可以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为自来水管传来的,第二次为水传来的,实际上还有第三次,是由空气传来的. ( 3 )声音在空气中(15℃ )的传播速度为340 m/s。,应该作为常数记住,平常我们讲的音速,指的就是此值。
3 .对发声的理解
( l )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正在振动,但是物体正在振动,人们未必一定能听到.只有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即20 一200000次/秒)才能被人耳感受,引起听觉.
( 2 )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但是声音会在介质中传播一段时间,稍后消失.
4 .声音的传播形式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声波类似于投石激起的水波.但声波是以发声体为中心,向周围各个方向传播的,在传播过程中,声音逐渐分散,声波逐渐减弱.
总结:
1、 声音的产生
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声音的传播
声音依靠介质传播。真空中不能传声。
3、 声音传播的速度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在液体较快,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
强化理解:
(1)、振动停止,发生立即停止,但声音不会立刻消失。
(2)、一切的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振动的物体不可能发声。
(3)、声音在同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还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度越大。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s,在2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6s。
二、声音的特性
1、音调
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正确认识音调:
( l )音调的高低是指声音的粗细,不是指声音的响与不响,也不是指声音的大小.例如:在音乐中,同一音阶中1、2 、3 、4 、5 、6 、7 音调逐渐升高。
( 2 )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声音的振动频率无关,在同一介质中,频率不同的声音传播速度都相同. ( 3 )人耳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每秒20 次到20000次.人耳听觉的这个范围决定了人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蚊子
2、响度
声音的大小,与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听到声音越弱。
3、音色
发声体发出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本身的因素有关。
强化理解:
1、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 l )响度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振幅和距发声体远近有关.
( 2 )声音是从发声体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越到远处越分散,所以大庭广众中讲话时,用一个喇叭形的传声筒,能传得远.
( 3 )音调和响度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征,音调高的声音不一定响度大,响度大的声音也不一定音调高.例如:蚊子发出的声音虽然响度小,但它的音调却比老牛的叫声高得多,而老牛的叫声的响度却比蚊子高得多.
2、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发声体有变化,音色也就发生变化。
3、发声体振动快慢与声速有什么关系
在声现象中,同学们遇到两种快慢:一是发声体振动的快慢,它是发声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即频率;二是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快慢,即声音的传播速度,大家要注意区分清楚.这两个快慢之间没有简单的直接关系,也就是说,不要错
误地认为振动得快(音调高)传播也就快.在同一种传播介质中,不同音调的声音的传播速度是相同的.三、声音的利用
1、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2、超声波与次声波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强化理解:
(1)、超声波和次声波是相对于人耳听到的普通声波而言的,超声波与次声波都是声波,与一般声音产生的原理相同。
(2)、某些动物能够发出或听到超声波或次声波。
四、噪声的控制
减弱噪声的三种方法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强化理解:
(1)、减弱噪声应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着手,注意分清实际控制噪声的方法,分别是从何处着手的。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是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