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案《望湖楼醉书》【优秀6篇】

时间:2018-08-02 09:50:2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六年级语文教案《望湖楼醉书》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标题:《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望湖楼醉书》,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2. 了解古代诗人杨万里的生平及其作品特点,感受其对大自然的田园情怀。

3. 通过欣赏、朗读和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感情表达。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通过学习杨万里的诗歌,了解其田园诗歌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 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诗歌。

四、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和习题。

2. 杨万里的诗歌选集。

3. 朗读和创作诗歌的素材。

五、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展示杨万里的诗歌作品和介绍他的生平,激发学生对田园诗歌的兴趣。

1. 阅读理解

- 学生阅读《望湖楼醉书》,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诗歌欣赏

- 教师朗读《望湖楼醉书》,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 学生分组朗读诗歌,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创作诗歌

-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创作一首与《望湖楼醉书》主题相关的诗歌。

- 学生交流、朗读和评价自己的诗歌作品。

六、巩固与拓展

1. 进一步了解杨万里的其他诗作,进行欣赏和分析。

2. 利用多媒体资源,带领学生欣赏其他田园诗人的作品,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七、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在课后继续创作一首田园诗歌,并准备下节课进行朗读和分享。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田园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阅读理解和创作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创作,并在朗读和分享环节给予更多的指导和鼓励。

六年级语文教案《望湖楼醉书》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标题:《望湖楼醉书》情感教育与审美培养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望湖楼醉书》,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 通过欣赏、朗读和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提高情绪管理和情感调节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学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3.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

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

2. 引导学生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3.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和习题。

2. 杨万里的诗歌选集。

3. 朗读和创作诗歌的素材。

五、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展示杨万里的诗歌作品和介绍他的田园情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1. 情感教育

- 学生观看杨万里的诗歌朗读视频,感受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大自然和生活的情感表达,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2. 诗歌欣赏

- 教师朗读《望湖楼醉书》,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 学生分组朗读诗歌,并进行情感表达和分享。

3. 创作诗歌

-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和感悟,创作一首与《望湖楼醉书》主题相关的诗歌。

- 学生交流、朗读和评价自己的诗歌作品,并分享对于美的感知和鉴赏。

六、巩固与拓展

1. 进一步了解杨万里的其他诗作,进行欣赏和分析。

2. 利用多媒体资源,带领学生欣赏其他田园诗人的作品,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七、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在课后继续创作一首与自然和生活相关的诗歌,并准备下节课进行朗读和分享。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诗歌中情感的表达和对美的感知有了更深入的体验,提高了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意识。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情感引导和鼓励,以及更多的诗歌欣赏和创作机会。

六年级语文教案《望湖楼醉书》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体会诗句的语言美,感悟比喻的妙处。

  3、想象西湖晴雨变幻的景色,体会雨的奇特。

  (二)、教学重点

  1、想象西湖晴雨变幻的景色,体会雨的奇特。

  (三)、教学难点

  1、想象西湖晴雨的变幻景色,体会雨的奇特。

  2、体会诗歌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中华传统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一、文字线索题导入

  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2、四川眉山人,曾任杭州通判

  3、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4、他的诗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方面独具风格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他流传千古的名句

  1、同学们,你们能根据屏幕上的提示猜出这个人是谁吗?(苏轼)

  2、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苏轼的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出示课题)说说诗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件)

  (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西湖边上的望湖楼醉酒题诗)

  3、那么苏轼在望湖楼上题了怎样的一首诗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读诗歌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谁愿意第一个展示你的朗读?

  (齐读)

  3、读得真不错,同学们,读诗不仅要读响、读准,更要读出诗的节奏,(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划分好的节奏自由练读一下这首诗。

  4、谁愿意来读一读?读得真好(如果读不好,师范读,再指名读)

  5、男女生赛读。

  三、检查预习,提出疑问

  1、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学习古诗仅仅会读还不行,我们还得理解诗中意思,品读诗中的意境。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哪些不懂或者难懂得词语,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生提问,相机指导回答)

  2、相信解决了这些重难点词,你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了,现在再读这首诗,你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带着你们的理解在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四、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大、快、急、来得快、去得也快)

  五、品读诗句

  1、这真是一场奇特的雨啊!你从诗中得哪些字眼或诗句中感受这场雨的奇特呢?请默读诗歌,并从信封中取出“共学单”,认真完成。

  “我从‘____________’(诗句或者关键词均可)感受到雨的奇特,读着诗句,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场景(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1、生答:从“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中感受到......

  a、从这句诗中,有没有哪些字或词最能让你感受到这场雨的急呢?

  预设2、“未遮山”、“乱入船”

  a、“未遮山”,“乱入船”说明了什么?

  b、你能从关键词中体会到这场雨来得快、来得大,老师表扬你,你能带着这种感受去读一读诗句吗?

  c、还有同学对这两句诗有自己的理解吗?请你补充。

  你真是一个善于读书的孩子,带着你的感受去读一读好吗?

  (这一环节,相机指导“乱”字,将“乱”读胖“)

  2、关注比喻:

  老师关注到,同学们在分享自己感受的时候运用了比喻得修辞手法,(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诗,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这其实就是诗中出现的黑云翻墨、白雨跳蛛,诗人们在写诗的时候都喜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可以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无独有偶,苏轼在另一首描写西湖的诗中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全班齐读)

  不仅如此,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在《咏柳》中同样也用到了比喻得修辞手法”不知细叶谁裁出“------生接”二月春风似剪刀“;刘禹锡也在《望洞庭》中写到”遥望洞庭山水色“----生接”白银盘里一青螺“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诗,感受比喻的妙处吧!

  3、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这场雨的奇特呢?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抓住“忽”感受雨去得快

  “卷地风”:这是一场怎样的风?

  请你用朗读读出这一场大风,读出这雨过天晴的美丽景色吧!

  4、就是这样一场卷地之风,它不仅吹走了------生接或指名(这场大雨),还吹来了------指名回答(望湖楼下水天一色得美丽景象)

  小结:你们看,刚才我们通过读诗、抓关键词、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跟着诗人领略了一场西湖疾雨急来急去得变幻景色,让我们捧起书,再去领略一下西湖这场别样的雨吧!

  六、拓展进行“飞花令”

  同学们,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对雨情有独钟,写了许许多多赞美雨的诗文,现在就让我们来一场有关“雨”得飞花令吧!(背景音乐响起,生对诗)

  结束语:同学们,苏轼带来的这一场雨,让我们爱上了有关“雨”的诗句,甚至爱上中华传统古诗词,让我们再次一起饱含深情地读一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五)、板书设计

  雨

  大

  急

  (奇特) 

六年级语文教案《望湖楼醉书》 篇四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表现出诗人明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

  【学情分析

  对于6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但有时,会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领悟、体会。因而要着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古诗。

  【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各种手段,图片、音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

  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学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自读、齐读、配乐朗读感悟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自读-质疑-交流-小组合作探究-多种展示”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古诗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含“雨”的诗句,搜集苏轼的相关资料信息及其诗词等文学作品。

  【教学时数

  1课时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古诗的教学目标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古诗教学应注重战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

  采用同学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会意-入境-悟情,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读中理解、感悟这首古诗。

  【过程揭示

  一、激趣导入

  1.师生对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刚才所对的诗出自《水调歌头·中秋》,作者是谁?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3.今天我们就跨越900余年和苏老先生相会,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诵读古诗

  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1.诗题:

  ⑴指名读,齐读;

  ⑵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时间、地点、事件)

  ⑶题意:六月二十七日,(作者)登上西湖边的望湖楼,欣赏楼外精致,在微醉中写下了这首诗。

  2.诗句:

  ⑴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评读。

  ⑶怎样才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自由畅谈)

  出示读诗建议:

  ①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②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③注意平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

  ④诗的韵脚为开口呼,读出的声音要悠远。)

  【出示节奏】指名读、师生对读、小组读、站立读等多种形式读。

  三、理解诗意

  1、自己再读几遍,想想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望湖楼看到一番怎样的景象?

  反馈: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

  云怎样?“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雨怎样?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地跳进船里。

  风怎样?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

  水怎样?望湖楼下面的水像天空一样,水天一色,一片汪洋。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与同桌交流。

  

  馈:

  ⑴出示前两句

  ①男生读,什么意思?【理解“翻墨” “跳珠”,强调“遮”字书写注意事项。[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此时此刻,又让你想起哪些含“雨”的诗句?】

  ②这两句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⑵出示后两句,女生读,什么意思?

  四、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⑴听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想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赞赏之情)

  ⑵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①写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②变化快(“未遮山” “乱入船” “忽吹散” “水如天”为瞬间变化);

  ③动态多(翻、遮、入、吹),是在楼上所见的雨景。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句句写景,句句抒情。

  五、升华诗中蕴含的情感

  1、观看此诗赏析视频,进一步领会古诗意境,升华情感。

  2、出示、齐读: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3、配乐齐读古诗。

  六、拓展延伸

  1.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这让你想起那句俗语?(俗话说“六月天,孩儿脸”还真不假,刚刚还是阳光灿烂的天气.转眼就下起大雨来了。)还让你想起那些表示变化快的成语?(变化多端变幻莫测千变万化瞬息万变日新月异转瞬即逝稍纵即逝白驹过隙喜怒无常)

  2.解释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3.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交流苏轼的其它诗词。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一共写了五首,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首,请同学们下去以后查一查余下的四首。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前黑云翻墨

  雨中白雨跳珠

  雨后水天一色

  来去匆匆

六年级语文教案《望湖楼醉书》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遮”,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体会夏季西湖疾雨急来急去的特点,感受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本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会描述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简介诗人。

  1、师;同学们喜欢古诗吗,谁愿意背首诗给大家欣赏欣赏。(学生举手自由背诵)

  2、师生同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引出新课。

  3、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另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课题和诗人,学生齐读)

  4、谁能给大伙儿介绍一下苏轼(学生自由发言)

  5、(课件出示)教师简介苏轼

  二、初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你从诗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醉书”是什么意思?本诗是不是诗人喝醉酒时写下的呢?我们理解了全诗就会知道了。下面就让我们来认真读读这首诗吧。要求:边读边画出诗的节奏。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朗读。

  4、教师范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画出诗的节奏)

  5、学生再练习朗读。

  6、学生齐读本诗。

  7、学习生字“遮”,并指导书写。

  三、再读诗歌,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1、学生默读全诗,理解诗句意思,想想从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部分词语解释)

  2、同位交流诗句的意思以及看到的画面。

  3、指名班级汇报,(课件出示)教师讲解全诗描绘的画面。

  4、提问:诗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云雨风水

  山船地楼

  雨大而急

  5、学生再读诗句,思考:这里的云怎样?这里的雨怎样?这里的风怎样?这里的水怎样?学生想好后同位交流,再班级汇报。

  6、诗人描绘的雨又大又急,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生答:滂沱大雨、大雨如注、狂风暴雨、暴风骤雨……)(鼓掌表扬)

  四、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1、教师诵读全诗,学生闭眼倾听,感受诗境。

  2、提问:题目《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开始我们就说了“醉书”的意思,本诗是不是诗人喝醉酒情况下写的呢?(生答;不是)

  3、你从全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指名回答:高兴、喜悦、激动、心旷神怡……

  4、教师小结;是啊,面对云翻、雨泻、云卷、天晴这一急来急去的美景,诗人心中感慨万千,他把所有的感受浓缩成一个字,那就是……生齐答--“醉”。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体会诗人的“醉”吧。(学生再自由读诗)

  5、指名有感情朗读,会背诵的就背诵。

  五、(课件出示)布置作业:

  1、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课外搜集并诵读苏轼诗词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云雨风水

  山船地楼

  雨大而急

六年级语文教案《望湖楼醉书》 篇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情感和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两首诗安排一起,为什么?相信学完以后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2.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人称东坡居士,他是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3.你还知道苏轼的哪些诗?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大家所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有何妙处。(出示)

  二、初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2.读诗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诗才叫“有板有眼”。谁能根据老师划分的节奏再读一读这首诗?

  三、品读感悟。

  1.这首诗的题目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从诗题中你已经知道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这实际上告诉我们当是已经是--(板书:夏季)夏季常常有雷阵雨。

  地点:望湖楼。(出示望湖楼)

  师: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先得楼,坐落在西湖边上。在望湖楼上极目远眺,西湖美景尽收眼底。

  (醉)似醉非醉

  “书”写。写什么呢?

  苏轼在这首诗中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看见到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那是一场怎样的雨,雨后的景色又是怎样呢?就让我们走进诗中,细细品味。

  2.明诗意:

  出示合作小贴士:

  A、选择感兴趣的一行诗,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B、在你研究的这行始诗中,你认为哪些词用得特别巧妙?圈出来,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C、将阅读体会融入朗读之中。

  D、小组内明确分工,做好汇报交流的准备。

  随机交流:

  “黑云翻墨未遮山”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

  墨汁翻到是怎样的景象?(快,一下就黑了)

  从“黑云翻墨”中,感受到什么?(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谁能读出这种气势?

  诗中什么遮什么?(乌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吗?(没有)你是从哪看出的说说你的理解。

  这样翻滚来势汹汹的黑云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得还真是够快的了。

  指导朗读

  “白雨跳珠乱入船”

  跳珠:跳动的珠子。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

  指导朗读

  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对你写作的启发。

  “卷地风来忽吹散”

  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风狂)

  “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雪来得快,下得大)还有其他带有“忽”字的诗句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突出天色变化之快)

  说话:卷地风吹走了_______________,吹来了_______________。

  指导朗读

  “望湖楼下水如天”

  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湖面开阔而宁静、荷花鲜艳而润泽、空气湿润而清新……)

  指导朗读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

  3.悟诗情:

  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这样的景色怎能不勾起苏轼的诗兴呢?现在再来看诗题,你对“醉”字有了怎样的理解呢?(表现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苏轼醉于酒,更醉于西湖山水,禁不住提笔写下了……(生齐诵全诗)

  4.小结。苏轼在写景时,是抓住什么特点来的?

  (1)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2)变化快: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出示:六月的西湖天气变化极快,先( )后( )。诗句描写的色彩极其丰富,( )云与( )雨形成鲜明对比,山是( )色的,而雨后的湖水与天空都是( )色的。

  (3)动态多:翻、遮、跳、入、吹

  四、拓展延伸。

  苏轼对杭州西湖的这场雨十分偏爱,除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他在时隔多年又回杭州时写道“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五、作业设计

  1.书法创作 将这首诗创作成一幅书法。

  2.妙笔生花 把这首诗描写的景色描写下来,题目可以自拟,字数在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云

  雨 景物多

  风 变化快

  水

六年级语文教案《望湖楼醉书》【优秀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