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高一语文教案 篇一
【教案名称】:探索山水之美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过万重山漫想》,了解中国山水之美的独特魅力。
2. 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过万重山漫想》中的意境和意义。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1. 通过阅读理解文章中的山水意境。
2. 分析作者通过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表达山水之美的效果。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发学生对山水之美的思考和感受。
2. 学习《过万重山漫想》:指导学生阅读文章,并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山水意境和表达手法。
3. 分析文章: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以及其在表达山水之美中的作用。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对山水之美的认识。
5. 创作实践: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山水之美的理解和感受,撰写一篇作文或创作一幅画作,表达自己对山水之美的独特见解。
【教学辅助】:
1. 展示一幅山水画或播放相关山水风景的视频。
2. 阅读课文的纸质或电子版。
【教学评价】: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能力。
2.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作文或画作是否能够准确表达对山水之美的理解和感受。
3. 口头评价: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讨论,了解他们对山水之美的认识和思考。
【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践活动,亲自感受山水之美。
2. 继续学习其他与山水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展对山水之美的理解。
《过万重山漫想》高一语文教案 篇二
【教案名称】:感悟人生的山水之旅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过万重山漫想》,理解山水与人生的关联,悟出人生的哲理。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提升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分析文章中表达的山水与人生的关联和哲理。
2. 理解作者通过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表达人生之美的效果。
【教学难点】:
1. 思辨文章中的哲理观点和意义。
2. 分析作者通过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表达人生之美的效果。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2. 学习《过万重山漫想》:指导学生阅读文章,并带领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山水与人生的关联和哲理。
3. 分析文章: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如比喻、象征等,以及其在表达人生之美中的作用。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5. 创作实践: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撰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教学辅助】:
1. 阅读课文的纸质或电子版。
2. 提供相关的哲学名言或诗句,帮助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教学评价】: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能力。
2.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作文是否能够准确表达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3. 口头评价: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讨论,了解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和理解。
【教学延伸】:
1. 组织学生进行哲学讨论活动,进一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 继续学习其他与人生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展对人生的思考。
《过万重山漫想》高一语文教案 篇三
《过万重山漫想》高一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及重点】
1、字词:要求做到读音准确,会解释。应掌握的字词有:以敝帚画西施、毫发间、不盈不溢、摧山诉他、端脱、翎毛、隧、单路蓝缕,以启山林。
2、重点了解本文想象丰富。思路开阔的特色。
3、体会文中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领会文章的主旨,学习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
句子,理清课文的总体思路。2、采用朗读品味与讨论分析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的景象千姿百态,面对神奇的大自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往往有不同的感受。如果你到过三峡,会有什么感受呢?(问学生,并请他说说自己的感受。)
那么在刘征同志的笔下,展现了三峡怎样的风貌,抒发自己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一起学习《过万重山漫想》这篇课文。
(本文写于1980年,选自《刘征十年集》)
二、教学新课
(一)感情朗读全文,可由教师示范读部分段落,而后请学生朗读,正音。
(二)分析课文1~久自然段,设计问题:
1、船出了驻门,作者看到了什么奇景?
(空间变小,江流变狂,充满神奇的色彩)
2、一个古怪的念头缘和跳出来?
(面对奇景,惊叹之余,引起联想,“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三)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总体思路。
以学生自读5一18自然段为主,画出文中说明思路展开的句子,教师检查,使自读效果当堂反馈。
(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的延展开去……再想下去……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
1、教师抓住“无边无际的.延展开去”这一句,举例描述作者局部的思绪。
(由“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到“那个时候,过三峡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再想到舆论的阻力,再想象“他站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篱的时候会想起什么呢?”)
2、作者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很有据,表现在什么地方?
(以历史知识推导,考诸.文献,从(禹贡)到(巴部下峡图),引科学家的考证,借(庄子·逍遥游)“水击三千里,持扶造而上者九万里”来形容自己的思想活动。)
3、作者想象展翅,神思飞越,如何思古论今,展望未来?
(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追溯到远古,想到许许多多“第一个”,再回归现实,由眼前的葛洲坝工地想到新长征需要无数“第一个”,时间再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