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标题:安塞腰鼓优秀教学设计——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窗口
导语:安塞腰鼓是中国陕北地区非常有特色的一种传统鼓乐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通过优秀的教学设计,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成为了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介绍一套优秀的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安塞腰鼓的起源、发展和特点,掌握基本的鼓点和节奏。
2. 技能目标:能够正确使用鼓槌演奏安塞腰鼓,能够与他人合奏,表演出基本的鼓乐曲目。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安塞腰鼓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安塞腰鼓的基本知识:鼓身、鼓面、鼓槌等。
3. 安塞腰鼓的基本演奏技巧:握槌、击奏、转奏等。
4. 安塞腰鼓的基本节奏和鼓点:单鼓、双鼓、三鼓等。
5. 安塞腰鼓的合奏和表演技巧:合奏编排、表演动作等。
三、教学方法
1. 视听教学法: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让学生对安塞腰鼓有直观的了解。
2. 模仿教学法:教师示范演奏安塞腰鼓的基本动作和节奏,学生进行模仿。
3.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奏和表演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
4. 情景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安塞腰鼓表演,参与安塞腰鼓比赛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安塞腰鼓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评价
1. 知识检测:通过口头问答、小测验等形式,检测学生对安塞腰鼓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技能评价:通过学生的演奏表演,评估学生的演奏技巧和合奏能力。
3. 情感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热情和参与度,评估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
结语: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安塞腰鼓的起源、发展和特点,掌握基本的鼓点和节奏,培养团队合作和表演能力,并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还能够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安塞腰鼓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标题:安塞腰鼓优秀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突破口
导语:安塞腰鼓是中国陕北地区传统的鼓乐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如何通过优秀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成为了教师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介绍一套优秀的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特点和演奏技巧。
2. 技能目标:能够正确使用鼓槌演奏安塞腰鼓,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鼓乐作品。
3. 创新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鼓励他们在安塞腰鼓演奏中进行艺术创作。
二、教学内容
1. 安塞腰鼓的历史起源和发展。
2. 安塞腰鼓的基本知识和演奏技巧。
3. 安塞腰鼓的基本节奏和鼓点。
4. 安塞腰鼓的创新演奏技巧和艺术表达方式。
三、教学方法
1. 视听教学法: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让学生对安塞腰鼓有直观的了解。
2. 模仿教学法:教师示范演奏安塞腰鼓的基本动作和节奏,学生进行模仿。
3.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奏和创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
4. 创新教学法:鼓励学生在安塞腰鼓演奏中进行艺术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评价
1. 知识检测:通过口头问答、小测验等形式,检测学生对安塞腰鼓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技能评价:通过学生的演奏表演和艺术创作作品,评估学生的演奏技巧和创新能力。
3. 创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表现,评估学生在安塞腰鼓演奏中的创新能力。
结语: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特点和演奏技巧,同时也能够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艺术创造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安塞腰鼓作品。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安塞腰鼓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2至16自然段。
2.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3.理解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2.理解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片段。
看了刚才的片子?给你的感觉如何?请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学生围绕关键词语去谈感受:气势磅礴、震撼人心、惊心动魄。)
师小结:安塞腰鼓是我国陕北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被称为“天下第一鼓”,今天,就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去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00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
二、初读课文
1、陕西作家刘成章用他饱含诗情的笔触为我们描写了安塞腰鼓,让我们来感受他给我们内心带来的震撼和冲击。
2、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完成学习提示:
(1)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不理解的字词、语句打上问号。
(2)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自学交流
1.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组生字词。
出示: liáng zhòu bèng
高粱地 骤 雨 蹦 跳
zǎo bó lì
酸枣树 搏 击 战 栗
(1)粱 搏 栗(动画:将易错的部首闪红)
(2)打开书后习题2,用钢笔描红。
2.接下来请大家再读一读这几组词,你能感觉到了什么?
出示:蓬勃 亢奋 碰撞 元气淋漓
震撼 烧灼 威逼 奇伟磅礴
壮阔 豪放 火烈 惊心动魄
这安塞腰鼓气势磅礴,令人震撼,作者也不由得在文中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3.理清文章脉络。
(1)浏览课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
(2)认真思考,根据提示完成文章结构图
四、学习第一段 鼓响之前
1、自由读
2、讨论:腰鼓表演开始前,你看到了什么
背景 一片高粱地
后生 茂腾腾 朴实 沉稳而安静
腰鼓 呆呆地
这时给你的感觉怎样?(静)
3、开头的静态描写有什么好处?(为后面的文章蓄势,高粱地是边沿的背景,“那咝溜溜的南风”是助阵的声势,那“沉稳而安静”的表情显示着表演者的成竹在胸,这些都为后面热闹激烈的表演做好了铺垫)
4、齐读第一段
表演时,安塞腰鼓的到底有多精彩,下一节课一起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伴着陕西民歌,我们再一次走进黄土高原,去观赏、倾听、感受和品悟安塞腰鼓。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安塞腰鼓的?(静、动、静)课文中怎么描述着壮阔、豪放的安塞腰鼓的?浏览课文6-16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板书:场面、鼓声、后生、舞姿)
二、品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艺术美。
1、“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话在课文里出现几次?
对,这样的话在课文中出现了4次。(第一次出现在第8节,……)
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第8节)
好一个安塞腰鼓!(第11节)
好一个安塞腰鼓!(第14节)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第16节)
2、同学们你能结合上下文,说说为什么要反复出现这些句子?
是啊,“好一个安塞腰鼓!”先后出现4次,可见这安塞腰鼓给作者带来的震撼,他才会如此反复赞美。
作者被安塞腰鼓深深地陶醉了,反复地发出赞叹,其实这种写法本身就是一种美,它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更加深刻清晰。
(一)感受安塞腰鼓舞蹈的场面美
(PPT)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1.静静地默读,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场面的“壮阔、豪放、火烈”?
画出最让你震撼的句子,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读、画、写)
感受写得精炼一点,哪怕一个字,一个词,只要能表达你的感受就行。
2.交流:
感悟“一捶”
这是怎样的一捶?
师:大家再读读这里面的词语,是否是让有更深刻的感受?
这三个词一个比一个更好,是排比句, 发狠了,说明了这些后生一开始就搏击;忘情了,说明了他们把所有的事情都忘记了,指把自己的心放在这“隆隆隆隆”之中,在那里使劲地捶着。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里。
师:这一节中还有让你心动的地方吗?
感悟“排比”,
生: “【读】骤雨一样,是急促的……斗虎一样,是强劲的风姿。”从这里可以看出后生们的每一个细胞都活动,都在跳跃着,跟着那种节拍在活动。
师:那是用怎样的句式来描写这种感觉的呢?
师:这种排山倒海之势的排比句来表达这样的感受。【出示课件:排比句,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同学们,作者在这里用排比句对安塞腰鼓的不同方面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好好读读,体会体会,哪些词?
生:【自由朗读体会排比句,骤雨……旋风……乱蛙……火花……斗虎……】
师:这样的感觉使我们感到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变得,(PPT)
生齐:燥热了,
师:这腰鼓使,
生齐:……
师:这腰鼓使这世界立即变得,
生齐:……
师:作者情不自禁地感叹,
生齐: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我们就带着作者的这一唱三叹,再次走进课文的6—12小节。
PPT学习提示
提示一下,这样的感受不要长,最好精炼一点,哪怕一个字,一个词,只要能表达你的感受都行。
(二)感受安塞腰鼓鼓声的力量美
1、安塞腰鼓不仅场面豪放火烈,而且声音震撼人心。你听!
教师领读,指导朗读(PPT)
2.(PPT)仿写: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还可能碰撞在哪里……
这是隆隆的鼓点,这是隆隆的气势,这是隆隆的震撼,作者又一次发出赞叹,
(师生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感受打鼓后生的形象美
1、山崖在动,心在动,人在动,一切都因为这安塞腰鼓在动!这鼓声震撼山河,震撼我们的心灵,是谁给我们带来这样隆隆的听觉震撼?你们看!
2、是打鼓的后生们!这是一群怎样的后生啊!请大家自由朗读17—21自然段。
3、{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吗?(风华正茂 朝气蓬勃 血气方刚 元气淋漓 ……)}
4、是怎样的元气淋漓呢?
PPT出示: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促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能量!
5、师:这句话中,连用了三个搏击,同学们,什么是搏击?
6、引入“那农民衣包裹着呢……”打鼓的后生们吃的是红豆角、老南瓜,穿的是粗布衣服,过的是艰苦的生活,他们就生活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
7、PPT师:黄土高原,常年风沙肆虐、干旱无雨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高原人民不仅活了下来,而且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用勤劳与恶劣的环境,搏击;他们住土窑洞,穿粗布衣,吞糠咽菜,挑水打井,用坚韧与顽强与命运,搏击;劳作之余,他们打起安塞鼓,唱起信天游,用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搏击。
8、现在,你知道打鼓的后生们,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在与什么搏击呢?
9、(出示打鼓图)生活这么艰辛,环境这么恶劣,但是,你从这些后生们的脸上,看到害怕了吗?看到退缩了吗?看到绝望了吗?你看到了什么?(看到了笑容,透过笑容,你还能看到什么?)(是啊,高原人民多么的坚强和乐观,他们用鼓槌敲碎了痛苦;用舞姿和鼓点来寄托自己的希望和追求!)
10、读出他们与恶劣的环境搏击的那股顽强与乐观吧!读出你对他们的赞美!完整朗读12自然段。
11、指名读:来,带着他们的顽强与乐观,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12、领读“黄土高原哪,你,……
师生齐读,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四)感受安塞腰鼓的舞姿美
1、安塞腰鼓的好,还好在,引读课文,每一个舞姿都,
2、齐读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3 、听,鼓声响起。(播放安塞腰鼓音乐),作者给这段鼓声配上了画面。出示:愈捶越烈……痛苦和欢乐……
4、指名读。
师:这段话里,用词很特别。你们看?
作者连用了三组词义相对的词儿,这三组词语表达了这些后生的什么心声呢?你能用“虽然……但是……”的句式,说出他们的心声吗?请大家先自己试着说,然后说给同桌听。
5、指名说。
6、对,这正是打鼓的后生的心声!也是整个黄土高原人民的心声!把他们创造美好未来的勤劳和坚强读出来!把他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读出来!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表现这舞姿变化、声影茫茫的壮阔场面!
(五)写腰鼓戛然而止,写得非常简略。
读一读28小节,“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如何理解?
人们都沉浸在其中,如痴如碎,如梦如幻。一声“渺远的鸡啼”打破了这寂静,让人回到现实,我们能感受到了一个“静”字,与开头相呼应,首尾圆合。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与上文相对照,更加突出腰鼓舞的壮阔和火烈,给人以鼓舞和力量。对整个腰鼓舞的描写,真是场面惊心动魄,结构层次分明,描写绘声绘色。
从“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你读出了什么?
三、回味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文字美。
1、感谢黄土高原,他孕育了这样的一群人们,他衍生了这样的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形式。
2、鼓美、人美、文也美。
出示找一找:
1、到课文中去找出你觉得写最美的一句话。
2、在它的旁边写下你喜欢它的理由,留下你读书的印记。
3、用朗读表达出你的情绪。
预设:
每一个舞姿都是……每一个舞姿都是……
(说出你喜欢他的原因。还有谁也喜欢这个句子?)
(充满了力量,听到了呼呼声,感受到舞姿的变化多端,浓烈的艺术享受……!)
指导朗读。(指名两名学生读)
是呀,这么美的文字,让我们读一读,背一背,将这样的美好留在我们的心间。
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播放安塞腰鼓声音,让我们来给这段腰鼓表演配上画面吧。
试背。齐背。
4、像这样,写的优美的排比句课文里还有很多。同学们,还有哪些句子呢?作者的神思妙笔,让文字与腰鼓表演浑然一体,读起来如此激越豪放。其实,这篇文章不仅仅用了排比、反复、比喻的修辞,它的每一句话都写的很美,每一句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四、反复吟叹,总结延伸。
1.著名文学评论家厚夫先生这样评价安塞腰鼓:某种意义上讲,安塞腰鼓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文化,已经变成中华民族坚定不移,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出示朗读)
2.让我们带着对安塞腰鼓的喜爱,带着高原人民的敬佩,再一次发出赞叹吧:
出示: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五、作业
1.背诵12至16自然段
2.完成《补充习题》
安塞腰鼓优秀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围绕“读”来进行的,让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和课文录音,通过“读”来体会安塞腰鼓的激昂的气势,雄壮的场面,感受课文所表现出来的美。(重点)
过程与方法
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积极的参与学习,主动的进行交流,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古老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天。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视频)
看了以上这段视频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待学生回答后)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
(多媒体投影: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师:请快速阅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按照表演前、中、后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
2.注意以下生字词语。
(多媒体出示下列生字词)
(1)亢奋(kàng fèn) :极度兴奋。
(2)晦暗(huì′àn) :昏暗。
(3)羁绊(jī bàn):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4)冗杂(rǒng zá):繁杂。
(5)蓦然(m rán):突然,猛然。
(6)叹为观止(tàn wéi guān zhǐ):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7)戛然而止(jiá rán′ér zhǐ):声音突然中止。
3.学生演示结构划分后,教师显示结构示意图。
4,学生初谈感受。
5 教师: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
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使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接下来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放录音)
三、评点式品读
1、师:;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好”体现在哪里?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要求用“ 好,好在 ”这一句式进行评点。(提示: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
2、师引导: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激荡的鼓声,感受到了那烈火般的舞蹈,文章为什么会这么有气势?你能否从文章的语言材料中找一点依据?(多媒体显示)
(1)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
(2)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3)这篇文章中还有许多独句段,还有许多短句,如“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短促、激烈,有强烈的节奏感,正如急促的鼓点。
(4):运用反复,使语言有了一种鼓的 韵律,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推动情节和感情达到高潮。
3、师: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大声地朗读出来,再一次体会安塞腰鼓的壮美,然后谈谈你对课文内涵的理解:作者歌颂了什么?。
(教师摘要出示: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B、歌颂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D、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D、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歌颂了承载生命的黄土地。歌颂了黄土地上生活的人。
四、质疑探究
1、师: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为什么对黄土高原情有独钟?课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这些思想感情?找出来,一起探究。
五、小结、布置作业。
这是一篇描写抒情性散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描写,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这是生命和力量的渲泄,这是中华民族和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文明、一种文化。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文化。黄土高原所产生的壮阔、豪放的气概和精神,催人奋进,给人震撼与鼓舞。
安塞腰鼓优秀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的:
1、通过朗读理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品味本文美的语言,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
3、会作者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叠词、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把握作者的情感。
课型设计:
朗读赏析课
教学准备:
利用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小活动:找出生词,标出节号。读准本课生字:“亢奋”“晦暗”“羁绊”“蓦然”“冗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安塞腰鼓离我们刘桥是有点距离,所以上《安塞腰鼓》前我们先不妨先看段录像,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气势。
看完后请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可从气势场面上来说)如:气势恢宏,场面壮观,热烈奔放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知内容。
1、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的朗读课件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文的感觉和看录像的感觉一样吗?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二)明结构。
1、安塞腰鼓的鼓声在哪一段响起又在哪一段停止的?
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
2、找出文中作者对安塞腰鼓评价的反复出现的句子。大屏幕显示:(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读一读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三)寻美点。
分组朗读,进行分组寻找美点比赛。用“ ------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安塞腰鼓的四个方面(场面、声响、鼓者、舞姿)
如:热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朗读品味
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1、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两遍,要求用“—-----用的好,好在------”
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2、分学习小组交流。
3、学习小组汇报员向全班汇报。
4、教师整理学生评点。
从用词方面说:叠词,反义词
从句式上说:短句排比句
从修辞上说:比喻、反复、排比
从写法上说:引用诗句;开头结尾以静写动
体悟情感
课件显示: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读一读,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仅只赞美安塞腰鼓吗?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还有对孕育安塞腰鼓的黄土高原的赞美,对生命和力量的赞美!
三、课堂总结:
《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陕北高原土地和赞美土地上的生命。
四、布置作业:
练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
五、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好!
场面壮阔声音震憾鼓者强健舞姿优美
语言形式情感
安塞腰鼓优秀教学设计 篇六
学习目标
1.识记本文出现的重点字词,了解安塞腰鼓。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腰鼓表演的技艺,品味文章的`语言。
3.学会欣赏舞蹈表演的艺术,感受舞蹈的美,体会安塞人的内在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源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很多,哪位同学能够说出自己知道的几种?
生:画画、雕塑、武术
师:我们身边的能列举几个吗?
生:闹元宵、踩高跷、舞狮、秧歌
师:对,其实,还有一种威风锣鼓表演,气势宏大、场面壮观。今天我们学一篇同样为鼓的表演安塞腰鼓的文章,看看安塞人能舞出点什么?
二、理解题目。
教师引导学生就文章题目提出问题,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
三、整体把握课文。
1.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
教师把生词分为四类:注音、解释、书写、累积。启发学生体会这样分类的目的。指出整理、累积词语的方法,什么样的词语需要整理和累积(不认识的、重要的、有价值的)?如何累积(分类、书写记忆、运用记忆)?
2.文章写了什么?
要求:默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始部分,写一群后生神情沉稳而安静地站着;紧接着写他们开始捶、发狠、忘情、没命地捶;这样的行为一直持续写到了文章的什么段落?文章最后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由此可见,文章写了一次黄土高原人表演安塞腰鼓的文艺活动。由此,你认为整篇文章的层次可以如何划分?归纳一下各部分的大意。(教师预设:第一,表演前;第二,表演中;第三,表演后。)
(2)在文章中间的部分,同学们是否发现有一些句子反复出现,在整体理解课文方面能给你什么提示?根据这些提示,试着把这一部分划分一下小的文章层次,总结一下层意。(教师预设:第一,写安塞腰鼓的舞姿以及给人的联想。第二,写安塞腰鼓巨大的声响给人的感受。第三,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第四,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换,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对你欣赏舞蹈艺术有什么启示吗?由此初步思考,作者写安塞腰鼓,要表现什么?从哪些语句、段落可以看得出来?试着读一下。
四、重点研读。
师:你认为文章哪一句话、哪一段、哪几段写得比较好?好在什么地方?说一说理由,读一读,体会一下;或者有什么疑问、需要讨论的问题,咱们一起讨论一下。
1.文章写表演前的情况,有什么好处?
师提示:没有一个静止的开始,后面的忘情的动,好像就没有参照系一样。这里的静,是为后面的动蓄势。
分析:人物茂腾腾的后生;背景一片高梁地,咝溜溜的南风;性格朴实;神情沉稳而安静;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2.作者写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先用排比写: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然后用比喻写后生的舞姿像强震击起的石头;然后用排比和比喻的方法写鼓点像骤雨;流苏像旋风;脚步像乱蛙;瞳仁像火花;风姿像斗虎。
这样写的好处: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生动具体,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很好地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3.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怎么理解?
写出了陕北高原人的性格特点:粗犷、豪放、开放。表现:在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上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要挣脱、冲破、撞开束缚、羁绊、闭塞,由晦暗追求明晰、光明、富裕生活的一种信心和勇气。
4.如何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的?
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以及声势的不同凡响。
第一句写响声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声;第二句写响声撞击在心里,观众的心里产生共鸣;第三句写响声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土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5.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给人丰富的想象力的?(力量、声响、光影的变换。)
6.为什么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觉,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人会感觉特别的寂静。这里是用静来反衬刚才的闹。
7.如何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鸡啼是天亮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有这些安塞人的精神,他们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也正是希望之所在。
五、小结。
1.文章写了一次安塞腰鼓的表演活动,作者想通过叙写,表达作者对于生命中奔腾的力量的赞美;表达作者对黄土高原人特有的内在的精神品质进行赞美的思想情感。
2.在文章的写法上,你有什么启发?(按照时间划分来写活动的方法;语言大多使用修辞方法,以增强语言表现力;善于抓住生活中美的东西;写表演活动可以从舞姿、声响、给人的想象、给人心灵的冲击等方面着手。)
3.安塞人内在的东西给你什么启示?(人应该有追求,应该这样痛快地生活和追求着。)
4.阅读这样的文章应该注意的问题:学会调动自己的感觉经验,体会问题背后所蕴含的东西,从而达到理解语言文字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选其一)。
1.观看千手观音,写一段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注意运用刘成章写安塞腰鼓的手法,学习他的语言。(教师提供网址)
2.你知道我们家乡独有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吗?试着搜集、整理、交流一下,学习本课的写法,写一写正月十五闹元宵时秧歌队伍表演的情形。
第二部分网络议课实录
问题一: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加法还是减法
陈大伟(以下简称陈):读完你的教学后记,我能清楚地感受到你对教学的理性追求。做事之前要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这虽说是老生常谈,但在实践中我们却常常迷惑和忘记。你对学生的理解基础、达成理解可能的方式、理解什么、学会描写的方法,学会欣赏舞蹈等方面的认识和分析给人很多启发。这种启发是对认识教材和分析教材的思路的启发,对我的帮助很大。你在反思中提到这节课,自己设计的内容过于繁重。想法太多,反而一个也没有实现好。我很同意这样的看法和观点。课堂教学不能贪大求全,什么东西都想做,结果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好。
任念国(以下简称任):非常同意你的观点。追求大而全向来是教师经常犯的一种错误。但是自己感觉:老师备课时还必须要大而全,只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选择最佳的、适时的切入点,以点代面,重点突破,从而更加深入地全面把握。
陈:我同意备课要深、透、全,但关键是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要学会舍得,并充分认识到一节课不可能吃成胖子,教学中不是为了展示自己对教材理解多么深刻!想法太多,反而一个也没有实现好。或许,现在教师要做的,不是怎么去扩充,而是应该想想怎么做减法。
陈:很多老师在做公开课时带着沉重的包袱,想着得奖,想着听课者的好评,却失去了自我和真实。实际上,一节课就是一节课,三维目标需要在经常的教学活动中追求,不是一节课就能实现的。评课时,我们也不能求全责备,不能要求一节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都必须出现。
任: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如果不能把压力很好地转化为动力,战时的状态不能很好地调整的话,这确实是一个授课教师一个用粉笔作战的战士要打败仗的很重要的原因。
陈:这是很难避免的压力。我认为,有更高层次和境界的教师在此时是心中只有学生,只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现状进行教学。
问题二:单篇教学与主题单元如何有机联系
陈:我把你的《安塞腰鼓》教学简记读了两遍,我认为你的把握是对的:以时间为线索,分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进行,而在表演中,又从声响、动作、想象等方面展开。
以时间为线索是一方面,同时考虑到这是一个艺术欣赏的单元,还可以从舞台艺术的角度具体展开,比如:
表演前:
(人物)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场景)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裳。
(动作神态)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
我觉得这是一个电影场景的写法,也是戏剧开幕前的场景,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并在想象中期待那惊心动魄的一捶。
表演中:
鼓点像骤雨(声);流苏像旋风(物);脚步像乱蛙(人);瞳仁像火花(眼);风姿像斗虎(人的整体感觉)。
任:你的建议让我很受启发。从主题单元的角度来考虑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和策略。因为自己对舞台艺术了解不多,所以没有去涉猎。陈老师所建议的设计,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对于学生来说,文化艺术舞台艺术的涉猎和储备,可能对他一生都有好处。这个思路我会汲取的,谢谢!
陈:在我的听课实践中,我注意到很多老师很难把握一节课的要点,他们仅仅是就事论事,缺乏整体感和前后关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且也很难找到展开教学的思路。所以我与中小学教师交流时常常谈到:我们要学会欣赏整个画面,而不是仅仅陷入某一个局部。我注意到你在此处特别强调谢谢,我很高兴,哪怕就这一个问题我们达成了共识,都是我们讨论的成果。
问题三:如何认识和处理文章的特色
陈:我以为这是一位舞蹈艺术行家的杰作。学习排比,是这节课的一个要点。通过这里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排比不是重复,而是从不同角度展开(或者不断深入地迫近,此处是从不同角度展开)。学生要学习观察舞蹈艺术,需要从声、形、动态、眼神、整体感觉等方面入手。
任:关于排比,你的观点让我很受启发。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刻,可能就是缘于教师的考虑肤浅。自己平时的分析也只是站在考试的角度,让学生体会一下:排比的使用有什么具体意义,增强了什么样的语言气势(有什么表达效果)而已。至于如何从哪些方面来增强语言气势、如何在实际运用中学会写排比,还真的没有深入探索过。我想这也许是自己今后应该注意和努力的方向。
陈:另外,我在此受到的一点启示是,比喻首先应该建立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上,学习比喻是学习联想和想象。对于这个看法,是否有道理?不知道你怎么看?
任:对于比喻的产生,首先是建立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之上的说法,我认为还是很有道理的。比喻的本意是用另外一个大家或者听话人比较熟知的东西,来陈述自己要说而对方不大容易理解的内容,所以,先有联想,然后才能产生自己认为很贴切的比喻;至于想象,如果在此时有用武之地的话,换成比较好了!
陈:在这里,比较是一种方式,我是从心理活动的角度来考虑的,你说比喻的本意是用另外一个大家或者听话人比较熟知的东西,来陈述自己要说而对方不大容易理解的内容,对我认识比喻有好处。但我在想,有没有把比较熟知的东西想象成更美妙的大家不大熟悉的东西(这之中的心理活动可能是想象)?你能不能想到一个例子?
任:非要找一个例子的话,找张晓风的《行道树》好了。
陈:另外,你很注意抓住词、突破词、强调词,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但短句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短句怎样利用,在运用中体会短句的作用,我觉得还需要讨论或者引起重视。
任:对!自己在词语、短句、铺排句子组合的整体设计上,确实缺乏一个通盘的考虑,导致在语言的学习上缺乏整体性。
陈:在此,我更想向你请教:长句、短句表达的差异是什么,在此课中怎样处理更好。
任: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体会:(1)短句、长句、段落的交错使用、融合,与安塞腰鼓鼓点的急促与舒缓,沉重与轻盈,整齐划一的队伍行动与个体的舒展表现相结合的现场描摹是一致的。(2)甚至可以用长句、短句、段落的重复交错使用来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梳理和把握。(3)可以放在文章的整体把握阶段,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深入理解和体会,以求得对这种舞台艺术的深入体会和领悟。(4)在对这种表达方式的仿写和运用中加以体会。
陈:真好。我还体会,鼓点急促是用短句来突出、来表现的。我在想:关于词的教学是集中好,还是具体到句段赏析时再分散处理好?
任:我觉得是分散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要好一些,让词语成为有家的词语、成为句子中、语言中活生生的词语。实际上,我在词语的设计上是想教给学生一种梳理的方法。但最后,还是少了这一环节。
问题四:生活是源还是文学是源
陈:如你所说,对安塞腰鼓你不熟悉,学生也不熟悉。因此你在教后反思中所设想的一次视频的播放的意义和价值似乎不能低估。如何用更好呢?我想把它作为引起和展开教学的核心。我设想:是否可以先播放一段视频,这样安排教学流程:
(1)引导:看了这一段,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用几个词描述一下。
(2)启发:我们来看一看某某作家的感受,他是怎样描述这种感受的?
(3)体味:反复咏读、品味字、词、句,体味短句、排比、比喻的用处。
(4)运用:现在我们再看一遍视频,想一想,你对这段舞蹈有了哪些更深刻的印象。
(5)表达:想一想,面对这段舞蹈,你会写些什么?你将怎样写?
这样的线索会不会简单一些,会不会节约出一些时间来?
我没有语文教学经验,所以仅仅是一种设想,要请你思考和批评。
任:关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先由具体的现实录像般的视觉感受给大家一个印象,还是在学生自己感悟语言文字产生印象之后,再给学生一个具体的例子予以现身说法?我还是希望:先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本身,将视频放在最后。原因很简单: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先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是很重要的,一是任何事情必须先有自己的判断,二是避免被先入为主的感性材料所左右,泯灭创造的机会和可能,这更符合语言文字理解的习惯吧!
陈:你的意见很有道理。我也说说我这样考虑的理由,它实际上涉及生活是源还是文学是源的问题。我的考虑是:安塞腰鼓舞蹈艺术是源,这篇作品是流,先有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或者艺术活动,然后才有这篇文章,我想的就是先回归本源,而不是首先用文本约束。这样的教学进程就是:直观地回归艺术本身,自己先感受、体悟;然后用文章做参照,体会文章的特色与创造;再回到艺术,提升自己对艺术的感悟和表达。这样,学生将有更大的创造空间,一千个哈姆雷特更容易出现。我个人的感受是,音乐艺术、形象艺术留给人的创造空间比文学艺术留给人的创造空间更大,所以《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当然,这种讨论和实践都可以继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