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满井游记》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a. 了解《满井游记》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b. 理解《满井游记》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c. 掌握《满井游记》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d. 运用课文知识,进行相关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活动。
2. 过程与方法:
a. 通过导读和课文分析,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b. 采用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c. 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深入思考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a.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b.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c.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和珍惜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a. 理解《满井游记》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b. 运用课文知识,进行相关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活动。
2. 教学难点:
a.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b. 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深入思考和独立思考。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a. 引入《满井游记》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b. 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理解:
a. 阅读课文,分析主题和中心思想;
b. 师生互动,讨论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c. 进行相关的阅读理解练习。
3. 写作训练:
a. 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深入思考和独立思考;
b. 分组进行写作训练,写一篇关于自己的井游记。
4. 总结和评价:
a. 学生展示写作成果,相互评价;
b.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八年级语文《满井游记》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a. 熟悉《满井游记》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b. 理解《满井游记》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c.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d. 运用课文知识,进行相关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活动。
2. 过程与方法:
a. 通过导读和课文分析,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b. 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c. 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深入思考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a.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b.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c.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和珍惜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a. 理解《满井游记》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b. 运用课文知识,进行相关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活动。
2. 教学难点:
a.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b. 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深入思考和独立思考。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a. 复习《满井游记》的作者和背景知识;
b.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理解:
a. 进行整体阅读,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b.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c. 进行相关的阅读理解练习。
3. 写作训练:
a. 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深入思考和独立思考;
b. 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写一篇与课文情节相关的续写。
4. 总结和评价:
a. 学生展示写作成果,相互评价;
b.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八年级语文《满井游记》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法引导
本文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生字注音。
廿(niàn)
鹄(hú)
鬣(liè)
茗(míng)
罍(léi)
蹇(jiǎn)
倩(qiàn)
髻(jì)
鬟(huán)
浃(jiá)
乍(zhà)
澈(chè)
靧(huì)
曝(pù)
呷(xiā)
2、朗读课文,对照注解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袁宏道,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2、导语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
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湿润。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
波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柔梢披风:梢,这里指柳梢。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麦田浅鬣寸许: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者: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罍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罍,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义跛足的,引申为驴子,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曝,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5、提问:请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1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2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3段:交代了写作本文的用意和写作时间。
四、学生朗读课文,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五、板书设计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八年级语文《满井游记》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二)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三)德育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诵读感悟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暖的春天。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略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
二、学习新课:
1、让我们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预习生字词的情况。(生按小组每人一词轮答,出错者由生自由纠正。)
燕地(yān);廿(niàn)二月;花朝节(zhāo);呷(xiā)浪;鲜妍(yán)明媚;堕事(huī);恶能无纪(wū);飞沙走砾(lì);曝(pù)沙之鸟;浅鬣寸许(liè);髻鬟(jì)(huán);靧面(huì);红装而蹇(jiǎn)者;脱笼之鹄(hú);汗出浃(jiā)背;罍而歌者(léi)。
2、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声地自读课文,边读边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读完之后互相交流一下,仍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然后我们再来领略作者笔下的满井春色吧!
(1)一词多义:
时:冻风时(经常)作 于时(这时)冰皮始解
始:冰皮始(开始)解始(才)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髻鬟之始(刚刚)掠
乍:波色乍(开始)明 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也
得:欲出不得(能够) 悠然自得(得意、满足)
然:晶晶然(---的样子) 然(然而)徒步则汗出浃背
(2)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泉(用泉水煮)而茗(喝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着驴)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3)重点虚词:
之:若脱笼之(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的”)鹄 局促一室之(表限度关系,可译为“以”)髻鬟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始掠也
夫:夫(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大概”)不能以游堕事
(4)其它:
土膏(肥沃)微润 恶能(怎能)无纪(同“记”)
3、就疑难语句交流释疑。
4、在理解课文之后,老师想给大家朗读一下这篇美文。但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想请同学们作评委,最终来给老师的朗读进行点评。会听的是好听众,既会听又会评的就是好评委了。你们愿意作评委吗?师配乐范读。
5、生点评。穿插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将喜欢的语句用喜欢的方式大声地朗读给大家听。
6、生放声朗读全文。
7、老师有感于作者笔下的满井美景,于是尝试着画了几幅满井春色图。你能根据画面从原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吗?看看谁是我的知音、谁找得快!
8、这一幅幅画面都是静止的、单个的,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满井的全景?(生描述略)
9、如此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
明确: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极写燕地之寒、渲染被拘束的苦闷,为下文写天暖出游作了铺垫,两相比较之下,更突出出游时的快乐、舒畅。
10、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
明确:并非多此一举。这正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记的缘由。
1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辅助理解。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湖北公安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文学史上“公安派”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
写作背景: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12、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作者笔下动人的满井之春吧!希望这能对我们今后写作游记散文多少有些帮助。
城中余寒——(叙事)——欲出不得
——总:全景——微润、空阔
满井春色——(描写)心情——若脱笼之鹄
——分:水、山、柳、麦、人、鸟、鱼
结束全文——(议论)——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
三、总结迁移:
1、在作者笔下,一句话就能给我们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也来试试用一两句话为大家展示你眼中或心中的四季美景吧!(课件出示幻灯片7——四季)
2、生口述展示,点评。
四、布置作业:
将刚才你展示给大家的或没来得及展示的你眼中、心中的四季描绘出来形成一篇小短文或几幅画,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本文清晰的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临其境。要注重对写法的探究,从而更好的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
八年级语文《满井游记》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的运用。
学习并归纳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积累语汇。
【教学难点】
生字的识记;作者写景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题目
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郊外的一个游览地。袁宏道于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万历二十六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受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年的春天。
二、作者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三、生字
燕(yān) 廿(niàn) 砾(lì) 鹄(hú) 娟(juān) 鬣(liè) 茗(míng) 蹇(jiǎn) 呷(xiā) 浃(jiā) 曝(pù)
通假字:堕,通“隳”
四、读课文,疏通课文,列出疑难句,师生合作解决
东风时作:作,起。
土膏微润:膏,肥沃。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茗,茶。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品茶。
未知之:不知道这情况。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能,怎能。纪,纪事。
五、赏析研讨
1、开头怎样描写北国早春的特点?这样写的作用?
“余寒尤厉”、“局促一室”,没有春天的气息。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把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也为下文描写的满井春色起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2、怎样描写满井春景?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先写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接着写河面冰雪融化,“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再写春山之态“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又写“柳条将舒未舒,麦田浅鬣寸许”,突出早春的特点。游人有“品茶者”,“饮酒者”,“骑驴者”,虽不盛,已是热闹非凡。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的鱼,悠然自得。最后作者总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运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琢语句、简洁明快地直接写出北方春寒料峭的特点。
运用新奇生动的比喻描写春景。
在描写中表达作者的欢快,恬适的心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六、作业
练习二,提示:以物比人,例:出游的作者,如脱笼之鹄;以物比物,例:河水波光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麦田浅鬣;以人比物,例:山峦如倩女。
练习三“之”的用法:
1、表示限定关系:一室之内、郊田之外,可译为“以”。现代汉语中还用,如“四海之内”、课堂之外”
2、表示修饰关系:“脱笼之鹄”、“曝沙之鸟”。可译为“的”,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一丘之貉”、“惊弓之鸟”、
3、用在主谓短语中的结构助词,可不译。例:“倩女之靧面”。
八年级语文《满井游记》教案 篇六
【目标】
1、立足于言语,运用多种方法品读文章第二段描写北方初春景色的句子,突出几个重点虚词、动词及比喻、白描等言语的特殊表达方式。
2、抓住“鸟曝沙”、“鳞呷浪”、“皆有喜气”体会作者笔下春景之自由。
3、紧扣“脱笼”、“局促”等词语体会作者如动物般追求自由的本性,介入作者为官的经历,体会袁宏道独抒性灵、独立高傲的灵魂。
【重难点】
1、抓住“鸟曝沙”、“鳞呷浪”、“皆有喜气”体会作者笔下春景之自由。
2、紧扣“脱笼”、“局促”等词语体会作者如动物般追求自由的本性,介入作者为官的经历,体会袁宏道独抒性灵、独立高傲的灵魂。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描写春天的作品很多,(出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你怎么看出他描写的就是初春?
(出示)
酥:具有缎子般的光泽和光滑的;光洁细腻的——《新华字典》
二、品读写景句,感受北国春之“初”景
过渡:同样描写初春,袁宏道在《满井游记》中是怎么写的?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liè)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自由朗读,你最喜欢他笔下的哪一处春景的描写?(一见钟情——)
作者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柳、山、水、麦苗、鸟、鱼……
你能给这些景物加几个形容词突出其属于“初春”的特点?
作者是如何写的?
预设: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微:稍微。
写出了初春时肥沃的土地开始复苏。(能否将“微润”改为“湿润”?——通过比较体会“微润”与“湿润”带给人的细微的感受差别,紧扣“初春”之“初始”的特点,初步领会袁宏道“独抒性灵”的风格)
2、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皮:包或者围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为何不是“冰面”、“冰层”?)
解:融化(冰或雪由于温度或太阳光的照射化为水)——能不能描述下“融化”的状态?
始:开始。(为何此时开始融化?天稍和和:暖和,不冷也不太热)——写出初春气温渐渐回暖的特点。
乍:初、始。(初春冰面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
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能不能换成“猛浪若奔”?水波由冰皮融化而成)
晶:从三日,表示光亮。
为何将水波比喻为镜子?(镜:古代照形取影的器具,正面磨光发亮)
冷光:写出初春水冷的特点。
乍:突然。——作者因看到明亮清澈水波的惊喜。
小结:有天“稍和”而有冰“始解”,进而才有了“乍”明之波,作者将自己“冻风时作”、“欲出不得”的压抑融合在了对初春到来的惊喜中,正因为他对自然的钟爱才有如此细致的观察与独特的体验感受。
指导朗读: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语速稍快,感受作者从细微之景中感受到初春到来的惊喜之情。)
3、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为:被——似乎晴雪有了自己的意识与行动。
娟:形声。从女,从肙,肙亦声。“肙”意为“细小的”、“小巧的”。“女”与“肙”联合起来表示“小巧的女子”。本义:身材小巧的女性。
拭:擦拭。写出山色纤尘不染,鲜妍明媚的特点。(式:程式、规范)
——“洗”“拭”“娟然”等词语皆用于女子,作者赋予笔下的山以女子的柔美娟秀,与他人全然不同,似乎与平日对山的认识不同,但细细品来,却与上文相衔接,恰恰紧扣了“初春”的特点。
始:刚刚(写出山峦的容貌姿色,仿佛一位刚洗脸梳妆的少女一样,清新脱俗,让人感觉心旷神怡。少女的梳洗打扮表示了一天的美好开始,正如这“初春”的美景。)
平时的文章把山比作巨人一般,袁宏道却比作少女,好不好?(山的内在柔美,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指导朗读:想象古代仕女对镜梳妆打扮的场景,动作轻柔而细腻,新的一天的开启。
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你对“初春”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观察?
生:草芽萌发、风柔了、阳光变暖、树皮不再是暗黄色、厚厚的棉衣放起来了……(袁宏道还写了哪些“初春”之景?)
4、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将舒未舒”是怎样一种姿态?(借助图片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用几个词语描写一下。)
披:给你什么感觉?能否换成别的字?(“披”写出柳条的飘逸之姿,“披”在文言中又有“穿”的意思,偏于拟人。)
浅鬣——短鬣:春二月,麦田高约寸许,又时时在拔节,就像兽身上生长着的浅浅的鬣毛。不仅写出春二月田野麦苗的形态,而且表现出春天是生长的季节的特点。(“浅”与“短”有何差别?“短”感觉粗壮,“浅”既有长的不高的状态,又有“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柔弱之姿,更符合“初春”。)
☆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释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睡眠戏水的鱼,一切动物都显得有喜气。(为何“有喜气”?“喜”从何来?)
生:春天到来之喜、万物复苏之喜、生生不息之喜、自由自在之喜……
哪些字词能表现出动物的悠然自得?
曝:晒太阳。(能用几句话来描述下鸟在沙滩上晒太阳的场景?)
呷:改为“喝”如何?——“呷”有吸水、戏水之意,鱼儿在赖以生存的水中嬉戏更可见其自由本性。
◇据说第欧根尼住在一个木桶里,所拥有的所有财产包括这个木桶、一件斗篷、一支棍子、一个面包袋。有一次亚历山大大帝访问他,问他需要什么,并保证会兑现他的愿望。(猜猜第欧根尼会怎么回答?)
第欧根尼回答道:“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亚历山大大帝后来说:“我若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是第欧根尼。”(亚历山大大帝为何这么说?)
明确:追求自由也是人的本性。
四、结合背景,体会作者追求自由之本性
1、万物自由皆有喜气,作者袁宏道又如何?
出示: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出示背景:
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不仕,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
万历二十三年,选为吴县令。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
万历二十七年,升为国子监助教。一年后辞官返里,居柳浪湖畔,作庐山、桃源之游。
师:袁宏道是一个怎样的人?(强调“不仕”、“解官”、“辞官”)
生:淡泊名利、厌弃官场、喜爱自然山水、追求自由……
2、出示:
夫(第二声)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结合刚才对袁宏道的理解读这一句,你读出了什么?——自嘲or自傲?
出示:
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入京补仪曹主事,不久又辞去。
两年后再入京,擢吏部主事,转考功员外郎,奏立“岁终考察群吏法”,其后成为定制。
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迁稽勋郎中,赴秦中典试。事毕请假归里,定居沙市。
再读写作《满井游记》后作者的经历,作者为何将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他热爱自然,但困于春寒;他追求自由,但困于官职。
出示:
男儿生世间,行乐苦不早。如何囚一官,万里枯怀抱。
——袁宏道《为官苦》
师:袁宏道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感受袁宏道苦苦压抑下的追求自由之心,所以他笔下的“满井”才如此与众不同,他眼中的“初春”才如此与众不同,“至理本无非,从心即为是”,他始终在抒写着内心深处最本然的追求。)
五、作业
袁宏道在北方的春寒料峭中感受着生命复苏的暖意与自由之本性,我们南方小镇的春末又如何?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用几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
板书设计
自由之性
满井游记初春之景借景抒情
本然之求
【教学反思】
1997年钱梦龙先生就提出这样的看法:“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教学之后,听了很多专家、优秀教师的文言文课,自己也尝试着学习,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疑惑,这就是“文”与“言”的结合了吗?直到“言语”教学理念的引入,将文言文的各类知识进行了整合、分类,在教学过程中既关心文言文字词的意思,关注了传统文言文教学重点,也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体现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关注文言文的关键字词,而不是拘泥于“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使得文言文的教和学都斤斤计较于一字一词的释义。“言”的落实是文言字句知识的教学,而文言文所蕴含的诸如情感意蕴、文章特色、作家风格流派等“文”的教学怎样体现,个人认为这种“言语”教学方式的研究将很有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