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破陋习》课后教学反思(优秀3篇)

时间:2017-09-02 07:18:4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孙中山破陋习》课后教学反思 篇一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孙中山也有一些陋习,这给他的形象和事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我们学习了孙中山的生平和思想后,我对他的陋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本次课后反思中,我将重点讨论孙中山的两个陋习:个人主义和不善于团队合作。

首先,孙中山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他在领导革命运动时,往往以个人利益为重,忽视了集体利益。例如,在与北洋政府的谈判中,他曾经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而做出让步,而忽略了革命的根本目标。这种个人主义的行为不仅伤害了革命的进程,也伤害了他自己的声誉和威信。一个领导者应该以集体利益为重,而不是个人利益。只有在团结合作的基础上,革命才能取得成功。

其次,孙中山不善于团队合作。他往往独断独行,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在革命运动中,他的一些决策和行动未经过多方讨论和协商,导致了一些错误和失败。例如,在北伐战争中,他没有充分倾听军事专家的建议,而是坚持自己的决策,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败。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善于倾听和沟通,尊重团队成员的意见,共同制定决策。

针对孙中山的这两个陋习,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首先,我们要树立集体利益至上的意识,放弃个人主义的倾向。作为未来的领导者,我们要以集体利益为重,为团队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其次,我们要注重团队合作,善于倾听和沟通。团队合作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通过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团队成员的优势,实现共同的目标。

总的来说,孙中山虽然有一些陋习,但他的贡献和成就远远超过了这些缺点。通过对他的陋习的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领导者的责任和使命,以及如何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作为未来的领导者,我们应该在学习孙中山的同时,吸取他的优点,并不断改进自己,为实现集体的目标而努力。

《孙中山破陋习》课后教学反思 篇二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思想和行动对中国的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孙中山也有一些陋习,这给他的形象和事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我们学习了孙中山的生平和思想后,我对他的陋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本次课后反思中,我将重点讨论孙中山的两个陋习:缺乏耐心和妥协能力。

首先,孙中山缺乏耐心。他在革命运动中往往急于求成,对于进展缓慢的情况不耐烦。他往往希望一蹴而就,忽视了革命需要时间和努力的事实。这种缺乏耐心的行为导致了他在一些关键时刻做出了错误的决策,从而延缓了革命的进程。一个领导者应该具备耐心和毅力,通过持续努力和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其次,孙中山缺乏妥协能力。他往往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立场,不愿意妥协和让步。在与北洋政府的谈判中,他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为重,不愿意做出让步,导致了谈判的失败。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妥协能力,善于寻求共同利益,通过妥协解决分歧,达成共识。

针对孙中山的这两个陋习,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耐心和毅力。革命和事业的成功需要时间和努力,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去坚持下去。其次,我们要注重妥协和合作,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协商。妥协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而是在寻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通过让步解决分歧。

总的来说,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领导者,他的思想和行动为中国的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他也有一些陋习,但这并不能抹杀他的伟大和成就。通过对他的陋习的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领导者的责任和使命,以及如何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作为未来的领导者,我们应该在学习孙中山的同时,吸取他的优点,并不断改进自己,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孙中山破陋习》课后教学反思 篇三

《孙中山破陋习》课后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重新审视——以教材为本

  虽然从文字表述上看,以上三种教学设计(略)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都是

  (1)要求学生要知道缠足这一封建陋习曾对中国妇女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

  (2)要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但是从教学流程的安排以及上课时目标的达成度来看,三种设计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握是迥然不同的。

  表面看来,上述两个教学目标是孤立的,并列的,轻重一样的,实质上两者是密切联系的,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的。只有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到缠足陋习严重的危害性,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才能感悟少年孙中山的那颗心——对缠足陋习刺心之痛,入骨之恨,有坚决废除它的强烈愿望,才能让学生受到孙中山独立思考,敢于反抗封建陋习,坚决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的熏陶。

  由此可见,目标

  (1)是实现目标

  (2)的基础,目标(1)是先行的,是关键。显然,第三种设计者,由于认真研读了文本,比较深刻地解读了作者、编者的意图,真正明确了教学目标及其关系,使文路和教路有机地统一起来,走进课堂时做到了心中有目标。

  反观其它两种设计,轻文本重教参,甚至照着教参写教案,搞教参搬家(设计一基本搬了网上的设计)。这中间缺少独立思考,没有“化”的过程。虽然把教学要求、教学步骤写在了自己的教案上,但由于囫囵吞枣没有消化,效果自然不能令人满意。

  所以大家要认识到教材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它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备课前要反复读教材、读文本,通过与文中人物、作者以及编者的对话,有所感悟、有所体验、有所感动,形成自己对文本意义的主动构建。有了这个基础,具体的教学才能做到以教材为本,教师上课才能做到心中有本。

  二、教学对象的重新认识——以学生为本

  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与生活经验背景,是学生的真实起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起点。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并没有改变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中年级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设计,只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才能有效。

  由于社会的进步,也就是孙中山的功劳,缠足这一陋习早已销声匿迹了,对于我们这一代中青年老师来说,如果不去下功夫了解,脑子中对缠足是没有深刻印象的,只是无端地觉得那是用布长期包裹不让脚长大,最终形成小脚。而对于八、九岁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没有看到过,没有听到过,更没有什么体验,可以说是白纸一张。

  要让对缠足没有任何感性认识的学生,单凭文中“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这一句话来感受缠足形象(丑陋形象),进而来感受缠足的毒害,是远远不能震撼学生的心的。

  第三种设计,显然在课前研究了学生,关注了学生的生活世界,把握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设计播放缠足动画,旁白介绍缠足陋习这一环节,补上教材的空白点,打通了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界限。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知识,更主要的是触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对缠足厌恶、憎恨的情感,为下面与少年孙中山产

生共鸣,感悟他那真挚的火热的心积蓄了力量,打下了伏笔。

  另外,中年级学生的感情是非常朴素的,他们的心是善良、正直的,当自己喜欢的人受到伤害时,反应是强烈的,毫不犹豫的。所以当老师问:如果缠足的不是孙中山的姐姐,而是你的姐姐,你非常喜欢的姐姐,你心里有什么感受时,学生有的说难过,有的说心疼,有的说生气,有的说恨妈妈,这种角色体验一下子把孩子与孙中山的距离拉近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老师研究学生的结果。而第一二种设计或关注了文,没有考虑人;或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着眼灌输;或高估了学生,使学生无法“披文入情”“入情入境”,教学平淡无味。所以教师教学时要研究学生,走进儿童的心灵,了解儿童,做到以人为本,目中有人。

  三、教学策略的重新选择——以感悟为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维。”由此可见,新课程把“感悟”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而本课时的主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感悟缠足的危害性和少年孙中山的'内心世界。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因感动而醒悟”,“有所感触而领悟”呢?第三种设计同其他两种带有灌输式、问答式倾向的设计相比,呈现出更丰富的策略。

  1、朗读中感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文本意义不是客观地先于文本之中,而是读者读出来的,或者说是在读中生成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缠足陋习对妇女的毒害是通过姐姐缠足先后的不同表现体现出来的,妈妈对缠足的无奈、少年孙中山对缠足的憎恨和反抗是蕴含在他俩的对话之中的。所有这些怎样让小学生去感悟?教师首选的策略是引导学生朗读体味。成韵的朗读是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的过程,学生在朗读中会不经意地体验、意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读出了那颗心、那份情”,达到“披文以入情”的境界。同时,朗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安排学生充分朗读,能激发起学生自己的情感,使学生之情、文中人物之情和作者之情融为一体,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

  2、比较中感悟

  有比较,才有发现。学生只有在不同语词、不同句式、不同顺序的比较当中,在人物的不同表现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

  (1)姐姐缠足前后的不同表现的比较。

  (2)第7自然段与补白的比较: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他看到的是(姐姐的愁眉苦脸);孙中山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他听到的是(姐姐的叹气声、哭声)。

  (3)孙中山和妈妈对缠足不同表现的比较。

  (4)孙中山和妈妈自身不同描述的比较:

  △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这种比较在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有可能获得潜能的激发、方法的领悟、思维的启迪、智力的生成、情感的熏陶。

  3、想象中感悟

  语文教学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它要求我们还语文以画面、还语文以旋律、还语文以意象。孙中山的姐姐缠足时的情景,学生自然没有见过,书上也只有短短的两句话,而这个内容对学生感受缠足陋习对带来的痛苦非常重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老师通过自己有感情的朗读,引发学生的想象,由于此时学生已有缠足这一丑陋形象的表象,短短的两句话被赋予丰富的内涵,烙上了学生独特而多元感悟的痕迹。这对学生加深课文理解、走近孙中山的心灵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法,那法,只有符合语文教学特点的,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胸中有法。

《孙中山破陋习》课后教学反思(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