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教学反思素材 篇一
《灰雀》是一部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电影,讲述了一个青少年少女灰雀为了救助受虐的小狗而勇敢奋斗的故事。作为教师,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感到它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和教学反思素材。以下是我对于《灰雀》这部电影的教学反思。
首先,这部电影通过展现灰雀的坚强意志和勇敢行动,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灰雀是一个背负家庭重任的女孩,她的母亲生病,父亲失踪,她不得不照顾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尽管生活困难,但是她没有被困境击倒,而是选择了面对挑战并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她敢于追求正义,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无助的小动物。这样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勇气,教育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不轻易放弃,追求自己的梦想。
其次,电影中展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也是我们在教育中应该重视的。在《灰雀》这部电影中,灰雀与小狗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她不仅救助了小狗,还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小狗找到了它的家。这种关心和保护动物的行为,能够引发学生对于自然环境的关注和爱护之情。我们可以借助这部电影,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保护,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最后,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也是教学中的宝贵素材。《灰雀》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特点,如春节、中国结、传统服饰等。通过展示这些中国文化元素,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培养他们对于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综上所述,电影《灰雀》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和教学反思素材是非常丰富的。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这部电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勇气,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爱护之情,以及提供给他们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这样的教学反思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知识层面得到拓展,更能够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教学中加入《灰雀》这部电影的元素,将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灰雀》教学反思素材 篇二
电影《灰雀》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影片,它讲述了一个少女为了救助受虐小狗而勇敢奋斗的故事。这部电影不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了我很多的教学反思素材。
首先,电影中展现了青少年的责任感和勇敢精神。主人公灰雀是一个中学生,但她却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照顾弟弟妹妹。她不畏困难,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激励了我意识到,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教育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电影中的情感表达和人际关系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在电影中,灰雀与小狗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她为了救助小狗不惜冒险,最终成功地帮助小狗找到了它的家。这让我意识到,情感的培养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引导他们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懂得关心和帮助他人。
最后,电影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也是我在教学中的宝贵素材。通过电影中展示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春节、中国结、传统服饰等,我们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增强他们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些文化元素,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综上所述,电影《灰雀》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教学反思素材。通过这部电影,我意识到应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勇敢精神,关注情感的培养和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利用中国文化元素进行教育。这样的教学反思将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帮助他们成长为有责任心、勇敢面对困难的人。因此,在教学中将《灰雀》这部电影引入,将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灰雀》教学反思素材 篇三
《灰雀》教学反思素材
【案例】
师:可是,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哪儿去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列宁吗?
生:男孩捉走了!男孩捉回家去了!(学生七嘴八舌答。)
师:孩子为什么要捉走灰雀呢?
生:他喜欢灰雀。
生:他怕灰雀冻伤了。
师: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
生:我更赞同列宁的爱。因为孩子把灰雀捉回家,关在笼子里,灰雀就失去了自由。
生:我赞同男孩的,因为男孩是因为天气冷,怕灰雀冻伤才把灰雀捉回家的。
师:(一楞)是啊,列宁爱鸟,男孩把鸟捉回家也是因为爱鸟,到底哪种爱更好呢?这个问题值得大家讨论讨论!
教师根本没有料到会出现赞同男孩这样的情况,而这个问题却关系到学生是否正确理解爱的含义,是否有正确的审美认识。
生:我也赞同列宁的爱。因为列宁每天来这儿看灰雀,还给它带来好吃的,只是欣赏它,不去捉它,列宁是真正爱灰雀。(学生联系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生:灰雀应该是给大家看的,小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别的来公园的人就看不到灰雀了,他们会伤心的。
生:就像列宁一样,多着急啊!
生:灰雀离开了伙伴,孤零零的,会寂寞的。
生:它还会吃不下东西。
生:它还会生病呢!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师:听,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不过,树下它又多了一位真正的好朋友。(师叙述12自然段。)
师:听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吗?
(采取质疑问难的方式,激励学生探究问题。)
生:鸟儿不会讲人话,列宁为什么要问它?
生:鸟儿会回答吗?
师:是啊,老师也弄不明白,列宁为什么不问会说话的男孩,却问不会说话的灰雀呢?讨论讨论吧。
(生同桌讨论,师巡视并加入讨论。)
生:列宁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师: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男孩在列宁爱鸟之情感染下,把鸟放回来了。
师:像男孩这样知错并
改错的孩子就是什么样的孩子?生:诚实的孩子。(齐)
为进一步解决前面的疑问打下了基础。
师:那为什么他就不问男孩了呢?
生:因为列宁不想伤害男孩的自尊心。
生:可为什么要问灰雀呢,它又不会讲话?
学生还是不能体会,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师:你们说呢?再读书思考思考。
师把问题又抛回给了学生。
(过了一会,才有学生举手回答。)
生: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
生:列宁怕小男孩难堪。
生: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
生:我从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知道男孩已经知道自己错了,感到难为情了。
生:他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如果再问他的话,他会感到更加难为情的。
生:灰雀不会讲话,它是不会说出答案的,这样男孩就不会感到更难为情了。
师:这样也就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是啊,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
生:爱!(齐)
爱的教育,至此才水到渠成。没有采取说教,而是通过反复地读、讨论,在文中人物(列宁)形象的魅力感染学生,学生才解决了疑难。
【反思】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它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教学有预设的一面,也有生成的一面。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他们可能产生灵感,发挥出创造性,课堂中的精彩往往来缘于生成。
这节课,学生学习非常投入,思维活跃,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究其原因,便是我能根据学生给我的信息,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了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动感生成的教学资源,列宁爱鸟,男孩把鸟捉回家也是因为爱鸟,到底哪种爱更好呢?与为什么要问灰雀呢,它又不会讲话?这两个问题展开了深入地学习与探讨,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以此作为驾驭课堂的制高点,拨动学生心灵,唤起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把教师处在尴尬状态的课起死回生,还使整堂课显得生机勃勃,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