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平均数》教学实录 篇一
在数学教学中,求平均数是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概念。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据的中心趋势,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堂关于求平均数的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能够灵活运用求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白板、黑板、粉笔、计算器、练习册。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新知
老师首先通过一道简单的问题引入本课的内容:“小明考试得了60分,小红考试得了80分,小李考试得了70分,那么他们三个人的平均分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答案是如何得出的。
Step 2 讲解概念
通过引入问题,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老师将用白板和黑板展示平均数的计算过程,并解释平均数的定义和意义。同时,老师还会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应用场景。
Step 3 演示求平均数的步骤
老师将一道求平均数的题目写在黑板上,然后逐步演示求解的步骤。首先,老师会引导学生将所有的数值相加;接着,老师会帮助学生数数有多少个数;最后,老师会示范如何将总和除以个数来得出平均数。在演示的过程中,老师会仔细解释每个步骤的含义和操作方法,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Step 4 学生练习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后,老师将分发练习册,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求平均数的练习题。同时,老师会巡视课堂,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
Step 5 检查与讲解
学生完成练习后,老师会抽查几道题目,并给予解答和讲解。通过检查学生的答案,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的错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Step 6 拓展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老师将提供一些拓展应用题,让学生将求平均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Step 7 总结与反思
在本节课的最后,老师将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同时,老师还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思,以便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这堂求平均数的教学实录,学生不仅能够学会求解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际应用和拓展题的训练,学生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场景。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会对求平均数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求平均数》教学实录 篇二
在数学教学中,求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和技能。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据的中心趋势,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堂关于求平均数的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能够灵活应用求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白板、黑板、粉笔、计算器、练习册。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新知
老师通过一道简单的问题引入本课的内容:“小明考试得了60分,小红考试得了80分,小李考试得了70分,那么他们三个人的平均分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答案是如何得出的。
Step 2 讲解概念
通过引入问题,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老师将用白板和黑板展示平均数的计算过程,并解释平均数的定义和意义。同时,老师还会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应用场景。
Step 3 演示求平均数的步骤
老师将一道求平均数的题目写在黑板上,然后逐步演示求解的步骤。首先,老师会引导学生将所有的数值相加;接着,老师会帮助学生数数有多少个数;最后,老师会示范如何将总和除以个数来得出平均数。在演示的过程中,老师会仔细解释每个步骤的含义和操作方法,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Step 4 学生练习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后,老师将分发练习册,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求平均数的练习题。同时,老师会巡视课堂,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
Step 5 检查与讲解
学生完成练习后,老师会抽查几道题目,并给予解答和讲解。通过检查学生的答案,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的错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Step 6 拓展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老师将提供一些拓展应用题,让学生将求平均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Step 7 总结与反思
在本节课的最后,老师将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同时,老师还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思,以便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这堂求平均数的教学实录,学生不仅能够学会求解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际应用和拓展题的训练,学生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场景。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会对求平均数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求平均数》教学实录 篇三
《求平均数》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我们搞一次拍球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个队就为胜利队。这个比赛怎么搞呢?谁来出个主意?"一个学生提出每人轮流拍,然后把总数加起来。吴老师(面带疑惑)说:"一节课只有40分钟,要是每个同学都来拍,时间太紧张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这时,同学们鸦雀无声,吴老师在等待。忽然,一个同学(高高地)举起小手,她说:"让全队同学推荐代表来拍。"吴老师征求大家的意见后,共同商量每队选出3名代表比赛。
课伊始,趣已生。从同学喜欢的拍球游戏入手,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同学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同学。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比赛开始,每队各派3名代表参加拍球比赛,每人拍5秒钟,请学生当小裁判,老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乙队分别拍了:8个、13个、14个,甲队分别拍了:11个、14个、16个。吴老师要求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口算或用计算器计算每队的结果。结果算出来,吴老师(热情洋溢地)宣布:"通过比总数,甲队拍了47个,乙队拍了35个,甲队胜了。"吴老师面对获胜方(深情地)表示祝贺。(一声祝贺,一个鞠躬,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这时老师请求加入乙队,现场拍球
5秒种,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吴老师又一次重新宣布乙队为获胜队。乙队欢呼,甲队则没有反应。吴老师耐心等待问:"你们真的没有什么想法?"(有的同学皱着眉思考着)一个同学(勇敢地)举起了手,(急切地)说:"我们队3个人拍球,乙队4个人拍球,这样比赛不公平。"(吴老师的耐心等待终于使学生自悟了)"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队总体拍球水平的高低吗?"老师把这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抛向了学生。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学生请出"平均数"。学生们感受着"平均数"此时出现的价值,产生了学习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怎样计算每个队拍球的平均数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又一次促使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计算的方法:(8+13+14+12)÷4和(11+14+16)÷3。在掌握了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同学们有的用笔算的'方法计算结果,有的使用计算器来计算结果。(同学们开始议论纷纷)吴老师边巡视边说:"出现问题了是吗?有的同学的结果有余数,(11……3和13……2)有的同学的结果是小数(11.75和13.666666……)。没关系,我们一起来看,11.75更接近哪个整数?""接近12。"学生回答。"我们就说计算结果大约是12,用约等于号表示。(吴老师边说边板书)谁来说一说(11+14+16)÷3的结果是多少?"同学用同样的方法得出:13.66666……接近14,约等于14。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以乙队的平均数为例追问:12表示什么?生:表示乙队拍球的平均数。你怎么认识理解12这个数?生1:我拍了13个,把多的一个给其他队员了。生2:我拍了14个,把多的2个给了拍8个的同学。生3:我很高兴,本来我拍了8个,他们又给我增加了4个。师:你们的意思是说,把多的给少的,这样就--(生接:平均了。)
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体会描述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吴老师进行了总结:12这个数是8、13、14、12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它比较好地表示了这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师: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是谁出现在我们的课堂?生:平均数。此时此刻,你不想对平均数发自内心地说两句吗?吴老师感慨地说。(生自由发言)生1:平均数啊平均数,你很公平。生2:平均数,你使不公平的事变公平了。(真可谓发自内心)
师:平均数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出现了,是谁把平均数带进了课堂?我们把他请上来。
那位同学走上来,吴老师说感谢你。他(不好意思地)说:谢谢大家。他的内心深处感受着成功的喜悦。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学生举例。有的说考试统计分数需要平均数。有的说歌手比赛打分时用到平均数,……
吴老师根据上海的实际提供了一些学生身边的信息:
浦东机场日均起降航班达379架次。
磁浮列车周一至周五日均客流量4000余人次。
……
根据以上信息,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谈了对平均数的感受,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同时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师:学习了平均数能为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让我们继续研究。
(一)门票统计问题
出示统计图,学生观察。
上海五一期间东方明珠电视塔售出门票统计图(略)
师: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生1:5月1日参观的人数是1100人,2日参观的人数是1300人,3日参观的人数是1000人……
生2:我知道5月2日参观的人数最多,5月5日参观的人数最少。
师:面对这么多信息,你还想了解什么?
生1;五天内平均每天售出多少张?
生2:五天一共收入多少钱?
生3:为什么1日、2日参观的人数多,后几天一直在下降?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是善于观察、思考、提问。
1.请你估计一下,这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
"1000张"、"1100张"、"1200张"、"900张"、"2000张"……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报出自己的估计,吴老师不动声色。
2.大家估计得准不准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验证着,吴老师一边巡视一边鼓励学生。"同学算得很认真。""书写得真整齐。"
很快,结果出来了,平均每天售出门票1000张。
"说一说,你是怎样验证的?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生:我把五天售出的票加起来再除以5。
这时,吴老师拿着话筒来到一个小男孩面前:这位小朋友始终没动笔,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从1300中拿出300张分给5日,从1100张中拿出100张分给4日,这样每天售出门票都是1000张了。
这时,吴老师又让同学给自己的方法起个名字。"先加后除法。""移多补少法。"同学们兴趣盎然。吴老师来到估计2000张那位女同学身边摸着她的头亲切地说:"请你去问问同学,听听其他同学是怎样估计得这么准确的。"
被采访的是一个小男孩:"你估计的2000张比最大的数还多,这是不可能的,平均数要比最大的数少,比最少的数要多。"
吴老师转过身来,摸着小女孩的头说:"听了这位同学的发言,你想说什么?"
小女孩不好意思地说:"我估计的数跑到最高的数外边去了。"
一个"外边"正表现出了孩子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体现了孩子对自己学习的反思。吴老师心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