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冰取火》的教学实录 篇一
近日,在某小学的科学课堂上,一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验——用冰取火。这一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创造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在实验开始前,教师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火的三个要素:氧气、燃料和点火温度。接着,教师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平时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是用打火机或火柴点燃火焰,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可以点燃火焰呢?”学生们纷纷摇头表示不知道。
教师随后给出了一个提示:“如果我们有冰块,你们认为能否用冰来点燃火焰呢?”学生们脑海中顿时闪现出各种疑问和猜测。为了验证学生们的猜想,教师带领他们开始了这一惊险刺激的实验。
首先,教师将一块冰块放在火炉上,然后用打火机点燃一根长烛。接着,教师将点燃的烛火放在冰块上方。这时,学生们发现,烛火竟然没有熄灭,而是继续燃烧着。这一场景让学生们感到非常惊奇和好奇。
教师解释道:“冰块在与烛火接触的瞬间,会迅速吸收烛火释放出的热量,将周围的温度降低。而冰块的温度仍然很低,可以帮助维持燃烧所需的点火温度。”学生们听后恍然大悟。
接下来,教师向学生们展示了另一个实验。教师将一块冰块放在一片干燥的木片上,然后用打火机点燃木片。令人惊讶的是,冰块竟然能够点燃木片。这一幕让学生们惊叹不已。
教师解释道:“木材中含有可燃物质,当冰块与木片接触时,冰块会迅速吸收木片释放出的热量,使木片的温度升高。当木片的温度达到点火温度时,就会自燃。”学生们纷纷点头表示理解。
通过这一场别开生面的实验,学生们不仅学会了火的三要素和点火温度的概念,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冰的特性和热传导的原理。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点火方法,而是拓宽了思维,勇于探索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场实验不仅展示了科学的魅力,也激发了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通过实践探究,学生们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观察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实录,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实践。
《用冰取火》的教学实录 篇二
在一所中学的物理实验室里,一位教师带领着一群学生进行了一场引人入胜的实验——用冰取火。这一实验不仅给学生们带来了乐趣,更为他们展示了科学的魅力和创新的力量。
在实验开始前,教师与学生们分享了火的三个要素:氧气、燃料和点火温度。然后,教师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平时点火常用的方法是用打火机或火柴,那么你们是否想过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可以点燃火焰呢?”学生们纷纷摇头表示不知道。
教师随后给出了一个提示:“如果我们有冰块,你们认为能否用冰来点燃火焰呢?”学生们的脸上露出了满满的好奇和期待。
在实验的第一步,教师将一块冰块放置在一个铁网上方,然后用打火机点燃一根长烛。接着,教师将点燃的烛火放在冰块上方。学生们看到,烛火竟然没有熄灭,而是继续燃烧着。这一幕让他们感到非常震惊和好奇。
教师解释道:“冰块在与烛火接触的瞬间,会迅速吸收烛火释放出的热量,将周围的温度降低。而冰块的温度仍然很低,可以帮助维持燃烧所需的点火温度。”学生们听后纷纷点头表示理解。
接下来,教师向学生们展示了另一个实验。教师将一块冰块放在一片干燥的木片上,然后用打火机点燃木片。令人惊叹的是,冰块竟然能够点燃木片。这一幕让学生们目瞪口呆。
教师解释道:“木材中含有可燃物质,当冰块与木片接触时,冰块会迅速吸收木片释放出的热量,使木片的温度升高。当木片的温度达到点火温度时,就会自燃。”学生们听后赞叹不已。
通过这一场别开生面的实验,学生们不仅了解了火的三要素和点火温度的概念,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冰的特性和热传导的原理。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点火方法,而是拓宽了思维,勇于探索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场实验不仅展示了科学的魅力,也激发了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通过实践探究,学生们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观察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实录,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实践。
《用冰取火》的教学实录 篇三
《用冰取火》的教学实录
一、 整体感知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用冰取火》这篇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还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师板书“怎样取?为什么取?”)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解决你心中的疑问。(生快速阅读课文,回顾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自由读课文后)这篇课文写了一个探险队到达南极,他们要生火做饭,发现打火器不见了,最后有一个年轻队员想到了用冰取火的方法,把火给点燃了。
师:很好,你说得非常完整而且简练。那么,这件事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这个年轻队员特别聪明。/我觉得他的知识非常丰富,也很聪明。
师:哦,看来大家都有这种感受:年轻队员非常聪明,充满智慧,可以这样说吗?(板书“聪明”)
[点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情,把握到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以便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时进行教学内容的适当微调。尊重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努力体现个性化阅读]
二、 理解“怎样取火”部分
师:仔细读读课文,看看这个年轻的队员是怎样运用智慧用冰取火的。找到有关段落了吗?
生:(快速浏览后,齐说)5~7自然段。
[点评:直接切入主题,顺学而导,同时更有效的利用学生有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来解决重难点]
师:默读第5~7自然段,抓住能解决疑问的重点词语来理解取火的方法。一会儿把你对这种方法的理解介绍给组内的小伙伴。(生默读、标画、组内交流)
(教师在学生自学中适当提示:介绍的时候,可以用抓词语讲解的方式,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
师:哪个小组把你们组的理解和大家交流一下?(追问)你们组用什么办法理解的?
生1:我们组是用抓住重点词语的方法,我们画的是第6自然段的几个词,取、刮、摩挲,他先取来一块冰,用小刀刮,然后不断摩挲,这些准备工作都是为了让冰成为半球形的冰透镜。
生2:我们画了第7自然段的“举”、 “向”、“穿”、“射”,他这样做是为了让光穿过冰透镜形成焦点。
生3:应该还加上一个“焦点”这个词,因为,他让光穿过冰透镜是想把光线聚集,这样就可以点燃火种了。
师:其他小组还有没有用找重点词语的方法来理解的?(生没有举手)
师:看来,大多数同学都用了画图的方法,那么刚才这两个小组讲清楚了吗?
生:不太清楚,有点乱。
师:大家能否用表示顺序的词“先、然后、接着、最后……”(板书)试着说一说。我想这样就能条理清晰了。(全班练习。指名说)
[点评:注重培养学生品味词语,从重点词语入手理解课文内容。另外,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说话的条理性,努力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师:通过画图来理解课文内容也是一个相当好的方法,哪个小组是用这种方法来理解的?来给大家展示展示?(学生上来一组,在实物投影上边指图边解释)
师:你们觉得他们组画的图有什么问题吗?
生1:光线穿过冰透镜,应该把线条画得穿过冰透镜。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评价他们的?(提示大家,别脱离开课文)
生2:(读)“他举着冰透镜……”我觉得,如果光线不穿过冰透镜就不可能形成焦点。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3:我从课文中抓住了“焦点”这个词,他的`图不应该把光线最后画成平的,应该是几条线连成一个点,才是焦点呢。
师:你们组知道问题了吗?自己来说说。
[点评: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课文内容,努力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师:这里蕴涵着丰富的光学方面的知识。老师也找来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课件动画:光的折射)
师提示:同学们看的时候注意关于焦点的问题。
[点评:课件的恰当运用,动画的效果很直观地展现出阳光是如何穿过冰透镜形成焦点的,能够及时验证学生自学的内容是否正确]
师:大家在看屏幕时仿佛很轻松,大家也了解了课文内容,在当时面临的是怎样的情况?
生:面临死亡的威胁。
师:这真是一个紧张得令人窒息的时刻,这也是带给人希望的时刻。(出示课文第7段)应该读出怎样的感受?(生练读)
生1:我觉得应该读出非常危急的感觉,我来读读。
生2:我觉得在读“一分钟,两分钟……”时应该再紧张一点,因为他们等的时候肯定时间长,还特别特别饿,特别特别着急。
师:你从哪儿看出时间长的?
生:有一个省略号!
师:这个省略号仅仅是等待的时间长吗?
生3: 时间一长,他们就可能想:这样到底行不行呀,就更着急了。
师:是呀,当时大家的心情太着急了,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读。
生4:我觉得最后一句还应该读出兴奋的心情,因为他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火着起来了,他们一定特别兴奋。我来读读。
师:这里的标点符号关注了吗?要读出这种兴奋的心情。(生再次练习)
[点评:引导学生感情朗读,生生互动,互读互评,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也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另外,通过朗读引出对标点符号的关注,落实了基础知识的教学]
三、理解为什么用冰取火
师:大家的生命都系于一块冰的身上, 一分钟、两分钟……火终于燃烧起来了!这团火对于大家来说太重要了。因为他们身处南极。你们了解南极吗?哪个同学来谈谈你对南极的了解?
生1:我知道南极特别冷,如果你倒一杯水,水还没有落到地上就冻上了。
生2:我查资料上说南极特别冷,温度在零下六十九度呢。
师:仅仅是冷吗?刚才同学都关注了自己查的资料,别忽视课文呀,能从课文找到有关句子吗?
[点评:学生此时很容易兴奋地说出很多自己查找的资料,从而忽视文本,教师此时再次巧妙地引导学生回到文本的阅读,让资料为文本服务]
生3:我找到了第1段的第2句。(读原句)
生4:我抓住了“变化无常”这个词,也许刚刚天气还挺好的,一会儿就刮
起风暴,他们还在进行科学考察。师:气候非常恶劣,让我们通过屏幕,也来感受一下南极风暴的残酷吧。(课件演示南极风暴场面)这是从南极带回来的真实的录像资料,在恶劣的气候下,探险队员还要工作,为了科学考察还要坚守在南极。
[点评:此处课件的运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情境,为下面火的重要性以及对排比句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被这种恶劣的天气状况惊呆了,是呀,这样的环境没有火……(生接。 教师课件出示重点句“没有火,就不能工作;没有火,就不能生活;没有火,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师:读读,谈谈自己的理解。带着这种体会,好好读读这句。发现了吗?这句话有一个特点。
生:开头都是“没有火”。(师生合作读)
师:这样的句子叫做排比句。一层比一层要严重,一层比一层情况更危急。这三个“没有火”,让我们感觉到火……
(生接:太重要了)
师:再试试,读出这种感受。(指名读)
师:是呀,这种恶劣的环境,怎能没有火呢?带着这种感受再回过头来读课文第7段,相信读后你一定会对当时的紧张有更深的体会。
[点评:理解火的重要性后再次回到火刚刚燃起来的那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产生更深刻的体会]
四、体会最后的成功
师:这个年轻的探险队员运用他的智慧,用冰点燃了生命之火,拯救了整个探险队!(师引读:这团红红的火……学生接读最后一段)
师:此时此刻,你就是探险队中的一员,我就是记者,采访一下,你又是什么感受?
生1:我要向那个年轻队员说谢谢,是他救了我。
生2:我能够在那么危险的情况下,活下来了,真是太激动了!
师: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练读、指名读。是呀,这团红红的火……齐读)
五、深入理解核心人物
师: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这个年轻的探险队员用他的智慧点燃了火种,真令人佩服!你敬佩他吗?除了聪明以外,还敬佩他什么?从课文中哪些地方读懂的?
生1:我佩服他的不放弃的精神。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1:(读)“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我抓住“束手无策”这个词,说明当时他们都没有办法了,可是年轻的队员不放弃,还在想办法。
师:想象一下,当时他可能会怎么想?
生2:他可能想,现在大家都绝望了,我不相信,不会就这样让自己死在南极。
师:带着这种理解,读读这句。
师:他一次次问自己,难道就这样坐以待毙吗?同学们体会一下,这句话还用回答吗?这种句子就是反问句,反问句不用回答,但是更强烈地表达了他不放弃的心情。(生感情朗读后,指名读)
师:(再出示4、5段)自己读读这两段,对比一下,别人都一筹莫展,而他面对惨白无力的太阳、茫茫的冰原陷入沉思,体会体会,还有什么新收获吗?
生1:我觉得他没有跟别人一起陷于绝望,我抓住了“一筹莫展”这个词,就是没有一点儿办法,可他还在想办法。
师:是呀,也就是刚才大家谈过的他有一种不放弃的精神。
生2:我觉得他头脑特别灵活,冰透镜就像放大镜,放大镜能让易燃的东西燃烧,他想到用冰做放大镜。
师:太阳呢?
生:当做光了。
师:他灵活运用知识使光能转化成了热能,点燃了这团生命之火。
[点评:在充分理解了取火的重要性,取火的方法后,对于年轻探险队员意志品质的理解水到渠成,也更为自然和深刻]
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师:回顾一下,从大家陷入绝望、一筹莫展的时刻,到成功后欢呼跳跃的激动。是什么挽救了大家的生命?
生:是火!
师:仅仅是这些吗?(小组内交流)
生小结:是知识、智慧和不放弃的精神。(板书)
师:课前同学们产生的疑问都解决了吗? 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能放弃,要冷静下来,想办法。
生2:要靠自己的智慧去战胜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