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了解《天地人》的背景和基本情节;
2. 学习并掌握一些与天地人相关的词汇;
3.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
1. 了解《天地人》的故事背景;
2. 学习并掌握与天地人相关的词汇。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
1. 课件:包括《天地人》的背景介绍和基本情节;
2. 词汇卡片:包括与天地人相关的词汇。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Step 2 介绍《天地人》(10分钟)
展示课件,向学生介绍《天地人》的背景和基本情节。包括该剧背景的历史时期和主要人物。
Step 3 学习与天地人相关的词汇(15分钟)
使用词汇卡片,教授与天地人相关的词汇。包括人物名称、地名、历史术语等。通过图片、示例和音频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Step 4 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天地人》中的一个情节或人物,并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Step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进行反思。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延伸:
1. 带领学生观看《天地人》的相关片段,进一步了解剧情和人物;
2. 鼓励学生阅读与《天地人》相关的历史书籍或资料,深入了解历史和文化。
评估方式:
1. 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2. 学生对于词汇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于《天地人》的理解和兴趣。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和讲解《天地人》的背景和基本情节,激发了学生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兴趣。通过学习与天地人相关的词汇,提高了学生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天地人》相关的延伸学习和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兴趣。
《天地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了解《天地人》的背景和基本情节;
2. 学习并掌握一些与天地人相关的词汇;
3.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
1. 了解《天地人》的故事背景;
2. 学习并掌握与天地人相关的词汇。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
1. 课件:包括《天地人》的背景介绍和基本情节;
2. 词汇卡片:包括与天地人相关的词汇。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5分钟)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通过问题和图片等形式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Step 2 介绍《天地人》(10分钟)
使用课件向学生介绍《天地人》的背景和基本情节。包括该剧背景的历史时期和主要人物。通过图片和视频片段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3 学习与天地人相关的词汇(15分钟)
使用词汇卡片,教授与天地人相关的词汇。通过图片、示例和音频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鼓励学生使用新词汇造句或进行口语练习。
Step 4 分组活动(15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分别扮演《天地人》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通过模拟情景,加深学生对于剧情和人物的理解。
Step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进行反思。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教学延伸:
1. 带领学生观看《天地人》的相关片段,进一步了解剧情和人物;
2. 鼓励学生阅读与《天地人》相关的历史书籍或资料,深入了解历史和文化。
评估方式:
1. 角色扮演活动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对于词汇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于《天地人》的理解和兴趣。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导入和讲解《天地人》的背景和基本情节,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和兴趣。通过学习与天地人相关的词汇,提高了学生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表达和合作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天地人》相关的延伸学习和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兴趣。
《天地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三
《天地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天地人》这篇课文是20xx人教版语文新教材增加的第一篇课文,也是本单元的开篇,本课以国画为背景,向我们展现了“天、地、人、你、我、他”六个字,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第一组“天、地、人”,“天”覆盖万物,“地”承载万物,“人”就生活在这广阔的天地之间,以人为贵。第二组“你、我、他”是生活中常用的人称代词,渗透的是人与人之间平等交往的本意。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生活、观察图片、动作演示、儿歌等方法,认识“天、地、人、”3个生字,理解字义,初步产生识字的兴趣。
2、通过儿歌、游戏等方式将课堂常规落实在教学环节中,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 从字体演变中了解“天、地、人”字体的本义,诵读《诗经》“三才之道”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4、在学习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学会与同学共同学习。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各种学习形式认识“天、地、人”三个字,
2、在识字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渗透始业教育。
小朋友们,恭喜你们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小学生!(掌声)那成为了一名小学生,你们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请学生自由发言,相机出示对应的儿歌)
关于课前准备的儿歌 关于课堂纪律的儿歌 下课文明游戏的儿歌 关于放学离校的儿歌
上课铃,叮当响, 头摆正,肩放平。 下课了,换书本, 排好队伍离学校,
我们快步进课堂, 胸前挺,身坐直, 先入厕,再休息, 安全第一要记牢,
不挤不碰不吵闹, 双手平平摆的正, 文明游戏不喊叫, 无益活动不参加,
书本文具摆放好, 双脚向前不乱晃, 教学楼内不奔跑, 家庭作业按时做,
静待老师把课上。 上课发言先举手, 爱护环境不乱扔, 在家做个乖宝宝。
回答问题声音亮, 互助友爱不争吵。
别人发言认真听,
课堂守纪我最棒。
1、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小学生活的常规及要求,并充满童趣的配上音乐让学生边做动作边背诵儿歌,让枯燥的学习纪律要求在琅琅儿歌声中落实。
二、导入新课,渗透中国文化之美。
1、教师出示傅抱石的国画《一望大江开》,配上中国古典音乐,问学生:“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提问:你看到怎样的天?(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相机出示生字“天”,学生跟读。相同的方法出示“地”和“人”字。
3、天在上,地在下,我们人就生活在这广阔的天地之间。今天,我们要学习识字一《天地人》,齐读课题,教师引导学生齐读时注意字与字之间的停顿,不唱读。
三、图文结合、形义结合,学习“天”“地”“人”。
1、学习汉字“天”
(1)出示甲骨文中的“天”字,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字?
(2)根据甲骨文“天”字的造字原理,教师讲解“天”字的意思。
(3)开火车朗读“天”字,教师及时正音。
(4)给“天”字找一找朋友,课件出示学生找到的“天”字的`朋友(词组),教师带领读,学生齐读。
(5)教师出示不同的天空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 )的天。如:(蓝蓝)的天、(广阔)的天、(无边无际)的天、(红彤彤)的天、(白白)的天、(晴朗)的天、(灰蒙蒙)的天等等。
2、学习汉字”地”
(1)出示“草地、菜地、雪地、沙地”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相机出示生字“地”,教师带读,抽读,组词读,教师通过图片和不同的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地”的意思。如“铺满草的是草地”“种上菜的是菜地”“铺满沙的是沙地”等等。
(2)观察田字格中的”地”,说一说像”地”字这样左边一部分右边一部分真样的的字就是左右结构的字。课件出示其他左右结构的字帮助学生理解。
(3)引导学生关注“地”字的偏旁提土旁。课件动画演示“土”字变为偏旁时最后的横变成提。让学生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提土旁的字,教师副板书。
(4)一起出示“天”和“地”字,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天”和“地”是一对相反的词。渗透反义词的概念并男女分角色读“天”和“地”。
3、课中操: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
4、学习汉字“人”
(1)孩子们,“人”就生活在这这广阔的天地之间,与天、地和谐共处,共同生长!出示“人”字,教师带读正音,强调“人”字的卷舌音,学生个别读,反复正音。
(2)出示图片“人”字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
引导学生说一说,古代的“人”字像什么?(教师可以做一做侧面弯腰的动作,便于学生理解),像“人”字一样,古代的人们描摹事物的形象造出来的字就叫做象形字。后来,人们为了方便书写,就把人字简化成现在的“人”字,齐读“人”字。(象形字的概念只需渗透理解就可以。)
(3) 你可以为“人”字找到哪些好朋友?(组词)谁能用人字说一句话?
四、课外拓展延伸,整体感知天”“地”“人”。
在古代,天”“地”“人”被称为“三才”,只有天”“地”“人”三才合一,世界才开始。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句子:“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带领学生一起诵读,并试着背诵。
2、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被称为万物之主,于是又有了这样的句子:“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本为于人”(注重诵读,不强调意思的理解)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学习常规儿歌两首(三颗星) 全部背诵(五颗星)
2、找一找,生活中的哪些地
方出现了天”“地”“人”三个字。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在执教的过程中觉得比较满意的是:1、学习常规以儿歌的形式,让学生表演读,既活跃的课堂气氛,又能在不说教的情况下落实,学生易于接受。2、在识字教学时没有仅仅局限于课文,而是将天”“地”“人”三个字与广深的中国文化相联系,不论是文字的演变,还是课的最后的“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本为于人”的引入,都拓宽了整堂课的视野。
不足的是整堂课内容较多,学生的跟读还不到位,不能很好的照顾到中下的学生。让学生说的环节设计的过难,学生说的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