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教学设计(经典6篇)

时间:2016-06-05 03:32:4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虞美人》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虞美人》的背景故事和作者,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诗歌的欣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虞美人》的内涵和创作背景,学会欣赏和解读诗歌。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虞美人》的图片和作者杨玉环的相关信息,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 欣赏诗歌

播放《虞美人》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同时提醒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理解诗歌

通过师生互动,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4.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方式,并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虞美人》在历史上的影响和评价。

5. 个人写作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虞美人》的读后感或批评文章,并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讨论。

6. 总结和展示

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让全班一起欣赏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

1. 提问环节:通过提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评价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给予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虞美人》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虞美人》的背景故事和作者,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诗歌的欣赏,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虞美人》的内涵和创作背景,学会欣赏和解读诗歌。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虞美人》的图片和作者杨玉环的相关信息,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 欣赏诗歌

播放《虞美人》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同时提醒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理解诗歌

通过师生互动,解读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4.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方式,并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虞美人》在历史上的影响和评价。

5. 个人写作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虞美人》的读后感或批评文章,并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讨论。

6. 总结和展示

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让全班一起欣赏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

1. 提问环节:通过提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评价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给予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虞美人》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本词“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这一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清结构的基础上,抓住三组对比,熟读成诵。

  难点:理解本文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教具使用: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他就是李煜,这首词就是《虞美人》。

  前面,我们已经学完了第一二单元的诗歌,有没有同学可以告诉我,从中你都学到了哪些鉴赏诗歌的方法?(生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当然,仅有这些方法,我们还不能很好的鉴赏中国古代诗歌,今天我就将带领大家运用你们所掌握的这些方法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诵读等方法去学习李煜写的《虞美人》。

  二、复习检查词的相关知识:

  1、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和乐府一样是配音乐的。后来它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为其句式长短不一,所以它还被称为“长短句”。

  2、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字数多少)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至90字);长调(91字以上)。

  3、词牌和标题

  词的标题是其内容的集中体现,而词牌则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4、就内容和风格而言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两大流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是豪放派诗作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和力量;以秦观、李清照、柳永为代表的是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感情婉转缠绵,多写个人遭遇,男女之情。

  三、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听一听、读一读

  欣赏邓丽君的《几多愁》并指导学生诵读。

  学生诵读《虞美人》,并初步感知

  1、音读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2、意读提示:读注释一,总体把握内容

  绝命词,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借眼前之景,发忧思之情。

  四、知人论世(引出对李煜的简介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五代时南唐后主,世称李后主。工书善画,洞晓音律。投降宋朝后被封为“违命侯”,幽禁在汴京。他整日以泪洗面,凄凉寂寞,度日如年,在41岁生日(七月七日晚)时做《虞美人》,并令歌伎演唱,在词中不假思索的表达他对过去宫廷生活的怀念,因此触怒宋太宗

被赐毒酒毒死。所以,这首《虞美人》可算是李后主的绝命词了。当然《虞美人》也是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2、后人评价:

  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王国维

  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想一想、议一议

  提问:词中哪个字可以概括前六句的感情?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离家之痛

  思乡之苦

  1.“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明确:李煜虽名为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人生已经绝望之时,曾经拥有的春花秋月对他来说,不过是一种“过去的美好已永远失去”的感情折磨,不能不让他悲痛。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2.“往事知多少”中“往事”的内涵是什么?请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思考。

  明确:物质——李煜在南唐国当皇帝时锦衣玉食、佳丽三千、纸醉金迷的富贵生活;

  精神——权力、地位、人格、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又”点明他囚宋后又过了一年。季节的变化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4.为什么词中作者两次提到“月”?联系学过的诗歌,谈谈“月”这个意象有何特定含义?

  明确: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怀念故乡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怀念亲友

  5.在诗句“只是朱颜改”中,改变的仅仅只是朱颜吗?

  明确:不仅仅只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从皇帝沦为囚徒)、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6.改变的有朱颜、地位、感受,那么没有改变的有什么?请从词中寻找具体的事物。

  明确: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景物依旧、物是人非的悲愁之感油然而生。

  7.前六句词有三组对比,反复对比宇宙永恒不变和人生短暂无常。请问哪几句写宇宙?哪几句写人生?

  明确:(宇宙永恒不变)(人生短暂无常)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于是,最后两句呼之欲出。

  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妙在何处?

  明确:这是以水喻愁﹑流传千古的名句。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长流不尽,语句形象而生动。

  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啊。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发人深思,引人共鸣。

  六、本课小结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

  七、拓展训练,写出你所知道的写愁名句。

  写愁名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李白)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试问闲愁几许,梅子黄时雨(贺铸)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八、随堂练习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九、布置作业:

  阅读李煜的《浪淘沙》,写出自己的赏析。

  浪淘沙【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虞美人》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置身诗境,体悟意境美。

  (2)因声求气,感受诗情美。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教学难点:

  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对提升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法国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的确,不论是我们漫步古代的文学殿堂,还是漫步现代的文学殿堂,总能见到一些“含泪”的“不朽”篇章。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红楼梦》的作者也自述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杜甫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等等,这些诗歌都浸透了作者自己的眼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诗歌,不仅是用作者的眼泪铸成的,更是用作者的鲜血铸成的。因为这首词在完成后不久,就给作者招来了杀身之祸,因而也成了他的“绝命词”。这就是被誉为“词中之帝”的《虞美人》。

  二、介绍作者: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南唐主,世称李后主,在位15年(961——975)中,前半生政事不修,纵情享乐,所写词多表现宫廷、男女和离愁别绪。国亡降宋后逢违命侯,过了三年囚犯般的屈辱生活,其创作转向孤寂悲凉,多写思乡情、亡国恨。作了阶下囚后,朝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终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那晚,被宋太宗赐酒毒死,留下了一首绝命词作——《虞美人》。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而尤工于词。

  创作风格:直抒胸臆,不加雕饰,谴词准确、洗练,生动如画,形象鲜明,风貌天然。为唐、五代其他词人所不及。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备注:五代十国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吴、南唐、吴越、楚、北汉、南汉、前蜀、后蜀、南平、闽

  三、朗读感知

  鉴赏一首诗歌,要求有一个心理准备,那就是心静,唯有心静才能心净,才能真正走入词的意境,鉴赏本首词我们按照音读、意读、美读三步来完成。

  1、音读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找出韵脚:两韵一换ao~ong~ai~ou

  2、意读提示:读注释①,总体把握内容。

  绝命诗,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借眼前之景,发忧思之情。

  3、美读要朗读得好,真正做到美读,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文中那个句子可作核心?哪个词概括了全文的感情?

  “问君能有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它好在什么地方?我们先来看一些写愁的名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横塘路》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西厢记》

  李煜将愁变成水,贺铸、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则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到了王实甫更把愁从船上卸下来装在车上。都是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化为形象。但都不如李煜写的这么形象。

  诵读指导:此句是整首诗情绪的高潮,愁如春水,澎湃胸中,不可遏止。诵读时要把这无尽的哀愁表现出来。形容愁之深之多的词语“几多”和“一江”要重读,“愁”和“春水”要轻读,“向东流”是指愁绪的绵长无尽,声音要延长。

  (1)、“问君”“君”为谁?-----李煜

  (2)、自问问何事?------------------愁

  (3)、愁从何来?(探讨)

  家庭支离破碎

  优越生活不再

  君王宝座失落

  性命朝不保夕

  时光匆匆飞逝

  (4)、这层层叠叠的铺天盖地的“愁”接踵而至,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是什么东西勾起他的“愁”?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写“愁情”的?

  引导学生把握词的意象和表现手法,理清脉络,初步体味词的意境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5)、全词基调是愁的,哀伤的,为什么这里用了充满暖意的春花秋月意象?“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生命已经绝望之时,“春花秋月”是对他的一种讽刺,让他觉得厌烦,所以,“问”在情理之中。

  以乐写哀倍增其哀。

  (6)、“往事知多少”中“往事”具体指什么?

  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欢乐自由

  (7)、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指什么?为什么用一个“又”字?

  春风------------------照应春花秋月

  (8)、“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为什么要在“月明中”回首故国?在这里“月明”有什么含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第》)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月亮有“思乡”、“忧伤”的意象意义。

  (9)、“雕栏玉砌应犹在”一句中,为何只提到“雕栏玉砌”而不是其他事物?

  皇权的象征

  (10)、“只是朱颜改”中,仅仅只有容颜在改吗?

  生活、容颜、地位,尊严、社稷

  四、学生反复读,体会思想情感。

  五、思考:

假如让我们唱这首歌,我们会用什么样子的调子来唱呢?播放歌曲“虞美人”

  六、拓展阅读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讨论:这首词和《虞美人》各抒发了怎样的个人情感?又分别说出了哪些人生共通的体验?

《虞美人》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的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当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

  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课题)

  解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创新才是文学发展的出路。

  二、解题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三、研习《虞美人》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

  (解说: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②内容与形式。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解说:引导学生读注释,并且从"情”的高度理顺词的脉络。)

  2.具体研习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②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解说: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④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⑤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⑥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⑦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解说:整理全词的脉络,让学生理解词人的匠心。)

  ⑧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3.课堂训练(投影显示)

  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①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②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B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特别深刻之处。

  C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

  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解说:这是课内的延伸阅读,旨在扩大学生阅读量,并模仿高考题型命题,旨在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参考答案:①D,“水长东”比喻恨如东流水,绵绵不断;②C,这是李煜后期写的词。)

  4.课堂小结

  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播放音乐,在邓丽君《虞美人》的歌声中进一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

  结合板书,背诵这首词。

  (解说: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与第一步遥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

  四、布置作业

  1.延伸阅读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预习思考题

  (1)《雨霖铃》和《念奴娇》的韵脚在现代汉语中也押韵吗?如何理解这两首词的用韵?

  (2)柳永和苏轼分别是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试从题材范围、意境、造语等方面比较《雨霖铃》和《念奴娇》二词。

《虞美人》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设计

  李煜《虞美人》这首词,几乎是高一年级所有学生都能倒背如流,但是笔者深信他们中真正读懂这首词的人绝对不在多数。一首词,如果只以升学为目,从应试角度来切入教学,是绝对不可能落实诗歌鉴赏的“审美”目标的。为此,我按照我的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理解,设计了这个案例。目的是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切入教学,以收获审美素质和应试能力“双赢”的结果。

  教学班级:浦江中学高一一班和高一二班。

  课时安排:每班1课时。

  二、教材分析

  李煜《虞美人》属于婉约词派词作,也代表了一代文学之盛的宋词的成就。我们师生在互动中,引领学生在文本的朗读、诵读、体悟、熏陶、研习中认识意象,感悟意境,享受美感。

  这首词椐说是李后主的绝命词。上片以“春花秋月何时了”起句,春花秋月都是美好的事物,词人却发出了“何时了”的疑问,可见囚禁的生活对李后主来说是极端悲苦的。窗外,春花秋月依旧绚丽;窗内,往事如烟不堪回首。命运多舛的他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往事知多少”的感叹。“小楼昨夜又东风”,“又东风”点明后主归来宋以后又过了一年。一个又字让李后主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感慨无限。

  下片,“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李后主遥望金陵的想像与慨叹:“雕阑”、“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二字的叹惋,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亡国后,李煜由一国之主一下跌落为阶下囚,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他的追问,他对国家和自已一生变化的痛苦回味。最后,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拷问:“问君能有几多愁?”诗人自问自答曰:“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这里,李煜又将人事的无常与天地的运行联系起来,将一已之悲化为人类的悲情。

  这首词,围绕一个“愁”字,在时间上与空间上,将故国的衰亡与天地的变化,将人事的无常与天地的运行联系在一起,运用反衬的手法,以宇宙时空的永恒与无情,衬托出家国人生的短暂与可悲。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该词是“笔落惊风雨”专题中的一首宋词,该专题重点展示了中国宋代文学的巅峰形态之一二,分为三个板块。“词别是一家”选择了四首婉约派词作,《虞美人》语言并不艰深,也无典故,在词句的理解上并没有多大难度。但是本词艺术成就极高,真正读懂它并非易事,由此提高鉴赏水平也非常困难。把握该词重点放在感悟作者的情感内涵,同是注重词的艺术表现手法、语言风格、艺术评价等,其次把握中国词的赏析方法和基本的赏析术语。

  初中的时候已经了解了词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要深化与拓展。初中重在背诵、吟咏、体会与欣赏,高中重在认识意象、感悟意境、享受美感与鉴赏评价。

  三、学情分析

  本词上下阕各28字,共56字,虽是双调,却很短。学生对词句的理解与把握并不难,但是要使学生对此建立深刻的认识并提高相应的鉴赏水平,并不容易。在教学中,教师有准确的定位,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要有积极的思考,做好充分的自学和合作学习。教学方法,适宜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问题情景化。可以把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回答和提出的问题,按照内容和形式两大块分类整理,选择学生的典型答案或普遍问题制成幻灯片,并在其答案或问题的后面,缀以相关学生的姓名,激励学生踊跃发言。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整个课堂可采取以问题为线索,以内容为推进的模式展开。

  四、教学目标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培养审美情趣,增强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重点难点

  1学习通过时空的对比来酝酿并抒发情感的写法。

  2理解在文学鉴赏中“形象往往大于思想”的艺术规律。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模式是启发式与师生互动式,教学策略上采取教师要适时作简明扼要的提示,点燃学生鉴赏词的激情,帮助他们提高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七、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检索资料或根据手头资料,完成下列学案。

  写一则有关词这一体裁的一般知识的说明文,参照有关资料写一个《李煜小传》,背诵并默写全词。

  教师要阅读《全宋词》中的所编辑的李煜的词作,具体联系李煜的作品,从选材、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把握其作品的艺术特质。准备邓丽君的《几多愁》碟片,准备好制作的幻灯片。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邓丽君的《几多愁》,创设情境,酝酿氛围。

  教师解说:

  李后主作为一代词人,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篇,《虞美人》就是其中的之一,下面请听邓丽君的《几多愁》。请同学们跟着旋律默诵歌词。

  2、出示多媒幻灯片,填写李煜的小档案。

  教师明确并幻灯片展示。

  姓名:李煜别名:重光生辰:937年七月初七祭日:978年七月初七

  籍贯:徐州国籍:南唐身份:国主,词人信仰:佛教

  (二)疏通文意。

  1、“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是代表美好的事物的“春花秋月”,作者为什么希望它早点结束呢?

  学生甲:李煜身陷囹圄,放眼窗外,春花秋月空有好风光,而自已成为阶下囚,纵有千种风情,也与我无缘。

  学生乙:李煜触景生情,无限感慨涌现心头,亡国之君的失落、惆怅、无奈、悔恨、寂寞、怨哀、伤感、怅恨,在“春花秋月何时了”句中的充分体现出来了。

  师生互动讨论明确:

  亡国之君内心痛苦,以乐景写哀情。

  2、“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

  学生甲:往事如烟,世事难料,众多后宫佳丽,无数信臣利卒,都臣服李后主的脚下。

  学生乙:美女如云,艳如桃花,饮酒赋诗,好不逍遥。

  学生丙:弦歌悠悠,如一江春水,不可遏抑,词性大发,毫无节制。国运衰微,词性勃发使然。

  师生互动讨论明确:

  是快乐的往事。物质层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等;精神层面: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教师明确:“雕栏玉砌”是作者过去生活的象征。因作者身在汴京未见故都情景,故用猜测的语气,含有国破家亡,江山变色,不知新的主人对它们的态度如何之意。反映了作者悔恨、追思、满腔悲慨的心理活动。

  4、“只是朱颜改”中的“朱颜”的含义指哪些?

  学生:李后主身陷囹圄,触景伤怀,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一国之君,只有悔恨交织,抱恨终生。想当年,后宫佳丽三千,轻歌曼舞,逍遥自在。

  学生:李后主从一国之君沦为囚犯,心力憔悴,形容枯槁。想当年,眉如墨画,面如桃花,目如秋波,如今自已的容颜凋零,连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了。

  教师颔首一笑,露出满意的神色:这位同学形象地说出了“朱颜”的含义,并且用语优美隽永,富有文采。

  有一位同学不以为然,一脸不屑的目光,让人有初生牛犊不畏虎的气势。

  教师微笑着对这位同学说:请你谈谈自已的理解。

  老师我们是否理解的太深奥了一点罢。这位同学淡然地说。

  教师点了点头说:这位同学说的很好,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特别关注自已的体验,重视原始阅读以后的原始理解。

  这位同学说:这个“朱颜”就是“雕栏玉砌”中的红颜色吧。

  教师微微点头,沉默了几分钟,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了这句词句。

  最后教师明确:我们是否可以把“朱颜”理解成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自已的容颜,国家的容颜,当然也包括“雕栏玉砌”中的红颜色。

  5、“问君能有几多愁?”是他问还是自问?为什么?

  学生:这个“君”就是自己,“问君”就是问自己。问自己体恤黎民百姓乎?问自己兀兀穷年治理国家大事乎?问自己沉湎酒色听信小人乎?问自己词性大发不问国事乎?

  一位多情善感的女生戚戚地说:“问君”最好理解成问他人。这个人能够倾听李后主的满腔激情,能够谅解李后主的种种过失,能够融化李后主的无限愁绪。

  教师明确:是自问也可以是他问。作者的愁情,问天问地皆不知,愁肠百结惟有自已最明了;也可以说是上天在问作者,作为国君,你何以沦为阶下囚?你的愁,是你没有勤政的苦果,这愁里包含着几多悔啊!

  (三)把握主旨。

  1、如果我们把“愁”作为本词的核心情感,那么,作者的愁有哪些?

  教师明确: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2、以水喻愁,形象往往大于思想。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但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沉重。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眼泪。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无际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此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成为千古名句。

  出示学生的回答的幻灯片,讨论、自由回答,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

  九、板书设计

  一江春水向东流

  往事之哀对比问答隔句相承

  亡国之痛形象往往大于思想

  物是人非词中之帝

  十、作业设计

  1、早读诵读作业。

  2、课后书面作业。

  请用“一言心得”写下这次词鉴赏的体会,如有兴趣,可以自填一阕《虞美人》来表达。

  例一:关山白云何意归?断雁叫西风。夕阳几度又青山,故园不堪回眸朔风里。华年如梦依然好,还有青春在。恼人还有几多苦?正像独上高楼望天涯。

  张泓:看到上面这首《虞美人》,我真的很难相信是自己写出来的。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周二上午的语文课上,张老师让我们创作一首自己的《虞美人》时,我和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啊”了一声。因为在这以前,我最多也只是背诵李煜的《虞美人》,并未对其有更深入地理解。听了张老师的课后,我懂得了写词的基本知识,也有了创作的冲动。但真正动笔起来很困难,不知如何下笔。于是经过反反复复地思考,终于写成了以上这首词。虽然在您的讲评中,我看到了词中还有很多漏洞,可我并不觉得失败的可怕,我懂得了第一次创作词的快乐和艰辛。这首词也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词,也许别人看了还很可笑,但我实实在在地体验到写词的乐趣。几十年以后,也许这首词记不得了,但这次经历是我的莫大财富。

  例二:春夏秋冬几轮回?年华有几何。回首时光勿逝去,悲叹哀伤均是愁滋味。钱财权势转眼空,徒留皮囊在。问来生何去何从?愿化和煦春风拂柳飞。

  张忆:上次的语文课太有趣了,张老师同我们一起分享了成功与失败、正确与错误。这首词写成了,左看右看,倒有点意思。

  当然,经过老师的讲评后,我也发现了这首词的缺点。首先,词的后半部分与原词的结构上有明显的不同。另外,本词的最后两面句话也很平庸。纵观古今的经典作品,往往都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结尾,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辩仙源何处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期待着自己能够写出一句有震撼力的词句来。

  例三:青山秀水何处寻?江南梦已了。昨夜又思往日景,烟雨迷朦已抛云霄中。木桥楼阁仍驻足,只为游人顾。墨绿屏障几时回?恐惟春雨笑傲于江湖。

  陈萍萍:一个女孩的人生是一个多梦的人生,身处花季,多情善感,一阵寒风,一片枯叶,一曲旧歌便常常让我心潮澎湃。上了这节课以后,心中久久不平静,一国之君尚且如此,何况我辈乎?

  晚上在宿舍,窗外青蛙引吭高歌,窗内室友鼾声如雷,我的心情不能平静,思想感情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当我把几句想说的话中同韵的字写在纸上,然后慢慢凑出了意思连贯的句子,最后成了一首完整的词。我觉得这一过程妙不可言。

  隔了一个星期后,泠却了很多。听完老师的意见,又发现许多地方需要修改。这次填词,我才发现,原来真正有感情的时候,文字是从心中流出来的。我在填词的过程中,我也成长了,这是多么好的成长方式。

  例四:功名利禄让人恼,欲壑知多少?远古帝王又好梦,风流不再回眸烟云中。亭台舞榭依然在,惟有主人改。问君能有几多梦?凭任一叶扁舟向东流。

  吕扬:以前自己总是写诗填词,但仿佛在黑暗中摸索。不知道哪里恰当,哪里不恰当。这次经老师点评,受益颇多,明白了应当仔细推敲字词,不可潦草了事。我想尽可能的模仿原作,押韵停顿,有板有眼,但意被形式所累,词的意境不够好,没有韵味。但我想,注重形式,应该说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虞美人》教学设计(经典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