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语文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核舟记》的情节分析与人物塑造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核舟记》,学生能够了解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
1. 掌握小说《核舟记》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塑造。
2. 学会从情节和人物角度分析文学作品。
教学难点:
学生对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引入《核舟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Step 2:情节分析(15分钟)
1. 让学生回顾小说的情节发展,从开篇引人入胜的核舟爆炸事件开始,到主人公陆逊与赵文王之间的情感纠葛,再到最后的悬念与反转,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分组分享,归纳总结小说的主要情节。
2. 引导学生分析每个情节的作用和影响,探讨情节在整个故事中的串联和推动作用。
Step 3:人物塑造(15分钟)
1. 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包括陆逊、赵文王等,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2. 引导学生从人物行为、言语、心理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进一步理解人物的内在动机和外在表现。
Step 4:情节与人物的关系(10分钟)
1. 让学生思考情节和人物形象之间的联系,探讨情节如何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冲突展现出来。
2. 引导学生思考情节和人物形象对故事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物形象如何推动情节的发展。
Step 5:总结(5分钟)
让学生总结《核舟记》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对整个故事的作用,并展示他们对情节和人物的深入理解。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小说中某个情节或人物的续篇或改编故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写作能力。
2.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比较不同作品中情节和人物的塑造方式。
《核舟记》语文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核舟记》的主题与意义解读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核舟记》,学生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意义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 掌握小说《核舟记》的主题与意义。
2. 学会从文本中寻找线索,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主题与意义的解读能力。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核舟记》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思考。
Step 2:主题分析(15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核舟记》中的主题是什么,通过讨论和分组分享,归纳总结出作品可能存在的主题。
2. 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象征意义等方面,寻找线索,理解作者通过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Step 3:意义解读(15分钟)
1.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出发,尝试解读《核舟记》中的意义。
2.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享,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作品,思考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
Step 4:作品与现实的关联(10分钟)
1. 让学生思考《核舟记》所揭示的问题是否与现实社会相关,通过案例和引导,让学生将作品中的主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2.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警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思辨能力。
Step 5:总结(5分钟)
让学生总结《核舟记》的主题和意义,展示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与同学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通过交流和互动,拓宽对作品的理解和解读。
2.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比较不同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核舟记》语文教学设计 篇三
《核舟记》语文教学设计
第二节
教学目的:目的一。
教学重点:同上节。
教学难点: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
教学关键:同重点。
教学方法:同上节。
内容和步骤:
一、齐读全文导入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
1、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
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第一段:总介王叔通极工极雕。
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
3、讨论(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通的微雕技艺,后者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讨论(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的哪些句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
——紧紧围绕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句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不”、“曾不”等。
二、分析讨论第二至五段: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是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分比较合理?
——二至四段为一部分,五段为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3.讨论第二段: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句文句。
(3)除了什么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他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4)领会苏轼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轼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作业: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第三节
教学目的:目的二。
教学重点:同上节。
教学难点:同上节。
教学关键:同上节。
教学方法:同上节。
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
二、请学生译几个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启窗而关,雕栏相望焉。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分析讨论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3.讨论(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苏轼、鲁直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什么样的心态?
——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
2)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表现这一点的地方很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3)齐读这段文字,理清说明描述的顺序,争取背诵这段文字。
——这段文字,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到下部描述。
四、分析第四段
1.讨论短语译法。
横卧一楫椎髻仰面视端容寂
2.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由什么说明效果?
——拟人、比喻、顶直
使抽角的说明更为具体逼真,更便于表现其雕刻技艺的精妙绝伦。
3.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为什么要这样写?
——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这样写,是为使船尾之镜与船头之情遥相互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共同成就“大苏泛赤壁之“泛”。
五、背诵这三段文字,体味作者构思的良苦用心。
六、分析第五段
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雕刻者的主观意图决定的更体现了作者主次分明的说明技巧。
七、由学生归纳本篇说明文写作技巧。
1.以空间方法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2.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八、布置习题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
2.练习三
作文训练
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教学目的:
一、明确说明语言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之间的关系;
二、了解平实用语和生动用语两种不同说明语言;
三、引导学生初写说明文,主要学会用平实语言说明同时也学习用生动语言来说明。
教学要点:
以第六单元中的课文为例,进一步让学习了解本单元中说明语言的不同特点。
如《我国的气候》,语言平实;
《门外文谈》,则为朴实,幽默的语言。
结合知识短文训练学生掌握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两种用语。
教学要求:
1、平实的说明;
2、结构形式,总说分说;
3、常见说明方法;
4、字数:650—700字。
参考题目:P176—177
例文:P258(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