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乘法和除法的概念,并能熟练运用乘法和除法进行计算。
2. 学生能够运用乘法和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
教学重点:
1. 乘法和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2. 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纸和铅笔。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新知
教师通过引入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乘法和除法的兴趣。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每个苹果重2斤,他一共有多少斤的苹果?”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他们使用乘法进行计算。
Step 2 讲解乘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教师通过讲解乘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教师可以使用示例和图表来说明乘法的应用场景和计算方法。
Step 3 练习乘法计算
教师设计一些乘法计算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适当调整题目的难度。
Step 4 讲解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教师通过讲解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教师可以使用示例和图表来说明除法的应用场景和计算方法。
Step 5 练习除法计算
教师设计一些除法计算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适当调整题目的难度。
Step 6 运用乘法和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和除法进行计算和解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Step 7 总结和复习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价方式:
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2.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扩展活动: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扩展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运用乘法和除法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际问题,然后让其他同学运用乘法和除法进行计算和解决。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乘法和加法的运算规则,并能灵活运用。
2. 学生能够运用乘法和加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能进行推理和分析。
教学重点:
1. 乘法和加法的运算规则和应用。
2. 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乘法和加法的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纸和铅笔。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新知
教师通过引入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乘法和加法的兴趣。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每个苹果重2斤,他买了2个苹果,一共有多少斤的苹果?”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他们使用乘法和加法进行计算。
Step 2 讲解乘法和加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教师通过讲解乘法和加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和加法的含义和计算方法。教师可以使用示例和图表来说明乘法和加法的应用场景和计算方法。
Step 3 练习乘法和加法计算
教师设计一些乘法和加法计算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巩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适当调整题目的难度。
Step 4 运用乘法和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和加法进行计算和解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Step 5 总结和复习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价方式:
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2.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扩展活动: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扩展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运用乘法和加法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际问题,然后让其他同学运用乘法和加法进行计算和解决。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6页。
教学目的:
1、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能正确进行有关的计算。
2、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用多种方法灵活计算乘加、乘减,实现算法多样化。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玉米、香蕉、橘子等水果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巩固旧知
教师出示小熊图片,亲切地说:你觉得这只小熊可爱吗,今天就和小熊一起来上数学课!来,先和小熊做个对口令的游戏。
1.对口令:2、3、4、5的乘法口诀。
(有节奏地进行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
2.口算, 直接说出答案,要说说用的是哪句口诀,表示的意思。
3×3= 4×2= 2×3= 5×4= 1×4= 3×4=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熊都夸奖你们了。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秋天,小熊种的玉米丰收了。请大家认真看图,从图上你能得到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可能学生提出:一共有几个玉米棒子? 老师接着问:怎样列式呢?
可能出现的答案:3×4=? 4×3=? 3+3+3+3=?要求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小结:要算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小朋友们列出了这么多不同的算式,可见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多思考,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l利用课件的主题图,创设宽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问:小熊看到自己种的玉米成熟了,掰下1个玉米棒子,高兴地往回走。(同时动画显示1棵玉米少了1个玉米棒子,小熊的肩上扛着1个玉米棒子。)
问:你能结合这幅图的意思,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可能提出:还剩下几个玉米棒子?怎样列式?
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互相说说,。(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要求每种列式都要说出意思? 12-1=11(个) 3+3+3+2=11(个)
4×3-1=11个
引导说出:表示几个几多几或几个几少几?
问: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以前学过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那今天这种有乘有加或有乘有减的算式,小朋友能给它取一个名字吗?
引出课题:乘加乘减(板书)
l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三、活动体验,寓练于乐
1、练习一摘玉米棒 (画面回到主题图上,动画显示,同时教师说明:小熊扛着1个玉米棒,迈着轻快的步伐,高兴地往回走。小熊心里在想了:“谁要是能答对我的问题,我就把玉米棒送给谁。”)
问:同学们,你们想试试吗?
同时也要说出每种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练习二:课本上的P56
引入谈话: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为了庆祝丰收,小熊请大家来举行联欢会,看!它们带来了什么?
问: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练习三:参观森林果园
引入:最后老师要考考小朋友们,从这幅图中你能得到什么问题?而且能否解答?运
用今天乘加乘减的方法来试一试。
要求:同桌互相出问题,然后互相解答,然后四人小组批改。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拓展练习:尝试根据算式,口头编题。 5×4+3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一共有多少个? 还剩几个?
3+3+3+2 3×3+2=11 (个) 2+3×3=11(个)
3+3+3+3-1 9
4×3-1=11(个)
4×3=12 12
3×4=12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篇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并会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熟练应用“1~5”的乘法口诀。
2、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有较强的探索求知欲望,有兴趣解决实际情景中的乘法问题;但在解题过程中,缺少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有待加强。
3、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发现并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现实生活情景中运用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过程,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意义,并会正确列式。
2、经历探索乘加、乘减计算顺序的过程,理解并能正确计算。
3、感知同一组口诀中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数学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通过“说”数学发现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来分析并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乘加、乘减计算顺序;
2、体验算法多样化;
3、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资源课件、投影机、学具、玉米卡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
师:秋天的田野里,一只小鸟欢快地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地说:“玉米熟了,玉米熟了!”农民伯伯忙把他们收回家,可是农民伯伯太粗心了,竟然把池塘边的一片玉米地给忘了(课件动画出示4株玉米,每株有3个),小鸟飞过来飞过去,数了又数,也没数出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小鸟解决这个问题吗?(课件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2、探究新知,小组合作。
师:(课件演示)突然一只小熊走了过来,他想干什么?
(生好奇,想知道)
师:快看!他要掰农民伯伯的玉米!(课件动画出示过程)小鸟想:“还剩多少个玉米棒呢?”同学们你们愿意继续帮小鸟解决这个问题吗?(课件出示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动手实践,用自己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看能列出哪些算式,由小组长记下来,并汇报。全班交流,说说列出了哪些算式,小组长汇报各种方法,师有意识地分类板书。)
师:观察比较,猜一猜像3×3+2=11这样的算式叫做什么算式呢?4×3—1=11这样的算式又叫什么算式呢?(揭示课题:乘加、乘减)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乘加、乘减)
在此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交流、动手实践,通过直观观察,发现问题并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本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思维的灵活性。
3、探究乘加、乘减计算顺序。
师:观察乘加、乘减算式,看看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生讨论交流)
生1汇报:先算乘,后算加、减。
师:为什么这样算?(注重算理的理解)
(生讨论交流)
生2汇报:因为只有先算3×3,再算9+2,计算结果才能是11;同样只有先算4×3,再算12-1,计算结果才能是11。所以应该先算乘,后算加、减
4、巩固练习:
过五关,斩六将(课件出示)
①口算下面各题,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5×3-2=2×3+1=3×3-2=4×3+4=4×4-4=
观察最后两道题4×3+4=4×4-4=还可以用哪个口诀来计算(体会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②王大爷家的桃园今年大丰收,他请了几个朋友来吃桃,他一共摘了多少个桃?(课件出示)
③同学们坐车去看展览,车上一共坐了多少个学生?(课件出示)
④摆一摆,看谁列的算式多。
老师手中有13朵花,想请同学们数一数,你打算怎么数,列出你的算式,先用你的学具摆一摆,看谁数的方法多。把列式写到纸上。
⑤猜一猜
老师要贴小红旗,一次准备贴3面,最后还多1面,问老师可能有多少面红旗?(得数不超过14面)(开放题多种答案)
采用“过五关,斩六将”的游戏活动,即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五关障碍,督促并鼓励学生积极应对难题,通过五关。本活动充分利用了学生好竞争、喜欢被他人认可的心理特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
5、课堂小结
小组讨论交流,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看法和收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充分表达个人见解,尊重学生个性,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思想)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运用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乘法口诀的实用价值,培养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二、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掌握了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掌握它的运算顺序。同时,一方面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前面所学习的乘法口诀进行练习,缓解记忆乘法口诀的压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生认识同一组乘法口诀中两句相邻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掌握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为后面学习6~9的乘法口诀做好方法上的准备。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加、乘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出示教材第46页情境图: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2.引出问题,导入新课。
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一道乘法算式来解决吗?哪个问题不行?
引出问题:4匹木马上一共坐了多少人?
【设计意图】鉴于学生在上这节课之前,已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掌握了1~5的乘法口诀,所以本课仍以“游乐园”情境为基础,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复习了用1~5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另一方面又发现了只用乘法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乘加、乘减”的教学呼之欲出。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解题方法
(1)呈现问题情境:
谁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图中的信息和问题。(每个木马上可以坐3人,三个木马上坐满了3人,还有一个木马上坐了2人,一共坐了多少人?)
(2)用学具摆一摆,再尝试列式计算。
(3)汇报交流:
预设一:3×3+2=11
提问:3×3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加2?
预设二:3×4-1=11
提问:3×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1?
预设三:3+3+3+2=11
2.揭示本课课题:像方法一这样有乘法和加法组成的算式称为乘加,方法二这样有乘法和减法组成的算式称为乘减。(板书课题)
3.探究计算顺序
(1)在计算乘加和乘减式题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什么共同之处?
(2)总结规律: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
【设计意图】现实情境是学生列算式的依据,所以在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并提出问题后并不急于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的方法尝试列式,加深学生对情境的理解,感受各数据的特点,为后面的探究积累感性经验。解决问题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列出不同的算式,并充分的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计算练习
(1)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练习,汇报交流时,重点交流“5×5+5=30”,让学生说说它的意义,还可以写成哪道乘法算式?
(2)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思考:每一组上下两道算式的.意义分别表示什么?为什么算式不同,得数却相同?
2.解决问题
(1)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
鼓励学生用乘加、乘减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4题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拓展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5题。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体会乘法口诀的实用价值,培养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巩固计算练习中,沟通乘加乘减与乘法间的关系,理解相邻两句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并获得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及推理的能力;在拓展练习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谈收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分享收获的同时还要提出自己的困惑,让学生带着思考下课,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式题。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02×0.2 0.45×0.6 0.8×0.125 0.759×0
0.25×0.4 0.067×0.1 0.1×0.08 0.85×0.4
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 30×7+85 250×4-200
⑴ 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⑵ 得出:
① 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② 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⑶ 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3、揭题谈话: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已学的知识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出一份力。
二、尝试:
学校图书室准备铺地砖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1、出示例题
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2、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
怎样知道100块瓷砖够不够呢?
板书:0.9×0.9×100=81(平方米) (100块不够)
3、那110块够吗?(学生独立尝试,可以怎样算?)
(1)0.9×0.9×110 (2) 0.81×10+81
=0.81×110 =8.1+81
=89.1(平方米) =89.1(平方米)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以及是如何算的?
4、(2)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式题?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5、你认为在做连乘试题时应注意什么?
6、尝试后练习:“做一做”。
⑴ 生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⑵ 独立计算出结果。
⑶ 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⑷ 做乘加题注意什么?
三、运用:
1、⑴ 出示: 50.4×1.95-1.8 3.76×0.25+25.8
=50.4×0.1 =0.094+25.8
=5.04 =25.894
⑵ 怎样判断它对不对?
先看它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再看它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⑶ 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并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⑷ 集体订正。
2、看谁算得快。(分组比赛)
19.4×6.1×2.3 3.25×4.76-7.8 18.1×0.92+3.93
四、体验:今天都学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