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历史成语故事(优秀3篇)

时间:2018-09-05 03:12:2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纸上谈兵历史成语故事 篇一

中国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的成语,每个成语背后都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在这些成语中,有些给人以启示,有些给人以教训,而有些则是让人感叹历史的传奇。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几个历史成语的故事。

成语一:七步成诗

相传在唐朝时,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诗人,他的诗才出众,举世闻名。有一天,他在朋友的家中喝酒,喝得高兴之余,他突然说出了一句:“七步之才,十里之诗。”这句话意味着,只需要走七步,他就能写出一首十里长的诗。当时的人们都不敢相信,纷纷向他提出挑战。于是,王之涣走出了朋友的家门,走了七步,然后停下来,开始吟诗。不一会儿,他就写下了一首动人心弦的诗。这首诗被后人称为《登鹳雀楼》。从此,人们用“七步成诗”来形容诗人才华出众,能够轻易地写出优美的诗句。

成语二:画龙点睛

古代有一位名叫张僧繇的画家,他擅长画龙。有一天,他的朋友看到他画的龙都非常生动,但却觉得缺少了一点什么。于是,他向张僧繇提出了建议:在画龙的眼睛上点上一点颜色,以使整幅画变得更加生动。张僧繇听从了朋友的建议,在龙的眼睛上点上了一点黑色。这一点小小的眼睛点,让整幅画变得栩栩如生,仿佛龙就要从画中飞出来一样。从此,人们用“画龙点睛”来形容为作品增添一个关键的点睛之笔。

成语三:守株待兔

据说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农夫每天都在自家的地里种树,他特别爱种桃树。有一年,他在地里工作时,看到一只兔子碰巧被树根绊倒了,然后它跑向地里的树根,一直撞向树根直到死亡。这让农夫大吃一惊,他意识到这只兔子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它以为树根就是一株桃树。于是,农夫决定守株待兔,希望能够捕捉到更多的兔子。然而,他却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脚踏实地,努力工作,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收获。

以上就是几个历史成语背后的故事。每个成语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人生智慧。它们不仅是语言的精髓,更是历史的见证。通过了解这些成语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们,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纸上谈兵历史成语故事 篇二

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字的瑰宝,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每个成语背后都有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够从中学到一些道理和哲理。下面我就为大家介绍几个历史成语的故事。

成语一:狡兔三窟

相传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孙膑的军事家,他善于设计陷阱,使敌人无法捉摸。有一天,他在山上发现了一只狡猾的兔子,这只兔子一直在三个洞口之间穿梭,使人难以捕捉。孙膑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决定设下陷阱,将这只兔子困住。他在每个洞口都设置了一个陷阱,当兔子跑进其中一个洞口时,就会被陷阱捕捉住。最终,孙膑成功地将这只狡猾的兔子捕获。从此,人们用“狡兔三窟”来形容对敌人采取多重策略,使其无处可逃。

成语二:壮志凌云

相传在汉朝时期,有一位名叫张良的人,他聪明机智,有着远大的抱负。他一直憧憬着能够为国家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有一天,他在山上看到一只鸟,它自由自在地飞翔在云端之上,让人很是羡慕。张良决定效仿这只鸟,努力奋斗,要让自己的志向像鸟儿一样凌云而起。后来,张良成为了刘邦的重要谋士,他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从此,人们用“壮志凌云”来形容追求远大的目标,有志者事竟成。

成语三:画蛇添足

相传在古代,有个画家非常善于画蛇。有一天,他正在画一条逼真的蛇,画得栩栩如生。就在这时,一位路人看到了他的画,非常赞叹。但是,他却提出了一个建议,说画中的蛇缺少了一对脚。画家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在画中加上了一对脚。这时,画中的蛇变得奇怪而滑稽,一点也不像真蛇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过分追求完美反而会适得其反,应该懂得适度,不要画蛇添足。

以上就是几个历史成语背后的故事。这些成语不仅是语言的精华,更是历史的见证。通过了解这些成语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们,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成语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明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纸上谈兵历史成语故事 篇三

纸上谈兵历史成语故事

  在战国时期的后期,由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逐步走向强大,后来在张仪的远交而近攻政策的推行,先后打败了魏国、楚国、韩国、削弱了齐国。使得当时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只剩下了赵国。当时赵国有战国名相蔺相如和著名军事将领廉颇辅佐赵王,多次击退秦国军队的进攻。

  公元前262年,秦国大军再次进犯赵国,赵过军队在廉颇统帅下,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与秦军对垒。当时廉颇虽已经年老,但是作战经验极其丰富,知秦国军队骁勇善战,以赵国现有兵力与秦军硬拼快攻等于是以卵击石。同时,廉颇分析秦军远道来攻赵国,其粮草军需供应困难,不适合长期作战,便决定采取持久之战法,以求把秦军拖垮。他下令军士坚守营垒,任凭秦军如何挑战、叫骂,一概不理,决不出营垒应战。旷日持久的对峙,使秦军粮草即将耗尽,这样持久下去,一旦粮草耗尽,只有撤回秦国。可一旦撤退定将遭到廉颇的攻击,那时将无法应战。于是秦军派出奸细,混入赵国首都邯郸,四处散布谣言:廉颇老了,因为惧怕秦军,不敢出战;秦国军队只怕赵括,不怕廉颇,一但赵括出任统帅,秦军将不堪一击等等。当时赵王也正在为没有能速战速决而恼火,听了谣言,信以为真,责令赵括前往长平替换廉颇。

  这赵括乃赵国另一著名军事将领赵奢之子,少年时代聪明过人,熟读兵书,颇为熟知战略兵法。与人争论起军事问题,很少有人能说得过他,就连其父赵奢也鲜有驳倒他的时候。故此,赵括极为骄傲自大,自认为他是天下无敌的。然而赵奢却并不看好自己的这个儿子,认为他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并没有真才实学,并在临终前嘱咐他的妻子:将来不能让咱这儿子担当大任,否则使赵国军队大败的定然是他。

  所谓“纸上谈兵”,就是形容

脱离实际的空谈。当时,赵王一意孤行,坚决让赵括代替廉颇,正在病榻之上的蔺相如得知消息后,面见赵王,坚决反对,说道:赵括不过是死读了他父亲的一些兵书,根本不懂得灵活运用兵法,无法承担此大任。赵括的母亲也赵王,说他儿子难当此大任。可赵王还是让赵括前往了长平。

  赵括到达长平,改变了廉颇壁垒不出的战略,调换大批军官,准备大举进攻秦军。而此时从秦国赶来前线的秦军著名将领白起得知消息后,非常高兴,使用骄兵之计,诱使赵括离开坚固的长平城,然后切断了赵括军队的.运粮后路,将赵括军队团团围住。历经四十多天的围困,赵军粮决,赵括率军突围,被秦军打败,赵括也中箭身亡。随后白起担心已经投降的四十万赵国士兵哗变,将这些投降的士兵全部活埋,制造了中国战争史上最为残酷的投降士兵的惨案。而自此,赵国也就失去了抵抗秦国的能力。

  这一故事记载于《史记·廉颇蔺相如传》。

纸上谈兵历史成语故事(优秀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