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象教学实录 篇一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动物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那就是大象。大象作为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拥有巨大的体积和强大的力量,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所敬畏和好奇。为了满足学生们对大象的好奇心,我决定进行一次关于大象的称象教学实录。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大象,我事先准备了一些资料和图片,以便进行课堂讲解。在课堂上,我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大象的基本特征,包括体型、外貌和习性等方面。随后,我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了大象的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引导学生们思考大象如何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
接着,我带领学生们进入实际操作环节,进行称象实验。我事先准备了一些测量工具,包括量尺和秤等,让学生们亲自体验测量大象的身高和体重。在实验过程中,我提醒学生们要注意安全,并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学生们积极参与,亲自操作测量工具,体验到了测量的乐趣和挑战。
在实验结束后,我组织学生们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学生们根据自己测量的数据,计算出平均身高和体重,并比较这些数据与已知的大象平均值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和分析,学生们发现不同大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使他们对大象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我总结了本次教学实录,强调了测量和数据分析的重要性。我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测量和观察,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同时,我也希望学生们通过这次教学实录,对大象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并培养对自然世界的敬畏和保护之心。
称象教学实录 篇二
大象是一种神奇的动物,它们的体型庞大,力量强大,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好奇和尊敬。为了满足学生们对大象的好奇心,我决定进行一次关于大象的称象教学实录。
在这次教学实录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力求使学生们全面地了解大象。首先,我通过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们展示了大象的外貌和生活环境。我详细介绍了大象的体型特征,包括身高、体重和鼻子的长度等。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学生们对大象的形象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接着,我组织学生们进行称象实验。在实验开始前,我先给学生们讲解了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然后,我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来测量大象的身高和体重。学生们积极参与,亲自操作测量工具,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在实验结束后,我组织学生们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学生们根据自己测量的数据,计算出平均身高和体重,并与已知的大象平均值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和分析,学生们发现不同大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使他们对大象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我鼓励学生们进行思考和总结。我提出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们思考大象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体型和力量,以及它们如何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学生们积极思考,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和观点。
通过这次称象教学实录,学生们不仅对大象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测量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我相信,这次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将激发学生们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称象教学实录 篇三
称象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生:见过。
师: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
师:对,想知道那件东西的重量。
师:你们看见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象)
称象这一课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的内容。
〔通过谈话,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相机出现了称象、重量两个生字词,又为学习作了导向。〕
师:课前,同学们读过课文。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希望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被指定的学生读后,其他同学给他正音。)
〔初读课文时只要求读准生字的音,对其义和形不作要求,这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
师:在看象的时候,曹操为什么要大家想办法称象呢?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
生:(读后)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不知这头大象有多重。(板书:议论)
师: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便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请你们看第三自然段,跟我学读这一句。(教师范读,学生跟着读,自己读。)
〔这是称象的由来,通过反复读,进行强刺激。〕
师:曹操提出这一问题后,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指板书上的议论,指导读官员们说的话)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是怎样的?
生:(略)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呢?
生: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教师一边口述这个办法,一边板书宰;学生一边看教师板书,一边读宰)
师:查过字典的同学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
生:宰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在这里是杀的意思。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行不行?请你们再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该用哪一句话来回答?
生:(略)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曹操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你们怎么知道曹操不同意?
生:曹操听了直摇头。
师: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
生:直摇头表示不同意。(做一下摇头动作)
师:(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
生:(不住地摇头)
师:对,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宰象呢?
生:把大象宰了,曹操舍不得,这也不是好办法,曹操不同意。
〔议论(生字新词)、宰(二类字),直摇头(熟字组成的新词语)都是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里来理解的',但方法不相同,各有妙处。议论出现在第二自然段,却是借用第三自然段里官员们怎么说、怎么议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的;宰是通过,根据语言环境选义项来解决的;直摇头是通过语感和演示来领会的。这就把学习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紧密联系起来了。〕
师:对,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了曹冲说的办法)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生:(读书、画序号、讨论)
师:这四句话里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读第一句,老师板书:上船
画线)在哪儿画线?用投影片演示。
生:在船舷上画线。(让一个学生指投影片上的船舷)
师:在船舷的什么地方画线?再仔细读这一句。
生:(轻声读第一句后)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老师让这个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投影片的船舷上画线)
师:在这儿(指画线的地方)画线就是沿着(说重音)水画画线。
····
〔沿着的意思比较抽象,老师却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接着,老师用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后接着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装石头最后怎么知道大象有多重呢等问题,诱导学生读懂曹冲说的四句话中的二、三、四句,并分别板书上岸装石头沉到线称石头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在此基础上,老师又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演示曹冲说的办法。
师:请同学们一边读这四句话(指小黑板)一边想:你怎样用这些东西把曹冲说的这个办法做给大家看。
(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生:好!
〔这是教学上的幅射,把课堂上的兴趣引向课外。〕
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习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生:(略)。
师: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想办法记字形。
生:(先各自想办法记、再同桌讨论,然后站起来发言)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
义议(议论)
管官(官员)
槽曹(曹冲)
钱椣?画线)
你称(称象)
平秤(大秤)
是提(提不起)
告造(造秤)
量重量
请你们用加、减、换偏旁部首的办法或组词的办法记这些生字的音、形、义。
生:(各人再次练习)
例写才好?
生:(学生练,老师作指导)
点评
一堂课的教学就是诸多要素的有机组合体。相同的要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结构,其功能却不一样。这就是说。系统的结构不同,系统的功能也往往不同。这给我们以启示:不改变课堂教学的要素,只对这些要素进行科学排列组合,使之成为优化的结构,可以提高教学的整体功能。徐葆琼老师在这一点上是有她独到之处的,《称象》的教学正体现了她这一教学特色。
从这课书的识字教学来看,教者十分注意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建立生字的音、义、形的统一联系,但对音、义、形又是分步侧重处理的。即,初读课文时侧重字音,理解课文时侧重字义,复习巩固时侧重字形。这就改变了过去的先教字,后阅读和识字时音、义、形一次解决的教学结构。这样处理,体现了寓识字于阅读教学之中,既分散了识字的难点,又使生字的音、义、形分步得到落实。如教议论的议。初读课文时,只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课文时,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字义,议论一词本来出现在第二自然段,而官员们议论的具体内容则在第三自然段,教者便把二、三两个自然段结合在一起学习,学生不仅从具体语言环境里懂得了词义,还理解了有关句子的意思,同时还朦胧知道了一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在学完课文后进一步进行基础训练时,用义和议作比较,让学生有意识地识记字形,并指导书写。从这一教例我们不难看出,徐老师对阅读教学中生字的音、义、形的处理以及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联系都有一个整体考虑、合理安排。这样的结构,无论是识字还是阅读,学生学习起来都比较畅通。从这课书的阅读教学来看,我认为指导学生学习曹冲所述称象办法最能体现徐老师的教学特色。教者先让学生弄清曹冲说的办法一共有几句话;接着引导学生弄清每一句话的意思;再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演示曹冲所说的方法;学完课文后,教者要学生仿照这件事的表述方法,用指定的几个词口述几句连贯的话。教者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如此安排是有其匠心的。从理解的角度来看,它是读写结合的范例;从年段的训练重点以及阶段的连续性来看,它又是典型材料。在这里可以把听、说、读、写的训练结合起来,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能力因素和动力因素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一句话,抓住它能一举数得,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教者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把上述诸方面排列组合在一起,并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相互作用,协调发展,有效地发挥了整体功能。运用之妙,存乎于心。数得来自一举,这可贵的一举,充分体现了教者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