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经典3篇】

时间:2013-06-02 01:23:2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初中音乐《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 篇一

【引言】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歌词真实地反映了沂蒙山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本文将围绕这首歌曲的教学设计展开,旨在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歌曲。

【教学目标】

1.了解《沂蒙山小调》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学习歌曲的基本乐理知识,如调式、节奏等。

3.学会正确演唱歌曲,并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内容】

1.背景介绍:通过课堂讲解和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包括沂蒙山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引导学生思考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2.乐理知识学习: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了解歌曲的调式和节奏。教师可以向学生演示如何正确地拍子和节奏,引导学生跟随节奏拍手或敲打乐器。

3.歌曲演唱:在学生熟悉歌曲的调式和节奏后,教师可以分段教唱歌词,并逐渐整合到整首歌曲中。教师可以使用歌曲伴奏或乐器伴奏来提升学生的演唱兴趣和参与度。

4.情感体验:通过小组合作或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如思乡之情、对家乡的热爱等。学生可以自由发挥,通过演绎歌曲中的人物或情节,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沂蒙山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增加学生对歌曲背景的理解。

2.乐器伴奏:教师可以使用简单的乐器如打击乐、钢琴等,为学生提供音乐伴奏,增加歌曲的音乐感受。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沂蒙山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沂蒙山地区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地区的人们可能会有哪些特殊的情感和体验。

2.学习乐理知识:教师讲解歌曲的调式和节奏,并示范正确的拍子和节奏。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拍子练习和节奏敲打。

3.学唱歌曲:教师分段教唱歌词,学生模仿教师的演唱进行练习。逐渐整合到整首歌曲中,加入伴奏进行演唱。

4.情感体验: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或角色扮演,通过演绎歌曲中的情节或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对歌曲背景的理解程度,包括对沂蒙山地区的认识和对歌曲中情感的理解。

2.评估学生对乐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对调式和节奏的理解和运用。

3.评价学生的演唱表现和情感表达,包括声音的准确性、节奏的稳定性以及情感的传达。

【教学延伸】

1.组织学生进行歌曲创作,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创作自己的小调。

2.组织学生进行歌曲比赛或演出,展示他们的演唱和表达能力。

初中音乐《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 篇二

【引言】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歌,歌词真实地反映了沂蒙山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本文将围绕这首歌曲的教学设计展开,旨在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歌曲。

【教学目标】

1.了解《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和歌词内容。

2.学习和掌握歌曲的基本乐理知识,如调式、节奏等。

3.通过合唱和伴奏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音乐表演能力。

4.通过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1.背景介绍:通过课堂讲解和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和歌词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如对家乡的思念、对生活的热爱等。

2.乐理知识学习: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学生了解歌曲的调式和节奏。教师可以使用简单的乐器如打击乐、钢琴等,帮助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和音乐元素。

3.合唱和伴奏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合唱和伴奏活动。每个小组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乐器进行伴奏,或者使用身体打击乐等方式进行节奏伴奏。通过合唱和伴奏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结构和情感。

4.创作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创作自己的小调。可以是对家乡的思念、对生活的热爱等。学生可以自由发挥,通过歌曲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使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沂蒙山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增加学生对歌曲背景的理解。

2.乐器伴奏:教师可以使用简单的乐器如打击乐、钢琴等,为学生提供音乐伴奏,增加歌曲的音乐感受。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沂蒙山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沂蒙山地区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个地区的人们可能会有哪些特殊的情感和体验。

2.学习乐理知识:教师讲解歌曲的调式和节奏,并示范正确的演奏和节奏。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演奏和节奏练习。

3.合唱和伴奏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歌曲的合唱和伴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乐器进行伴奏,或者使用身体打击乐等方式进行节奏伴奏。

4.创作活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创作自己的小调。学生可以自由发挥,通过歌曲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对歌曲背景的理解程度,包括对沂蒙山地区的认识和对歌曲中情感的理解。

2.评估学生对乐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对调式和节奏的理解和运用。

3.评价学生的合唱和伴奏表现,包括音准、节奏稳定性以及合作意识。

4.评估学生的创作表现,包括创作主题的准确性和情感的表达。

【教学延伸】

1.组织学生进行歌曲比赛或演出,展示他们的合唱和伴奏能力。

2.鼓励学生参与其他音乐活动,如合唱团、乐团等,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和表演能力。

初中音乐《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 篇三

初中音乐《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对家乡的热爱,对中国民歌的喜爱;

  2、通过聆听、练习,认识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3、认识民歌种类,学唱歌曲。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唱《沂蒙山小调》;

  2.教学难点:“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提问

学生中国民歌的种类有哪些,我们之前学过哪些体裁的.民歌,引入新课;

  2.新课讲授

  (1)范唱歌曲;

  (2)讲授“鱼咬尾”的创作方法;

  3.巩固提高

  练习歌曲,运用“鱼咬尾”的创作方法进行音乐创造;

  4.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为课后搜集相关资料。

  五、板书设计

  沂蒙山小调

  1、民歌:小调

  2、鱼咬尾

初中音乐《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