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教学设计【经典4篇】

时间:2013-03-09 04:48:1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诫子书教学设计 篇一

诫子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文本,通过列举各种负面行为和后果,来教导子女如何做人处事。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诫子书的教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教学目标:

1.了解诫子书的定义和作用。

2.分析诫子书中所列举的负面行为和后果。

3.明确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4.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教学内容:

1.引入:通过展示几个常见的负面行为案例,引发学生对于道德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2.讲解:介绍诫子书的定义和作用,以及它在古代的教育中的重要性。

3.分析:选取几个典型的诫子书片段,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所列举的负面行为和后果,让他们深入理解这些行为的不良影响。

4.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负面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探讨如何避免这些行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5.创作: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撰写一篇自己的诫子书,列举几个现实生活中的负面行为和后果,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观点。

6.分享: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诫子书,让他们从彼此的观点中学习和借鉴。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读诫子书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的形式,促进学生的思维交流和合作学习。

3.创作法:鼓励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创作自己的诫子书,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评价方式:

1.书面作业:学生完成自己的诫子书,并提交给老师评阅。

2.口头表达: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中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将在了解和分析诫子书中的负面行为和后果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和探究道德问题,并通过创作自己的诫子书,将所学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教学过程既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又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

诫子书教学设计 篇二

诫子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文本,通过列举各种负面行为和后果,来教导子女如何做人处事。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诫子书的教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教学目标:

1.了解诫子书的定义和作用。

2.分析诫子书中所列举的负面行为和后果。

3.明确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4.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教学内容:

1.引入:通过展示几个常见的负面行为案例,引发学生对于道德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2.讲解:介绍诫子书的定义和作用,以及它在古代的教育中的重要性。

3.分析:选取几个典型的诫子书片段,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所列举的负面行为和后果,让他们深入理解这些行为的不良影响。

4.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负面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探讨如何避免这些行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5.创作: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撰写一篇自己的诫子书,列举几个现实生活中的负面行为和后果,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观点。

6.分享: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诫子书,让他们从彼此的观点中学习和借鉴。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读诫子书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的形式,促进学生的思维交流和合作学习。

3.创作法:鼓励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创作自己的诫子书,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评价方式:

1.书面作业:学生完成自己的诫子书,并提交给老师评阅。

2.口头表达: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中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将在了解和分析诫子书中的负面行为和后果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和探究道德问题,并通过创作自己的诫子书,将所学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教学过程既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又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

诫子书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教法、学法设想:

  1、探究式学习方法。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2、置换法。针对文章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诸葛亮在我国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智者形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1)生字夫(fú)

  澹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2)停顿

  3、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

  四、研读赏析课文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五、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如,(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2、背默课文。

诫子书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理念:该文是一篇文言文,文短意长,言简意赅。古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本设计以“朗读——译读——品读——背读”作为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解疑,疑中治学,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3、能有感情地背诵本文。

  教学重点:熟读文章,并能有感情地背诵本文。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品读法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简介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 。(板书课题:诫子书)

  文言文重在读,今天我们就以读为主,按以下四步来进行,这也是我们的学习目标,即:朗读(体会情

味)——译读(理解内容)——品读(美点赏析)——背读(积累语言)(板书学习目标)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①读得流畅、自然。发音准确清晰,不增字,不减字,不重复。

  ②读得有韵味,可以带点古人的味道,注意语调的轻重,语速的快慢。

  3、抽查个别学生朗读,全班齐读。注意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三、译读课文

  1、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注释,小组讨论。

  2、学生口译本文(一人翻译一句,教师相机指导)。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静以修身)

  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俭以养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非淡泊无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夫学须静也)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才须学也)

  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非学无以广才)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非志无以成学)

  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韬慢则不能励精)

  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险躁则不能治性)

  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

  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

  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

  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将复何及)

  四、品读课文

  《诫子书》流传至今已1700余年,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全文只有短短86字,但却写得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本文的美点有哪些。请同学们以“本文好在 。原因是 。”的句式来回答。学生举手回答。

  例如:

  本文好在主题鲜明。作者通过本文劝勉儿子要勤学立志,修身养性。它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淡泊和宁静,不能急功近利。这对我们非常具有教育意义。

  本文好在音韵和谐。文章只有6句话,以对偶句和四字句为主,读来朗朗上口。例如前5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均为对偶句。最后一句“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均为四字句。当我们放声吟诵时,就能感受到文句的节奏之美,音调的抑扬之美,以及由它们所形成的舒缓平稳之美。

  本文好在结尾写得形象生动。“遂成枯落,多不接世”句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无所作为的人比喻为枯枝败叶,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句作者采用想象的手法,揭示了不懂勤学立志,修身养性的人的结局,说他们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又有什么用呢?

  五、背读课文

  1、学生自由背诵,积累语言。

  2、学生上台有感情地背诵,进一步体会作者深切的教子之心。

诫子书教学设计【经典4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