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课文教学设计(精选3篇)

时间:2014-07-02 03:34:4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故乡》课文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并理解课文《故乡》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思考与自己故乡相关的情感和经历。

教学重点:

1.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学难点:

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1.课文《故乡》的复印件;

2.黑板、彩色粉笔;

3.学生的作业本。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故乡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和回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Step 2 课文导读(10分钟)

教师将课文《故乡》的标题和作者告诉学生,然后简要介绍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鼓励学生猜测课文的大意和作者的情感。

Step 3 阅读理解(15分钟)

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故乡》,然后出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例如:

1.课文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2.作者对故乡的回忆有哪些?

3.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惋惜和思念?

Step 4 分组讨论(10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一下问题展开讨论:

1.你们对故乡有什么回忆和情感?

2.故乡对你们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3.你们是否想念故乡?

Step 5 学生展示(10分钟)

学生代表各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分享他们对故乡的回忆和情感。

Step 6 语言表达(10分钟)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自己的故乡,可以涉及到地理环境、人文风情、生活习惯等方面。

Step 7 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短文。

Step 8 小结和反思(5分钟)

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让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学延伸:

可以邀请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朗读他们写的故乡短文,让其他同学听到不同的故乡故事,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了解。

《故乡》课文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并分析课文《故乡》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思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1.课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拓展。

教学准备:

1.课文《故乡》的复印件;

2.黑板、彩色粉笔;

3.学生的作业本。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与故乡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和回忆,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Step 2 课文导读(10分钟)

教师将课文《故乡》的标题和作者告诉学生,然后简要介绍课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鼓励学生猜测课文的大意和作者的情感。

Step 3 文本分析(1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要词语、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分析这些元素对于主题的贡献。

Step 4 批判性思维(15分钟)

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讨论。例如:

1.作者为什么会用“故乡”作为课文的标题?

2.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是否与现实生活有关?为什么?

3.课文中的故乡情感和主题与其他文学作品有何异同?

Step 5 小组讨论(10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一下问题展开讨论:

1.你们对故乡的理解和感受是什么?

2.故乡对你们的成长和人生观有何影响?

3.你们是否认同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和态度?

Step 6 学生展示(10分钟)

学生代表各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分享他们对故乡的理解和感受。

Step 7 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故乡的理解和感受的短文,并联系课文进行分析。

Step 8 小结和反思(5分钟)

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让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学延伸:

可以邀请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朗读他们写的关于故乡的短文,让其他同学听到不同的故乡故事,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了解。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比较不同作品中对故乡的情感表达和主题呈现的差异。

《故乡》课文教学设计 篇三

《故乡》课文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故乡》是人教版初四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是继第二册《社戏》后的第二篇鲁迅小说,本课教材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来看,应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单元中,本课教材应完成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本教材和在本单元中鲁迅的另一篇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所反映出来的共同的反封建的主题,以及理解和掌握它和本单元中另一篇讲读课文《有的人》所采用的相同的对比写作手法。针对以上分析,设计了本节课的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①了解辛亥革命后农村日益衰败、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社会现实;领会鲁迅先生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②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③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

  ①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本课教材第二部分"我"回忆少年闰土的几段(第12~30段),与闰土重逢的部分(第54~77段)是重点,而重逢一节以及杨二嫂来访的第39~52段也是重点。

  ②第二部分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第86~88段)是难点。

  二、教法分析

  根据本课教材篇幅长,难度大的特点指导学生预习。根据小说特点(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找出小说中描写的主要人物,简要复述故事情节,体会对故乡前后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不同。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学会自己去读小说。

  处理好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小说中的难点,并非重点,侧重教师简要讲述,带过即可,小说中的重点不难理解,侧重引导学生思考,以学生分析为主,小说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部分,教师应把讲述与启发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深入领会。

  三、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分析人物、环境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这种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通过人物性格的归纳,培养学生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思维的能力。通过让学生在故乡画面上画上合适的人物,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这种研讨式的学习方法,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学生也才会逐步感悟到文学艺术的美,会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做,才能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鲁迅(板书: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选自他的《呐喊》的小说是哪一篇?(明确:《社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写于1921年的《呐喊》集中的另一篇小说《故乡》(

板书:故乡)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值得留恋的、美丽可爱的故乡,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鲁迅写的故乡是什么样的故乡呢?(指导学生读预习提示)1919年底,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搬家,亲眼看到农村衰败凋零的景象和农民贫穷痛苦的生活,心情十分悲凉,一年后便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素材写了这篇题为《故乡》的小说。与我们学过的前一篇小说一样,作者用第一人称写法。请注意,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但反映了作者的感情。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同时为学习本课做背景知识的铺垫。)

  2.出示目标

  (出示写有三个教学目标的投影片)

  3.整体感知课文

  根据课前预习,检查完成以下几项任务的情况。

  ①会按照小说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结构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②能找出三个情节中描写的主要人物。

  明确:闰土、杨二嫂。

  (设计意图:扫清语言障碍,把握全文脉络线索和基本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初步了解作者的意图。)

  4.对教材深入分析

  问题一:

  这两个人物20年前和20年后在外貌、动作、神态,以及对我的态度几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要求在书上画出来。

  重点阅读第二部分。

  20年前的闰土:12~15、18、23~26、30自然段。

  20年后的闰土:59、60、62、64、66、71、72自然段。

  20年前、后的杨二嫂:38~51自然段。教师出示投影片,进行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人物性格: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勤劳、勇敢的小英雄。

  中年闰土:迷信麻木、毫不觉悟的木偶人。

  20年前的杨二嫂:豆腐西施。

  20年后的杨二嫂:刁泼自私。

  问题二:

  能用课文中两个字的词语来概括一下两个人的性格吗?

  明确:麻木、恣睢。

  问题三:

  20年前的故乡和20年后的故乡也不一样,画出描写故乡的主要词语。

  20年前的故乡: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

  20年后的故乡:萧索、阴晦。

  问题四: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故乡萧索、破败,故乡人麻木、恣睢呢?引导学生读74自然段。

  明确: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苦得他像木偶人。

  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

  闰土生活的年代正是辛亥革命前后,辛亥革命没有能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各派军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各踞一方,连年混战,就是文章说的兵匪官绅。战争给农村带来了灾荒和欠收,再加封建地主阶级的苛税,怎么能不使中国农民陷入苦难的深渊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人物、环境的比较阅读和根源归纳,完成了两个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比较阅读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作为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对故乡的苦难自然不会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他有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主要体现在最后三个自然段上。阅读后解决两个难点。

  第一:理解"新生活"的含义。

  明确是我们未经生活过的,不同于"我"、闰土、杨二嫂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消除封建剥削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

  第二:"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明确:这句话比喻确切、含义深刻。它告诉我们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新生活要从斗争中

《故乡》课文教学设计(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