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蜀道难》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了解《蜀道难》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分析诗中的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
1. 了解《蜀道难》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分析诗中的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
1. 分析诗中的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准备:
1. 《蜀道难》原文及翻译;
2. 课堂PPT;
3. 学生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四川蜀道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蜀道的兴趣,并引出《蜀道难》的话题。
Step 2 背景介绍(10分钟)
通过PPT展示蜀道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蜀道的险峻和历史意义。
Step 3 诗歌鉴赏(1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蜀道难》,并分析诗中的艺术手法,如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重点讲解李白通过形象描写和对比的手法,表达对蜀道险阻的深刻感受。
Step 4 情感交流(1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困难与坚持、挑战与奋斗等。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表观点,并进行集体讨论。
Step 5 文学鉴赏(20分钟)
学生阅读材料,了解《蜀道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意义,并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Step 6 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和思考。
教学延伸:
1. 学生可自行选择一首与《蜀道难》主题相关的诗歌进行朗读和分析;
2. 学生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关于《蜀道难》的研究报告。
评估方式:
1. 课堂表现评价;
2. 学生写一篇关于《蜀道难》的读后感。
高中《蜀道难》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学目标:
1. 了解《蜀道难》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掌握诗歌的基本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了解《蜀道难》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掌握诗歌的基本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1. 掌握诗歌的基本写作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 《蜀道难》原文及翻译;
2. 课堂PPT;
3. 学生写作材料。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四川蜀道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蜀道的兴趣,并引出《蜀道难》的话题。
Step 2 背景介绍(10分钟)
通过PPT展示蜀道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蜀道的险峻和历史意义。
Step 3 诗歌分析(1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蜀道难》,并分析诗中的艺术手法,如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重点讲解李白通过形象描写和对比的手法,表达对蜀道险阻的深刻感受。
Step 4 诗歌写作(2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基本写作技巧,如押韵、节奏、意象等。学生根据自己对《蜀道难》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与之相关的诗歌。
Step 5 朗诵与分享(15分钟)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并进行朗诵。教师和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和建议,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Step 6 总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在课后继续写作和创作。
教学延伸:
1. 学生可自行选择一首与《蜀道难》主题相关的诗歌进行朗诵和分析;
2. 学生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本以《蜀道难》为主题的诗集。
评估方式:
1. 课堂表现评价;
2. 学生创作一首与《蜀道难》相关的诗歌,并进行朗诵。
高中《蜀道难》教学设计 篇三
高中《蜀道难》精品教学设计通用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蜀道难》精品教学设计通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标:
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
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
诵读。
【教学难点】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教法〗
讲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
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二、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三、关于李白
1、生平: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少有大志,自诩“怀经济之才”,能“济苍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召入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三年的供奉翰林生活,虽然有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的种.种传奇式的生活故事,但毕竟使他看清了朝廷的腐败。他醉酒狂放,由此而遭受谗言,被玄宗疏远,被赐金放还。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
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一生,爱憎太分明,不愿委曲求全,傲骨太硬,不愿屈身权贵。这样一种以理想取代现实的人生,必然充满着现实的悲剧性。然而,理想、天真、爱憎、傲骨,却正是一个青春的诗人所必备的条件,这是时代对李白的厚爱。而李白的人格正是在强烈的悲剧感中展开的。他也悲郁莫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正是其真实的写照。但是,他没有鲍照那样的“吞声踯躅不敢言”,更没有采取“还家自休息”的退缩策略,而是充满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展望和自信,在《将进酒》中,更是发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宣言,表现出了不可阻遏的气势。
2、李白、青春、酒:
李白诗歌的核心题材,则是“自然”、“怀古”、“饮酒”、“羁旅”与“月光”,而在这三者之中,“饮酒”则是凝聚李白诗歌的灵魂。正是“饮酒”,使李白飘逸出浓郁的青春气息。“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酒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李白那里,诗、酒、青春更成为三位一体、相互促生的生命形式,青春的光彩由酒来激发,由诗来张扬,诗因青春的魅力和醇郁的酒香而获得了恒久的活力,酒因注满了青春和诗意而获得了生命的品格。在李白那里,这三者都把自己的文化意蕴发挥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
3、评价:
贺知章惊呼他为“子谪仙人也”。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4、李白诗歌特点:
⑴ 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⑵ 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
⑶ 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