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篇一
标题:《涉江采芙蓉》中的诗意江南风光
导语:《涉江采芙蓉》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通过描绘江南的自然景色和美丽的芙蓉花,展现了江南的独特魅力。本节课将以此诗为核心,通过让学生感受江南的风景和体验诗歌的美感,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一、分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点(10分钟)
1. 诗歌背景:介绍杜荀鹤和《涉江采芙蓉》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和诗歌的来源。
2. 诗歌内容:逐句解读诗歌的意境和描述,让学生感受江南的美景和芙蓉花的魅力。
3. 诗歌形式:介绍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让学生了解七言绝句的特点。
二、感受江南的风景(15分钟)
1. 观看图片:展示江南的美景图片,让学生欣赏江南独特的自然风光。
2. 听音乐:播放一段江南古曲,让学生通过音乐感受江南的氛围和美妙的旋律。
3. 诗歌朗诵:请几位学生朗读《涉江采芙蓉》,让全班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江南的风景。
三、体验诗歌的美感(20分钟)
1.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描写手法和形象,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小组创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自己对江南的理解和诗歌的感受,创作一段诗歌或画一幅插画。
3. 分享展示: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创作,让全班感受不同的诗意江南风景。
四、总结和拓展(10分钟)
1. 总结回顾:通过讨论和展示,总结学生对江南风景和诗歌美感的理解和感受。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自然美景,并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篇二
标题:《涉江采芙蓉》中的对自然的赞美
导语:《涉江采芙蓉》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优美的七言绝句,通过对江南的自然景色的描述和对芙蓉花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本节课将以此诗为中心,通过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丽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美感。
一、分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点(10分钟)
1. 诗歌背景:介绍杜荀鹤和《涉江采芙蓉》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和诗歌的来源。
2. 诗歌内容:逐句解读诗歌的意境和描述,让学生感受江南的美景和芙蓉花的魅力。
3. 诗歌形式:介绍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让学生了解七言绝句的特点。
二、感受自然的美丽(15分钟)
1. 观看图片:展示自然风景的图片,如江河、湖泊、花草等,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2. 听音乐:播放一段自然音乐,如鸟鸣、风声等,让学生通过音乐感受自然的声音和节奏。
3. 诗歌朗诵:请几位学生朗读《涉江采芙蓉》,让全班感受诗歌的美感和对自然的赞美。
三、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20分钟)
1.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对自然的赞美和作者对自然的态度,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 观察实验:安排学生进行户外实验,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如树木、花草、昆虫等,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3. 分享讨论:请学生分享他们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和对自然的感受,让全班理解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四、总结和拓展(10分钟)
1. 总结回顾:通过讨论和实验,总结学生对自然的理解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保护和欣赏自然,通过诗歌、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美感。
通过以上课堂设计,学生能够通过欣赏诗歌、感受自然风景和互动讨论,深入理解《涉江采芙蓉》中对江南的赞美和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生态意识。同时,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关注和保护自然,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责任感和热爱之情。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篇三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程这四个方面加以介绍。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一、说教材
1、编者意图
古诗《涉江采芙蓉》被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Ⅱ选编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总的说来,必修Ⅱ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的诗歌及其发展,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该单元是必修Ⅰ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Ⅲ的诗歌的鉴赏打下铺垫。这样的编排顺序,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发展,便于由浅入深地学习我国的古典诗歌。教师也能够据此而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2、《涉江采芙蓉》简析
对于本首古诗所表现的内容,历来存在争议,个人赞同双关说,诗题中的“芙蓉”二字一语双关,既指“芙蓉”这种香草,又暗含“夫荣”之义,以“芙蓉”寓“夫荣”。
该诗首先说采香花芳草打算赠送对方;然后说所思之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各一方,忧伤难遣。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注重意向分析,理解诗歌内容。
熟读成诵,理解其双关的修辞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初步掌握通过意向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③情感目标:通过本首诗歌的学习,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古诗的热爱之情。
4、教学重点:
展开想象的翅膀,细心揣摩诗歌的意向。缘由:意向分析是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5、教学难点:
弄清作者的身份,理解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感情。缘由:这首古诗离我们的时代比较遥远,要学生用今人的思维去揣摩古人的思想感情,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况且,陶冶学生的情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说教法、学法
诱导探讨法为主
阅读分析法为辅
三、说教程
(一)导入
1935年,陆侃如在巴黎大学文学院博士资格答辩上,一位教授突然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孔雀东南飞》为什么要向东南飞?”只见陆侃如面不改色,稍微思考了一下,从容地答道:“因为‘西北有高楼’!”立即博得满堂喝彩。《西北有高楼》是我国早期五言组诗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陆侃如引用这首诗为自己解难,说明古诗十九首影响深远。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同样出自古诗十九首,下面请进入《涉江采芙蓉》。
(二)学生朗诵,教师正音并范读。
采之欲遗谁?遗,读如(wèi)赠送。
(三)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氏作品。原非一时一人所作,梁代萧统因各篇风格相近,合在一起,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诗歌内容,大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子彷徨失意的消极情绪。抒情真挚深入,语言朴素自然,表现委婉曲折,是早期文人五言诗的重要作品,对后代产生很大影响。
(四)鉴赏
1、合作探讨
①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②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③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④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这句诗是全诗发展的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
⑤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⑥本诗的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2、教者小结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故在教学时应当注重对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3、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意境高洁、清幽
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五)指导背诵
明确:按照诗意的`“起承转合”来记忆背诵。
(六)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因此,它十分重要。
2、说学情
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兴趣渐浓,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古代诗歌、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前提。
3、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用多媒体展示)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4、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三,说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我设计以下的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四,教具的使用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