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救灾的感人事迹故事【优质6篇】

时间:2016-02-09 05:18:3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抗洪救灾的感人事迹故事 篇一:大堤守护的爱心

在洪水肆虐的夏季,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让整个村庄陷入了危机之中。江边的大堤面临崩溃,一旦决堤,将给村庄带来巨大的灾难。然而,在这危急时刻,村民们展现出了无比的勇敢和团结,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家园。

村里的老李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虽然已经年事已高,但是他依然保持着强健的体魄。当他听说大堤面临崩溃的消息时,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保护大堤的岗位。他拿起铁锹,用尽全力往堤坝上扔土,尽管体力逐渐不支,但是他仍然坚持下去。看着他的身影,村民们心里都涌起了一股暖流,他们纷纷加入到了抗洪救灾的行动中。

除了老李,还有一位年轻的农民工也站了出来。小明是村里的一位农民,他在外地打工多年,积攒下一定的财富。当他听说家乡面临洪水威胁时,他毫不犹豫地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到了家乡。他将自己的积蓄全部捐献给了抗洪救灾的事业,用于购买抢险设备和物资,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度过难关。

在抗洪救灾的过程中,更多的人加入了其中。年轻的志愿者们纷纷赶来,他们组织起来,帮助老人们扔土,修补堤坝。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守护着家园。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大堤得到了有效的加固,洪水没有冲破堤坝,村庄得以幸免于难。

这场抗洪救灾的事迹感动了整个社会。报道中,老李和小明被誉为抗洪英雄,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感染了无数人。在这次抗洪救灾行动中,人们看到了团结的力量,看到了爱心的伟大。大堤守护的不仅是家园,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抗洪救灾的感人事迹故事 篇二:爱心传递的使者

洪水无情,人间有爱。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洪灾中,出现了一位让人动容的使者,他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爱心,给受灾群众带来了希望和温暖。

这位使者是一位年轻的医生,他名叫张宇。在洪水肆虐的时刻,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在受灾区,为受伤的人们提供医疗救助。他将自己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带到了受灾区,搭建起了一个临时的诊所。无论是创伤、疾病还是感染,他都竭尽全力地为患者提供治疗和护理。

在他的帮助下,许多受伤的人们得到了及时的救治,他们的病情得到了控制。然而,洪灾并没有结束,灾区的物资短缺,人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张宇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毅然决然地决定组织一支志愿者队伍,向社会发出了物资捐赠的呼吁。

这个呼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响应。许多爱心人士纷纷捐款捐物,帮助灾区的人们渡过难关。在他们的帮助下,灾区的人们得到了温暖和希望。张宇和他的志愿者队伍将这些物资送到了灾民手中,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受灾群众,他们并不孤单,社会是温暖的。

这位年轻的医生用自己的行动展现出了爱心的力量。他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动了无数人,他的行动成为了社会的典范。在洪灾过后,他继续关注着受灾群众的生活,帮助他们重建家园。他的故事被媒体广泛报道,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个抗洪救灾的事迹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了爱心的伟大。在洪灾中,人们团结一心,守望相助,用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勇敢。这场灾难虽然给人们带来了痛苦,但是也让人们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

抗洪救灾的感人事迹故事 篇三

7月18日晚上,白湖检察院办公楼、食堂、干警宿舍及家属楼已有大量洪水涌入,最深进水达1.6米。白湖检察院家属楼是两栋80年代的老楼,除检察干警外,还住了十几名当地群众,大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有一位腿部骨折的姑娘。

白湖检察院检察干警协助转移腿部骨折群众

该院检察长张杨立即率领防汛抢险小分队队员开展救援工作。“漏电了!”穿着连体皮衣(俗称“水鬼服”)的队员鲁忠正要蹚水去家属院疏散群众时,突然发现水中有电,于是迅速安排专人断电断气。断电后,队员们身穿水鬼服,下到齐胸的水中,摸黑进入家属楼,挨家挨户敲门转移群众。被转移的老年人在水中行动不便,队员们就把他们一个一个背出来或者抬出来。很多住在二楼和三楼的老年人考虑到家中财物,不愿离家。队员们就一个个地做工作,坚决不把群众留在危险境地。

白湖检察院检察长张杨(右一)在做一对不愿转移老夫妻的工作

“有一个老太太坚决不走,怎么办?”队员夏桂萍和刘明亮向张杨电话报告。“等我来!”张杨涉水进入家属楼二楼,向老太太说明目前的危急情况、救援目的和转移后的食宿安排,但是老太太还是不肯离开。“这样吧!我们不能把你一个人留在这里,你若真不走,我只能留下来陪你坐一夜!”看到检察院的同志要摸黑陪自己一宿,老太太心软了,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家。

疏散出来的十几名群众全部被安置在宾馆。第二天,队员们租来小船,帮助群众回家取来贵重物品和换洗衣物。

救援工作告一段落,白湖检察院的辖区内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和群众财产损失……

抗洪救灾的感人事迹故事 篇四

上等兵岳一龙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季,他并未像同学们一样为了工作东奔西跑,而是毅然决然追逐梦想选择来到军营,为国家贡献一份力量。在两年的时间里,他从一名青年大学生,逐渐摸爬滚打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

就在出动前夕,中队公布了出动名单,却没有将他纳入其中。得知此消息的岳一龙,第一时间找到中队主官——指导员,我也要上一线!抗洪抢险时间紧、任务重,考虑到你有腿伤,中队决定让你留守后方。在人民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我怎么可以躲在后方?我的伤痛事小,可百姓的安全事大!指导员还是不同意,岳一龙就赖在队部不走。终于,岳一龙的软磨硬泡,换来了上战场的机会。

抗洪一线的战场上,苦累、伤痛,成了家常便饭。曾经娇生惯养的岳一龙,如今正在大堤上忘我战斗。烈日晒伤了皮肤、沙石磨破了手掌,他却始终坚持着运送沙包,几个小时都未曾休息过。

同为上等兵的张景强,是宁波大学的一名在读生。在他军旅生涯的最后时间里,他随队奔赴抗洪一线。他说,这次抗洪任务,给他的军旅生涯留下了一个难忘的结局。

平时的任务中,张景强和战友们奋战在一线,扛沙包、下泥潭,一次不落下。而在休息时间里,作为一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他更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画、一行行振奋人心的文字,展现在临时驻扎的小学教室里。激励着战友们,顽强拼搏、努力战斗。

入伍未满一年的列兵关越巍,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在读学生。接到抗洪抢险命令后,他随队奔赴马鞍山市和县地区。那个地方对于他而言,有着更深层的意义——他大学的舍友就住在附近。

抗洪救灾的感人事迹故事 篇五

今年56岁的杨秀钦,是当涂公安局交警大队的一名老交警,湖阳交警中队中队长。临近退休,老杨越发珍惜在岗的时光。

今年7月,在连日的降雨之后,当涂县迎来防汛工作的紧急关头,老杨一步不敢离开岗位。7月6日,杨秀钦收到上级指示,湖阳石臼湖水位告急,临水群众急需转移,杨秀钦立即召集全队警辅人员,投身到群众转移工作中去。在群众转移工作中,杨秀钦腰椎间盘发作,忍着剧痛佝偻着身躯,一丝不苟的组织队员帮助老弱病残安置、转移。这一天直到凌晨三点多才忙完,湖阳中队这一天辅助转移群众共达300余人。

仅仅躺下不过几小时,次日7月7日凌晨,放不下心的杨秀钦再次组织队员,在石臼湖圩埂上进行巡埂盘查。在澄湖路三叉口处,因圩埂地面出现裂缝,杨秀钦第一时间将情况汇报政府,同时组织队员设卡,禁止重型大型车辆通行,减少潜在危险发生。在卡点的应急帐篷内,杨秀钦换上早已泡了水的胶鞋,穿上救生衣,再次和队员在三岔河的卡点,指挥交通,确保圩埂的安全。

扛沙袋、疏交通、助群众,杨秀钦一刻不闲、马不停蹄地奔波于抗洪抢险的第一线,高血压、腰椎病,高强度的工作和不规律的作息即使让杨秀钦感到力不从心,但他也未打退堂鼓,每天24小时的值班工作,他从未讲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10天的时间,转移群众1000余人,助推车辆100余辆,处理交通状况40余条,有效确保了救灾物资和车辆的畅通通行。

在卡点上,杨秀钦亲自插上了党旗,并告诉队员,汛情不退、我们不撤。在杨秀钦心中,旗帜就是信念,立旗为誓,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号召。杨秀钦用实际行动彰显党员本色,为群众筑牢防汛的“红色堤坝”。

抗洪救灾的感人事迹故事 篇六

7月17日13时多,蹲在防汛点门口,曹仕飞几分钟就将一份盒饭吃完。放下筷子,他一手提着垃圾桶,一手抓着火钳,把附近几个防汛点门口的生活垃圾捡拾了一下,然后又扛起网兜去捞江边的漂浮物。

曹仕飞家住姥下河村曹十八自然村,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曹仕飞在村里找到了一份保洁的工作,2017年顺利脱贫。入汛后,看到大家24小时坚守在江堤上,曹仕飞找到村部强烈要求上大堤。重活做不了,曹仕飞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忙清理防汛点的生活垃圾,然后再捞一捞江边的漂浮物。

“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后,我先把村里的垃圾清理完,然后差不多7点钟就到江埂上,晚上回家要到10点多。”十多天下来,每天起早贪黑,曹仕飞却笑着告诉记者,一点也不累,“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党和政府帮助了我,现在防汛是大事,我也应该尽一份责任。”

抗洪救灾的感人事迹故事【优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