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典故 篇一:水落石出
水落石出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它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个小国家,国王非常贪婪,经常虐待百姓,严重侵害了人民的利益。有一天,一位善良的智者看不下去了,决定帮助百姓摆脱国王的统治。
智者了解到,国王最喜欢玩的就是棋盘游戏,于是他想出了一个计划。他找来了一块巨大的石头,将它刻成了一个完整的棋盘,并将其埋在了一个偏僻的山谷里。然后,他告诉国王,这个山谷里有一个宝藏,只要能在棋盘上走出一条路径,就能找到宝藏。
国王非常兴奋,立即带着自己的卫兵来到了山谷。然而,他们发现,棋盘上的路径并不是那么容易找到。国王拼尽全力,带领卫兵在棋盘上寻找宝藏的路径,但是始终找不到正确的道路。
智者看到国王的困惑,主动向他提供了帮助。他告诉国王,只要水从山上流下来,就能揭示出宝藏的位置。国王不太理解,但还是决定试一试。
于是,智者引导国王和卫兵打开山上的水闸,让水从山上流下来。随着水流的涌动,一块块的石头被冲刷出来,最终形成了一条清晰的路径。国王和卫兵顺着这条路径走下去,果然找到了宝藏。
从此以后,人们就用“水落石出”来形容事情真相大白、真相显露的情况。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不管多么困难的问题,只要有耐心和智慧,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有时候,我们需要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者借助其他的力量来帮助我们,才能找到真相。
成语的典故 篇二: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它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个画家非常擅长画蛇,他的画技出众,栩栩如生的蛇图让人叹为观止。这位画家因此名声大噪,引来了一个有钱人的邀请。
有钱人听说了这位画家的画技,非常崇拜他,于是决定邀请他画一幅珍贵的蛇图。他给画家提供了一幅白纸和各种颜料,要求画家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绘画技巧。
画家非常高兴,接受了有钱人的邀请。他选了一条非常美丽的蛇作为模特,然后开始绘画。画家用心描绘每一个细节,努力使自己的画作更加逼真。他用各种颜色和层次,将蛇的身体、鳞片、眼睛等等都画得栩栩如生。
然而,当画家将画作呈现给有钱人时,有钱人却非常失望。他看到画上的蛇是如此完美,以至于他觉得画上已经有了一只活蛇,再也不需要他的贡献了。他认为画家画得太好,以至于画上已经有了一只完美的蛇,再加上他的足迹只会破坏这个完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过于追求完美,反而可能会破坏原本的美好。我们应该懂得适可而止,不要过分追求完美,否则可能会画蛇添足。
成语的典故 篇三
管中窥豹
[guǎn zhōng kuī bào]
【释义】
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有时跟“可见一斑”连用,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他也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二王”。但对樗(chū)蒲(pú)(古代的一种游戏)却不精通。
一次,他看到几个人正在玩樗蒲,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说:“你要输了。”
那个人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
王献之看到他们这样说自己,不禁大愤,说道:“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就甩开袖子走。
王献之所言“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两句的解释,古时的荀奉倩,近时的刘真长,我只对这两个人感到惭愧,不如他们。
王献之受到卑贱门生评论,深以为耻,后悔不该接近并插话,所以就有“远惭”“近愧”这样的话。
“管中窥豹”、“拂袖而去”二成语皆出于此。
管中窥豹指的是只看见事物的一小部分,是片面的,不准确的,而可见一斑指的是看一小部分可以推测出全貌。从哲学上讲可见一斑是通过事物的特殊性得到事物的普遍性,而管中窥豹则是只看到事物的特殊性,没有进行普遍性的发掘。
成语的典故 篇四
有备无患
【拼音】:
yǒubèiwúhuàn
【解释】:
患:祸患,灾难。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成语故事】:
有一次,宋、齐等十二个国家联合攻打郑国,眼看自己国家的兵力不足,郑国的国君急忙请晋国调停,晋国也很爽快答应,于是赶紧与十二个国家商量,请他们停止攻打郑国。十二国家因为惧怕强大的晋国,虽然心里非常不愿意,但是也只好乖乖退兵。
为了答谢晋国,郑国的国君派使者送给晋国许多美女、乐器、乐师等。收到这些礼物,晋悼公十分高兴,并且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功臣魏绛。没想到而魏绛不但一口拒绝,并且还劝晋悼公在国家强盛时不能大意,而忘了自己也身处于危险之中,在享乐时应该想到国家可能碰到的困难和危险,这样才能随时做好应付的准备。晋悼公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也就接受了他的意见。
成语的典故 篇五
三寸之舌( sān cùn zhī shé )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通畅用来形容人善于辩论,据理力争。
公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请求援兵,同时缔结联合抗秦的盟约。平原君决定带20个文武双全的勇士同去,但挑来挑去,还缺一个人。
后来,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己推荐自己。平原君觉得平时对他毫无印象,考问了他一番后,勉强同意他一起去。
貌不惊人的毛遂,其实是个能言善辩的人。到楚国后,他和同行的19个人谈论起天下大事,头头是道,大家对他的学问和辩才都佩服不已。
平原君与楚平王会谈那天,两人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还未谈出结果。19个门客十分焦急,毛遂便自告奋勇上殿去看看情况。
毛遂按着剑从容不迫地走上了台阶。楚王瞧不起他,要他退下去,他却紫握剑柄,大
步走到楚王面前说:“大王敢当着我主人的面对我如此无礼,不过是倚仗楚军人多势众罢了。但现在您跟我距离不到十步,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里,楚军再多也没有用。”
接着,毛遂义正词严地从历史到现实分析了楚、赵两国的关系…说明赵国派使臣来缔约联合抗秦,乃是为了救助楚国,而不只是为了赵国自己。
楚王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就与平原君一起举行了缔约仪式。这样,联合抗秦的大事圆满办成。
平原君带一行人回到赵国后,和人谈起毛遂这次的功劳,感慨万分他说:“我今后再也不敢谈论识别人才的事了。我识别过的人才,多达上千人,少说也有几百人。自以为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过我的眼睛,但却偏偏没有识别出毛遂先生的才干,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重于九鼎等国宝。毛先生对楚国的那一席话,胜过了百万雄师!”
从此,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为上宾。
成语的典故 篇六
食不甘味
战国后期,有齐、秦、楚、燕、韩、魏七国,其中七雄之一的秦国是最为强大,它经常侵犯其他国家有一年,秦惠文王派使者去见楚威王,要挟说:“如果楚国不服从秦国,秦国就要出兵伐楚。楚威王闻听大怒,下令把秦国使者驱逐出境。但楚威王又因实力不足而焦虑不安,如果强秦发兵入侵该如何办呢?恰在这时说客苏秦(曾任赵国相国、武安侯)前来拜他劝楚威王与赵、魏等国联合起来抗秦。楚威王一听,十分高兴,说:“非常感谢你的妙计,我正为这件事‘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呢,现在就按你的计策去做。”
【释读】
甘味:感到味道好。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或身体不好,吃东西也不香。
【出处】
《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