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四大高僧【最新3篇】

时间:2012-08-09 04:42:2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近代四大高僧 篇一

近代四大高僧是指20世纪初至中期,中国佛教界的四位杰出高僧,分别是智顗、一行、怀海和德岳。这四位高僧在佛教教义的传承、弘扬和佛教文化的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佛教界的伟大人物。

智顗(1880-1962)是近代中国佛教教育的重要人物,被尊称为“佛陀后裔”。他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教育方面。智顗曾创建了中国佛教教育的重要机构——上海佛学院,并亲自担任了该院的院长。他致力于佛教教义的研究和传播,为佛教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行(1879-1942)是近代中国佛教界的杰出人物之一,他是中国佛教的宗教改革家。一行主张以“现代化”的方式推动佛教的发展,他提倡佛教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将佛教教义与现代理论相融合,以此吸引更多的人接受佛教。一行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贫困人群提供帮助,被誉为“近代佛教的伟大人物”。

怀海(1879-1963)是近代中国佛教界的杰出人物之一,他是一位卓越的佛教思想家和文化学者。怀海致力于佛教思想的研究和传承,他的作品涉及佛教教义、佛教哲学、佛教文化等多个领域。怀海的学术成就不仅对中国佛教界具有重要影响,也对世界佛教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德岳(1889-1957)是近代中国佛教界的杰出人物之一,他是中国佛教的宗教领袖和佛教文化的推动者。德岳倡导“三教合一”的理念,即佛教、道教、儒教相互融合,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和谐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代四大高僧的思想和贡献不仅影响了中国佛教界,也对世界佛教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通过研究佛教教义、弘扬佛教文化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中国佛教界的瑰宝。

近代四大高僧 篇二

近代四大高僧是中国佛教界的重要人物,他们在佛教教义的传承和佛教文化的发展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佛教界的伟大人物。

智顗、一行、怀海和德岳是近代佛教界的杰出代表,他们各自在佛教教育、宗教改革、佛教思想研究和佛教文化传承等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

智顗是近代中国佛教教育的重要人物。他创建了上海佛学院,致力于佛教教义的研究和传播。他的努力为中国佛教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培养了大批杰出的佛教学者和僧人。

一行是中国佛教的宗教改革家。他主张以“现代化”的方式推动佛教的发展,将佛教教义与现代理论相融合,吸引了更多人接受佛教。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贫困人群提供帮助,为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

怀海是一位卓越的佛教思想家和文化学者。他致力于佛教思想的研究和传承,他的学术成就不仅对中国佛教界具有重要影响,也对世界佛教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德岳是中国佛教的宗教领袖和佛教文化的推动者。他倡导“三教合一”的理念,致力于佛教、道教、儒教的融合,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和谐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代四大高僧的思想和贡献对中国佛教界具有重要意义。他们通过研究佛教教义、弘扬佛教文化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中国佛教界的瑰宝。他们的精神和智慧将继续影响和激励着后人,推动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近代四大高僧 篇三

近代四大高僧

  弘一虚云,太虚印光。这便是近代四大高僧。小面和小编一起来详细了解。

  弘一大师(1880~1942)

  弘一,俗姓李,幼名文涛,又名广平,字叔同,别号息霜,法名演音,别号晚晴老人。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早年就学上海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受业。擅长书画、篆刻、工诗词。1905年留学日本,入东京美术学校从黑田清辉学西洋画,旁及音乐、戏曲,造诣甚深。1907年,他与曾孝谷等创“春柳社”于东京,主演“茶花女”,又主编《音乐小杂志》。1910年回国,初任上海《太平洋报画报》编辑,加入柳亚子发起的南社。继至杭州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图画和音乐教师。1918年舍俗出家于杭州虎跑定慧寺,同年受戒于灵隐寺。常往来于嘉兴、上海、温州等地,并闭关著述。1928年入闽,常居厦门南普陀及泉州承天、开元等寺。弘扬南山戒律,曾创设“南山律学院”,并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主张。卒于泉州温陵养老院。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寺分别建塔和设纪念堂。主要著作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要略》及《佛学丛刊》、《护生画集》等。音乐作品有《中文名歌五十曲》、《李叔同所作歌曲》、《三宝歌》、《清凉歌》等。

  虚云大师(1873~1959)

  虚云,俗姓肖,名古岩,又名演初,字德清,自号虚云、幻游,祖籍湖南湘乡,出生于福建泉州。曾主持真如寺的修复工作。

  虚云出生仕宦之家,父亲肖玉堂官至泉州知府,望子成龙,要他学八股文,以求仕进。但虚云自

幼性情恬淡,爱读儒籍佛典,其志不在功名。父亲利用种种办法都未能逼他就范。光绪十七年(1891年),突然潜逃出家,被父探知,勒令回家,越二年,他又逃至鼓山涌泉寺剃度,拜妙莲和尚为师。随即隐居岩洞,持头陀行,静心观坐三年。然后离寺云游,先后在浙、苏、皖一带名山大寺,学经参禅。曾在江宁会见著名佛学杨仁山居士。光绪二十六年,虚云从普陀山步行北上,到达北京时,恰遇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他随西太后、光绪皇帝逃亡队伍西行,出长城,赴陕西,途中结识了许多王公大臣。抵西安后,转赴终南山,结庐狮子岩下,改号虚云。光绪二十八年,虚云游四方、朝拜峨眉,经西藏入西康,转入云南鸡脚山。鸡脚山是历史上的佛教重地,这时,只剩下十余处破庙,且不容外来和尚挂单,虚云无处落脚。后来,通过大理提督张松林向当地知县推荐,方在鸡脚山找到一座破庙——钵盂庵住下来,进行宗教活动。此年,他将钵盂庵改为迎祥寺,接纳四方僧众,募捐兴修寺庙。光绪三十年,他出国云游,至逻罗(今泰国)、南洋(即东南亚)一带讲经说法,皈依(佛教称身心皈向佛、法、僧)达数万人。又前往日本参观佛教,途经吉隆坡,得滇中来信,说:“官府兴办新政,遍提寺产”,请他设法挽救。光绪三十二年,虚云便转道上海,请寄禅(敬安)和尚一同赴北京上诉。抵京后,得到当年结识的王公权贵支持,获得一道保护寺庙的“上喻”(即通告),云:此后“着各督饬抚令地方官,凡有大小寺院及一切僧众财产,一律由地方官保护。”从此各地不再提寺产了。事后,虚云仍继续留京活动,为云南寺庙请龙藏(清廷内务府刊印的佛经)。经肃亲王善耆等发起奏请,于同年七月降旨将迎祥寺赐名“护国祝圣禅寺”、赐虚云为“佛慈洪法大师”,又赐“紫衣钵具”、“玉印”、“锡杖如意”、銮驾全幅“。至此,虚云身价百倍,声誉大振。

  1911年(宣统三年),为团结佛教徒,保护寺院,斡旋沪佛教会与宁大同会的对峙,虚云出滇至沪。接着,与寄禅和尚赴南京晋见孙中山,议定修改佛教会会章,取消各地自立之名目诸事宜。同年四月,因政府更迭,在见过孙中山之后,又前往北京去见袁世凯。在上海改组中国佛教会,成立中华佛教总会。会后,虚云回到云南,晤蔡锷,组织滇黔、滇、藏的佛教支部,并亲襄其务。在新的“大护法”保护下,祝圣寺的香火依然十分兴旺。1912年,民国成立,出现逐僧毁寺风潮。滇军师长李根源亲自督军上山,准备逐僧毁寺,指名捉拿虚云。虚云只身往见李根源。李问:“佛教何用?”虚云答:“自古立国皆议国教并化,政能治身而不能治心,惟教能治心。心为万物之本,本得其正,何心之不治?”他非常明白宗教对于统治者的功用,几经辩论,终于折服了李根源。

  1920年,虚云应云南督军唐继尧的邀请,前往昆明,重修西山华亭寺,施工中掘出“云楼”古碑,遂将华亭寺更名云栖寺。他按古碑记载,庙产数字,由唐继尧出告示,用低价将数百亩田地及方圆数十里的山场勒赎归寺,引起民众怨愤。他在财产到手之后,又举办慈善事业来笼络民

  1929年,虚云应闽籍国民官僚林森、杨树庄的邀请,赴福州涌泉寺任住持(僧寺之主)。初为众僧说戒五十三天,继则改革寺中旧习,再则着手整理道风,兴肃禅堂与念佛堂、恢复复节打七,春末傅戒之禅规。在这个基础上,修建楼、堂、阁、寮、院、庵、洞等十多处,创办学戒堂,后改为佛学院,以福建省主席杨树庄为名誉院长,虚云自任院长,培训年青僧徒。杨树庄之母拜虚云为师,杨及闽籍不少官僚便成为虚云的大护法。涌泉寺藏有明清以来大量经板,虚云聘请观本和尚进行整理,编成《鼓山藏经目录》,刊刻面世。1933年,福建爆发战争,省内寺庙大多停止留单,僧人无食宿所,惟鼓山仍留海单,云游僧人多至逾千。虚云为此多方操劳,竭力维持一粥一饭。

  1934年,应李汉魂将军之请,赴广东曲江主持重修南华寺。南华寺是禅宗六祖慧能的道场。此时已破败不堪。虚云提出四个条件,其中第四条为:“所有出入资财、清理产业,交涉诉讼筹事,全由施主负责。”这条要求概括了他多年来的经验,即依仗反动统治者的势力,扩张佛教势力。李汉魂应允后,当面募集数十万金,待各项筹备工作就绪后,即请当局派人履勘画界,将界内“寺产”,无契没收,有契贱赎。在收回无尽庵时,驱逐住户,致使二十余户贫民无家可归。1935年秋,虚云由彭山到曲江主持修建,用警察赶走了庙内的居民,亲自监督工匠兴修。历时十年,总计兴建殿堂243楹,新修塑大小佛像690尊,使该寺成为广东规模最大的佛教圣地,不久,即举行千佛大戒,受戒者数百人,吸引了广州和港澳的大批富豪前往观光。

近代四大高僧【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