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的教学实录(精选3篇)

时间:2016-07-03 01:18:2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怀念母亲》的教学实录 篇一

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们付出了无私的爱,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然而,当我们失去母亲的时候,我们才真正意识到母亲的伟大和重要性。《怀念母亲》这个主题的教学实录,让学生们有机会深入思考母亲的意义,并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在这个教学实录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关于母亲的话题。首先,我给学生们分发了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让他们阅读并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然后,我设计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们思考自己对母亲的想法和感受。例如:“你觉得母亲对你最重要的是什么?”、“你如何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等等。学生们积极参与,并纷纷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历。

接下来,我组织了一个小组讨论的环节。我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经历。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们从其他人的角度看待母亲的重要性和影响。

在教学实录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创作活动。学生们可以选择以写一封信、一篇文章、或者创作一首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他们可以回忆起母亲的教诲,感谢母亲的付出,或者表达自己内心深处对母亲的思念和祝福。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爱。

通过这个教学实录,学生们不仅可以加深对母亲的理解和认识,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他们将通过阅读、思考和写作,更加深入地思考母亲对自己的意义和影响。同时,这个教学实录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情感宣泄和表达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通过文字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怀念母亲》的教学实录 篇二

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们的爱是无私的,她们的付出是无私的。然而,当我们失去母亲的时候,我们才真正意识到母亲的伟大和重要性。《怀念母亲》这个主题的教学实录,旨在通过文学作品和创作活动,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思考母亲的意义,并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在这个教学实录中,我选择了一些关于母亲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让学生们阅读和欣赏。通过文学作品,学生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赞美和思念之情,从而引发他们对母亲的思考和感慨。我还设计了一些问题,帮助学生们深入思考文学作品中表达的母爱之情和母亲对自己的影响。

接下来,我组织了一个创作活动。学生们可以选择以写一封信、一篇文章、或者创作一首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他们可以回忆起母亲的教诲,感谢母亲的付出,或者表达自己内心深处对母亲的思念和祝福。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爱。

在教学实录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分享和讨论的环节。学生们可以选择分享自己的作品,或者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思考和感受。通过分享和讨论,学生们可以从其他人的角度看待母亲的重要性和影响,进一步加深对母亲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这个教学实录,学生们不仅可以加深对母亲的理解和认识,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他们将通过阅读、思考和创作,更加深入地思考母亲对自己的意义和影响。同时,这个教学实录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情感宣泄和表达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通过文字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怀念母亲》的教学实录 篇三

《怀念母亲》的教学实录

  一、 揭题导入,奠定基情

  老师也向你们介绍一位被评为感动中国的人。他今年98岁高龄了,(出示白岩松在颁奖典礼上的介绍词)知道是谁吗?看了这段录像知道他为什么被评为感动中国的人了吗?

  生1:他是季羡林。

  生2:因为他身在德国,心却还想念着祖国,把心留在东方。

  师:因为他身在德国,心却还想念着祖国,把心留在东方,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3: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在德国留学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季羡林在80岁高龄时写的纪念母亲的文章——《怀念母亲》。

  师:齐读课题。

  生:怀念母亲

  师:恭恭敬敬地再读一遍。

  生:怀念母亲

  (此时,学生已不再是像第一遍那样简单的读课题了,而是多了一份尊敬的语气。)

  二、 初读课文,把握主线

  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四个词你会读了吗?(出示课件)你来

  生:真挚,朦胧,风骚,弃养(读得字正腔圆)

  师:有哪个词你不理解?

  生:“弃养”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

  生:指人去世了。

  师:它不是指所有人去世都叫弃养,一般的人去世能叫弃养吗?知道谁去世了叫弃养吗?

  生:指名人去世了。

  师:一般指父母去世了,子女再也不能在奉养他了。一齐读读这些生字词语。

  (在这样一问一答的过程之中,我想学生一定非常清楚地记住了这个词语。而我的课堂也应该多一些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趣中学。)

  生:齐读生字词语。

  三、品读思母之痛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怀念生身母亲?(学生边读老师边巡视学生读的情况)

  2、交流汇报

  生:因为作者在6岁时就离开了生母,只回了两次家。

  师:回家少到什么程度?

  生:6-20岁只回了两次,只呆了几天

  生:因为母亲早逝

  师:读了这段话,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季羡林为什么回家这么少?

  生: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就是灵魂不全了?

  生:报终天之恨,恨的是什么?

  生:没有实现的愿望是什么?

  生:“我”为什么失去母亲,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我们还是听听季羡林是怎么说的吧!

  默读课文:作者怀念的母亲和我们平常的母亲有什么不一样吗?

  师:找到了答案举手示意我

  生: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暗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师:是啊,20岁的季羡林对母亲有着深深的思念。

  (对这么多的问题,我想就在这段话中,是无法完全解决的,也是学无法完全理解的。于是曹老师就用录音呈现了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赋得永久的悔》)

  师:我们来听听季羡林自己是怎么说的吧。(播放录音)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师:听了这段内心独白你又明白了什么呢?

  生:季羡林是爱母亲的

  生:很后悔离开了母亲(师:这就是报终天之恨)

  生:他很爱母亲,无论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不能代替。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生:读(有点走进去了)

  师:我也来读一读可以吗?(老师范读)

  (我觉得曹老师的范读不是很到位)

  还有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

  生:读(她在用心的读这段文字)

  师:全班来读一读这段。(读出了季羡林的悔恨)

  (通过这段录音补白,我已经对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季羡林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思母之痛也有了更深的体会。那我想学生对作者的“思母之痛”也一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第2段话朗读时的情感也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哀痛,也为下面体悟“念国之切”做足了感情铺垫)。

  四、品读念国之切

  1、默读季羡林的四则日记,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季羡林魂牵梦萦的思念?把自己的感受写一写,划一划。

  2、交流汇报

  生:从11月18日的日记,看到房东太太的神情,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生:从11月16日的日记

  师: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这是为什么?

  生:季羡林的老乡都不在身边

  师:这凄凉是甜蜜的,浓浓的,这又是为什么?

  生:不是思念而是盼望

  师:这样矛盾的心情是在什么情境中产生的呢?

  生:暗夜即将来临,触发了季羡林怀念母亲的深情

  师:这就是触景生情。为什么在暗夜来临时?

  生:这时心比较沉静。

  (在曹老师一步步无痕的引导下,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触景生情。我的课堂就缺少像这样无痕的引导。很多东西如果太直白了,往往引不起别人的注意,这样似是无意的点拨到很可能引起别人的思索。课堂教学处处显智慧)

  师:谁来读出这种感情?指名读

  生:读(你读的真好!)

  师:

再读一遍。学生再读。(说不出的味道给这位同学读出来,读的不错。)

  生:读(读的深入而富有激情)

  师生合作读:老师读环境,学生读我的心情。

  师:文中还有没有触景生情的描写。(不仅教会学生这是什么写法,还让学生学会运用,举一反三)指名说。

  生:11月28日,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触景生情

  师:也许是他看见天空中南飞的大雁,也许他瞧见路旁相识的大树,也许,还有很多也许,请你把最能勾起季羡林回忆的场景写一写,练习写好举手示意一下。(播放音乐)

  生:动手写(教师巡视学生写的情况)

  (写话时加音乐,如果学生平时也是这样训练的,那么没什么反作用,可如果只是这一堂课来用,我觉得还不如不要,学生写作时,我觉得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

  师:读一读自己写的

  生:也许——也许——也许——也许——

  师:请大家再看看11月28日的日记,你看出了什么?

  生:思念长眠地下的母亲

  师:回过头来再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哪些句子就是不能忍耐的怀念?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生: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齐读季羡林的这段话。

  学生齐读。

  曹老师在执教此节课时,课前与学生互相介绍,又让学生介绍自己或自己的朋友、同学,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同时也很自然地导出文本的主人公——季羡林先生。在初读课文这一环节,我觉得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曹老师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生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曹老师在第一课时里,请学生阅读季老的相关作品,了解写作背景;课前安排学生搜集季羡林的一些资料,为学习课文打基础;教学中适当补充、拓展了相关资料。这一系列的准备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季羡林的思母之切,同时也为体会季老的对祖国母亲怀着与生母同样的感情做足了感情铺垫。要想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扎实准确地解读文本,教师课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执教者本人只有真正走入了文本,才能对文本做出正确的解读。

  曹老师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

  2、品味揣摩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念国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3、在感悟情感的过程中,初步领会文章“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曹老师所定的教学目标来年,是符合年段目标和单元目标的。而且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会了语文的工具性,但我觉得过于偏重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而对祖国母亲怀着与生身母亲同样的敬意和爱慕,体会的就淡了,通过学生的回答也可以感受到,老师的引导更多地放在了体会思念母亲。

  曹老师通过教学季羡林的日记,使学生初步领会文章“触景生情”的写作方法后,又举一反三,让学生再在文中找一找用此写法的句子。在教学文本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学会运用,这应是我们作为教师努力去做的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引领学生理解文本,体会作者情感,最后达到独立欣赏文本的能力是我的目标。

《怀念母亲》的教学实录(精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