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通用3篇】

时间:2012-05-01 08:40:3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篇一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的一种教育规划,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呢?下面我们将介绍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首先,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等因素,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兴趣和快乐,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其次,教学设计要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教师在制定教学设计时,要明确教学目标,并将其分解为小目标,逐步引导学生达到整体目标。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及时调整和修正。

再次,教学设计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可以采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采用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

最后,教学设计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工具、材料和环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等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篇二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的一种教育规划,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呢?下面我们将介绍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首先,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等因素,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兴趣和快乐,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其次,教学设计要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教师在制定教学设计时,要明确教学目标,并将其分解为小目标,逐步引导学生达到整体目标。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及时调整和修正。

再次,教学设计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可以采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采用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

最后,教学设计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工具、材料和环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等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以学生为中心、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篇三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教学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科学,有人把教学设计

看成是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科学。下面我们来看看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欢迎阅读。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

  (一)设计过程具体包括:

  1. 分析学习需求;

  2. 确定教学目标;

  3. 设计解决方法;

  4. 就解决方法进行实施、反馈、调整方案,再行实施直至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二)设计要素具体包含:

  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

  (三)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

  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信息传播学、教育技术学和系统科学方法。

  (四)教学设计与写教案的关系:

  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五)提倡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

  1.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2.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

  3. 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深化。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方案必须体现现代教学观;

  教学观通常是指教育工作者对一些重大的教育现象、问题或事件的比较稳定的看法,它集中反映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价值取向。

  当代的教育改革都是以教学观念的变革为先导的,故此,转变教学观念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首要问题。

  当前必须树立的教学观念有:

  1.素质教育观

  ①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从三个方面七项基本素质构建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三个方面是:身体、心理、文化科学;

  七项基本素质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交往素质;

  七项基本素质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身体素质;

  第二层次:心理素质;

  第三层次: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

  第四层次:劳动素质、交往素质。

  ②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同的,因此,人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要求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③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

  ④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学会学习:主要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学会生活:主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做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操,做一个遵纪守法、文明有礼的现代公民;

  学会生存: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

  2.系统方法观

  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或要素)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考察和处理研究对象,实现整体优化,以求系统获得最大功能的一种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组成要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

  系统方法应用于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①整体性:

  即教学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是互相关联、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的。因此,要求教学系统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必须匹配、相容,且达到最优组合,使产生最大功能的“整体效应”,这样,才能使教学系统达到最佳的预期目标。

  因此,教学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分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协调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组合,使系统功能得到最佳发挥。故此,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将系统各要素按照它们的内在联系的规律,加以配置、组合的过程。

  ②有序性:

  教学系统有序性是指教学要结合学科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进行,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系统的有序性,不仅包括知识教学要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而且包括能力、情意教学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这不仅表现在教师的教的活动上而且也表现在学生本身的学习中,不仅要贯穿课堂教学之中,也要贯穿于其它教学活动之中,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③最优化:

  最优化系指系统整体功能最优,而不是系统的要素“样样都好”。

  最优化强调在正确的方向指引下,设计合理的投入,获得最大可能的产出的工作方案。

  最优化的实现,还要依赖于不断完善的改进工作来达到。

  3.教育效能观

  教育产出

  教育效率

  教育投入

  要求合理的投入,最大的产出。

  三、教学设计必须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学生与教学内容(教材)之间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教学的基本任务首先是帮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并把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转化为个体的能力和智力,把蕴含于知识中的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个体的观念和心理品质,逐步完成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的教育、教养和发展的任务。

  2.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为主客体过程的辩证统一。

  一种是杜威的“学生中心论”,强调学习过程学生内因的作用,忽视外因的作用;

  一种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观,在我国至今仍相当普遍)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认知的主体;而教师则既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

  当前,应当注意屏弃“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以及“唯师至上”、“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启智”的教学理念。

  正确的做法是:既注重教师教的设计,也注重学生学的设计。

  3.教学过程是学生全身心参与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的统一;

  心理学认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意向活动,另一部分是认识活动。

  人的认识活动的心理特点称为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

  人的意向活动的心理特点称为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情感、动机、意志、兴趣、爱好;非智力因素构成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条件。

  有学者研究证明:①非智力因素与学生学业成绩呈正相关;②越是低年级,相关系数越大;③智力水平中,下等的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更大。

  教学设计既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要重视调动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4.教学过程是知识、技能、情意的内化和外显的统一。

  内化即把外部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主体的东西。内化的过程是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贮存的过程。

  知识的内化即外部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内的认知结构(方式:同化、顺应);

  技能的内化即外部的实际操作转化为学生头脑内的智力操作。

  情意的内化即非智力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知识、技能的内化过程总是伴随着情意的内化。教学过程忽视情意的内化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外显即把内部主体的东西转化为外部客体的东西。即信息的提取、运用和迁移。

  教学过程的外显实质上就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情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忽视外显的教学,就无法获得反馈信息,不能进行有效的反馈与调控。

  内化与外显的关系是:内化是外显的基础,外显是内化的反映。

  教学设计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重认识轻意向”、“重主导轻主体”、“重内化轻外显”的偏向。

  注:教学设计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

  1. 要从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

  2. 要从教学环境的实际出发;

  3. 要从教师自身条件的实际出发。

  四、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1.目标导向原理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起着导向的作用。

  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主要有三种:

  ① 目标的指向作用: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与目标有关的问题上;

  ② 目标的激励作用:能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与意向;

  ③ 目标的标准作用:一是目标成为检查教学效果的尺度;一是反过来教学效果成为评价教学目标的合理性、适切性的依据,以便调整目标。

  2.教学结构的整体优化原理

  在教学设计中,要求教学过程结构具有整体优化的品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抓住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方式,使教学过程各要素达到有机的配合,才能使教学得到最佳的整体效果。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各要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必须从动态的、综合的角度加以考察。每一个要素都会产生一定的力,但导致最后教学效果的力并不是各要素的力的简单加和,而是各要素关系之间构成的“合力”。这是教学设计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理。

  善于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不利因素,争取最大合力,这是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

  3.教学活动的系统有序原理

  教学活动的系统有序是指教学要结合学科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有序不但包括知识教学要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而且包括能力、情意教学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

  教学有序不仅表现在教师的教的活动上,而且也要体现在学生本身的学习上。不仅要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而且也要贯穿于其它教学活动中,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4. 反馈控制原理

  为使教学过程有序进行,达到预期目标,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及时纠正出现的偏差,采取补救的措施。

  教学设计中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方法主要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前置反馈、即时反馈、延时反馈)进行。

  五、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八个基本要素,如下:

  1.教学对象分析

  分析要点:

  ① 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水平,为确定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② 分析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及认知发展水平,包括情感、动机、兴趣和意志等心理因素,以及学习能力和智力发展的水平,为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③ 分析社会背景,包括学生的生活经历以及社会、家庭的影响对教学可能产生的正负面效应,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补救措施。

  2.教学内容分析

  分析要点:

  ① 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该部分内容在整体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 分析本节教学内容的范围与深度、重点与难点,以适应多层次学生的需求;

  ③ 分析蕴含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和情意因素,以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开发。

  3.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主要描述的是学生通过教学,预期产生的思想、情意和行为的变化。

  ⑴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特别要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可操作性和适切性三大特征

  ①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是指教学目标必须包含:①教育性目标;②教养性目标;③发展性目标。(三维目标)

  ②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是指教学目标中的认知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操作的或是可计量的。

  ③教学目标的适切性是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⑵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

  ①对象和行为的表述;

  ②标准和约束条件的表述。

  注意:①教学目标要逐级分解(如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

  ②要区别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教学过程和学习结果的不同。

  4.教学策略选择

  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思考、策划和谋略。

  教学策略因着眼点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

  具体的教学策略有:

  ① 传统的接受式教学策略;

  ② 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策略;

  ③ 斯金纳的程序法教学策略;

  ④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教学策略;

  ⑤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策略;

  ⑥ 提问教学策略;

  ⑦ 创设情景教学策略;

  ⑧ 反馈和矫正教学策略,等等。

  教学策略的设计具体包括:

  ①划分教学单元、课时,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顺序;

  ②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③组合运用教学媒体。

  5.划分教学单元、课时,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顺序

  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① 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

  ② 教学内容的容量、深度和广度要恰当;

  ③ 教学内容的重点要明确,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内容上;

  ④ 教学内容的难点也要明确,并要设计好解决、检查难点的方法;

  ⑤ 教学内容的组织、排列、呈现方式,既要按知识的逻辑结构排列,又要按学生的认知次序来排列。

  ⑥ 精心设计练习的量和质,以及练习的方式方法。

  6.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的选择

  一般的教学组织形式有:

  ① 集体授课;

  ② 小组学习;

  ③ 个别化教学。

  一般的教学方法有:

  讲授法、讲练法、讲演法、练习法、实验法、图示法、比较法、启发法、提问法、类比法、程序法、掌握学习法、发现法、讨论法、探究法、自主法等等。

  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主要要依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设备和条件、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条件等而定。

  7.教学媒体的组合运用

  教学媒体指传播知识或技能过程中显示信息的手段或工具。

  传统教学媒体有:书本、语言、黑板和图片;

  现代教学媒体有:录音、录象、投影、电脑、多媒体课件等。

  合理运用组合媒体,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重要措施。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媒体的运用要求是:

  ① 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必须有机组合,以达到最佳效果;

  ② 媒体的运用必须做到适时、适量、适度、有效。

  8.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设计

  1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目的是诊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教学中的不足,使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形成性评价一般有:提问、讨论、练习、小测验、问卷、观察、个别谈话等。

  2 总结性评价:是一种阶段性评价,也是一种目标参照性评价。其目的在于检测教学目标的到达度。

  总结性评价一般有:单元考试、学期考试、学年考试等(给出成绩或等级)。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通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