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蚯蚓课堂教学实录 篇一
蚯蚓是地球上一种非常特殊的生物,它们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并且在土壤改良和养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蚯蚓的生态和功能,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了一次蚯蚓课堂教学。
在课堂开始之前,我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蚯蚓的基本信息。蚯蚓是一种无脊椎动物,身体呈圆柱状,通常呈红色或棕色。它们生活在土壤中,主要以腐殖质为食,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更小的颗粒,并将其排泄成肥沃的蚯蚓粪便。蚯蚓的身体结构非常简单,没有眼睛和耳朵,但它们有一对触角能够感知周围的环境。
在介绍完蚯蚓的基本信息后,我将学生分成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发了一些蚯蚓。学生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蚯蚓的身体结构,他们发现蚯蚓的身体由许多环节组成,并且每个环节上都有一对细小的刺毛。学生们还发现蚯蚓的体表上有一些粘液,这种粘液能够帮助蚯蚓在土壤中蠕动。
接下来,我带领学生们进行了一项实验。我给每个小组提供了一些土壤和食物残渣,让他们观察蚯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行为。学生们发现,蚯蚓喜欢在潮湿的土壤中生活,当土壤过干或过湿时,它们会试图离开或钻入土壤深处。此外,学生们还观察到蚯蚓能够迅速将食物残渣吞咽,并通过蠕动的运动将其送入消化道。
最后,我向学生们介绍了蚯蚓在土壤改良和养殖中的作用。蚯蚓通过吞咽土壤和有机物,在其消化道中进行分解,并将有机物转化为肥沃的蚯蚓粪便。蚯蚓粪便富含有机质和微生物,能够改善土壤的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提高土壤的肥力。此外,蚯蚓还能促进土壤中的气体交换,增加土壤通气性。
通过这次蚯蚓课堂教学,学生们不仅对蚯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通过实验亲身观察到了蚯蚓的行为和功能。这次教学不仅增加了学生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实录,学生们对蚯蚓的认识将更加深入,并对土壤改良和养殖有更深刻的理解。
认识蚯蚓课堂教学实录 篇二
蚯蚓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它们在土壤改良和养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蚯蚓的生态和功能,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了一次蚯蚓课堂教学。
在课堂开始之前,我向学生们简要介绍了蚯蚓的基本信息。蚯蚓是一种无脊椎动物,身体呈圆柱状,主要生活在土壤中。它们以腐殖质为食,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更小的颗粒,并将其排泄成肥沃的蚯蚓粪便。蚯蚓的身体结构简单,没有眼睛和耳朵,但它们有一对触角能够感知周围的环境。
在介绍完蚯蚓的基本信息后,我带领学生们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我们来到学校附近的一个花坛,用小铁锹挖开了一块土壤。学生们发现,土壤中有很多蚯蚓,它们蜷缩在土壤中,伸出头部触角感知周围的环境。学生们还发现,蚯蚓在土壤中蠕动的轨迹非常明显,它们通过蠕动来寻找食物和进行交配。
接下来,我向学生们介绍了蚯蚓在土壤改良和养殖中的作用。蚯蚓通过吞咽土壤和有机物,将其消化,并将有机物转化为肥沃的蚯蚓粪便。蚯蚓粪便富含有机质和微生物,能够改善土壤的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提高土壤的肥力。此外,蚯蚓还能促进土壤中的气体交换,增加土壤通气性。
最后,我组织了一次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享他们对蚯蚓的认识和观察结果。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他们分享了自己在实地考察中观察到的蚯蚓行为和土壤改良的效果。学生们还提出了一些问题,例如蚯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和蚯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通过这次蚯蚓课堂教学,学生们对蚯蚓的认识得到了加深,并且通过实地考察和讨论,他们培养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我相信,这次教学对于学生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科学素养的培养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认识蚯蚓课堂教学实录 篇三
认识蚯蚓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教师讲台上和学生课桌上都放有学生采集来的蚯蚓,这些蚯蚓放在透明的一次性水杯中。)
师:为了学习环节动物的代表──蚯蚓(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上星期同学们已拟定了有关蚯蚓的研究方案,现在我们请各小组来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1.世界上有多少种蚯蚓?最大的有多大?
2.在什么地方容易找到蚯蚓?
3.怎样区分蚯蚓的头部和尾部?
4.蚯蚓的表面为什么又湿又粘?
5.蚯蚓的体表为什么是紫红色的?是保护色吗?
6.大雨过后,蚯蚓为什么会跑到地面上来?
7.蚯蚓怎么繁殖后代?
8.蚯蚓是怎样运动的?
9.蚯蚓冬眠吗?
10.蚯蚓没有眼睛,它靠什么发现食物呢?
生:原来我们认为蚯蚓只有一种,就是我们面前的这种,通过查找资料才知道,地球上已知的蚯蚓竟有两千多种,其中最大的达1米多,真吓人。
生:采集蚯蚓时,开始我们认为很容易,到土中去挖就行了,因为我们都知道蚯蚓是生活在土中的,但是我们挖了几片干燥的地方都没有找到蚯蚓,大家猜测,蚯蚓是不是喜欢生活在湿润的地方呢?于是我们就想到了下水道附近的土壤,果然在那里采集到了较多的蚯蚓。通过查资料,我们知道了蚯蚓喜欢生活在湿润、疏松的地方,而且这个地方还要具有丰富的有机质。
生:怎样区分蚯蚓头尾呢?乍一看,蚯蚓两端都是尖的,哪是头部呢?它也没有眼睛、耳朵、鼻子呀!可是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它有一端活动非常活跃,我演示给大家看,(用投影仪演示)我们想这端可能是头部,为了验证猜想的正确性,我们就去看书。书上讲,蚯蚓有环带的一端是头部,我们一对比,发现蚯蚓活跃的一端都有环带,大家都很高兴,因为我们验证了自己的设想是正确的。
生:第4个问题比较简单,蚯蚓的表面又湿又黏,可以减少运动时的摩擦力。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有,书上讲,蚯蚓是通过皮肤呼吸的,它表面的黏液对它的呼吸很重要,它在干燥的地面上会窒息而死的`,我们做了实验确实如此。
生:我来谈第5个问题。我们在采集蚯蚓的时候发现,蚯蚓体表的颜色和周围土壤的颜色差别很大,这是为什么呀?是不是因为一般较小动物都有保护色呢?或许是因为它生活在黑暗的地下?但我们在研究第4个问题时发现,蚯蚓的皮肤下面密布着许多细小的血管,血液的颜色透过皮肤显示出来,使它的皮肤呈紫红色。原来如此!
生:我们组好几个同学见过大雨过后地面上有时有许多蚯蚓,它们为什么要跑出来呢?我们分析的结果是,大雨不影响它的食物,也不影响它的运动,可能是水太多,它不能呼吸了,才跑出来的。为此,我们进行了实验,把蚯蚓放入花盆中,然后浇过量的水,过了一会儿,蚯蚓果然出来了。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做这个实验加以验证。
生:关于第9个问题,我们想蚯蚓可能是冬眠的,因为现在不是冬天,没办法证明我们的猜想,开始我们小组想放弃这个问题,后来,有一个同学提
议用冰箱给蚯蚓制造一个冬天,经过多次实验、观察,我们发现蚯蚓确实有冬眠的特点,但在真正的冬天,它是否冬眠呢?我们准备到冬天继续研究。师:想法非常好。
生:我来汇报我们小组对第10个问题的认识。我们认为蚯蚓不能看见东西,或许它是靠闻味发现食物的吧,可是我们给它不同气味的东西,发现没什么区别。蚯蚓也没有触角,不知它是怎么发现食物的,但我们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有了另一个发现:蚯蚓怕光。晚上它出来活动时用光一照或一开灯它就钻入地下,白天一掀盒盖儿,它也马上就往土中钻,不知它为什么怕光呢?
生:书上讲,将一条蚯蚓切成两段,可以变成两条蚯蚓,可是,我们切了之后,前半段活了,后半段却死了,不知为什么?
师:哪个小组还有问题?
生:关于蚯蚓的运动,我们用放大镜发现,它又细又小,根本不可能用它蹬地使身体前进。所以,它的运动肯定靠肌肉,但我们解剖了几条蚯蚓,还没有找到答案。
生:书上说,蚯蚓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但我们不清楚怎么一回事。
师:好吧,老师来讲这两个问题。
(教师用、图片讲了蚯蚓的运动:纵肌收缩,身体变粗短,环肌收缩身体变细长。教师讲完,学生观察。)
(教师用通过动画的形式介绍了蚯蚓繁殖后代的过程,顺便讲了环带为什么在蚯蚓的前端。)
师:蚯蚓是人类的帮手,达尔文讲,如果犁是人类最早的发明之一,那么远在人类生存以前,土地就已被蚯蚓耕耘过而且还将继续耕耘下去。另外,蚯蚓还可以做药材,它的粪便是很好的肥料,它还可以做饲料。现在人们又发现,蚯蚓在环保中也大有用武之地,某国一个大企业养了10亿条蚯蚓,每天处理造纸废水50吨,排粪便2.5吨。
师:关于这些新问题,请同学们下去继续研究,每组写一篇关于蚯蚓的研究报告。
生:这些蚯蚓怎么处理?
师:你们说呢?
生:养起来,继续进行研究,挺有意思的。
生:放归自然。
生:用来钓鱼。
师:按你们的想法去做吧!
点评:
执教者同时还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学生去寻找和发现,并和学生共同探索。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符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发展和学习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点评者:刘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