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历史成语故事(优质3篇)

时间:2014-01-03 01:31:1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简单历史成语故事 篇一

《鸿门宴》与成语“鸿门宴”

公元前206年,秦朝的皇帝秦始皇去世后,秦国陷入了内乱。刘邦和项羽分别领导着汉军和楚军,争夺天下霸权。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汉军攻入楚国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项羽被迫撤退。为了重整旗鼓,项羽在彭城附近的鸿门设下埋伏,准备借助地势险要,伏击刘邦。

刘邦得知了项羽的计划后,决定亲自前往鸿门与项羽决战。公元前205年,刘邦带领手下数百名武士,假装投降项羽。项羽接纳了刘邦,并邀请他参加宴会。宴会上,刘邦与项羽举杯共饮,互相敬酒。在宴会的高潮时刻,刘邦突然拔剑斩断了宴会上的柱子,挥剑大声说道:“诸位将军,我等约法三章,共同攻取天下,不分彼此,共享荣华富贵。现在项羽已经背弃了约定,我等当共同围剿他!”刘邦的壮举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

刘邦的勇气和机智令项羽措手不及,他被刘邦所激怒,愤怒地大喊道:“刘邦,你这个奸贼,竟然敢欺骗我!”项羽拔剑欲杀刘邦,但身边的人阻止了他。刘邦趁乱逃脱,从此鸿门之变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故事。

由此,成语“鸿门宴”就形成了。它形容在表面上看似和睦的宴会,实际上暗藏险恶的阴谋或陷阱。这个成语也常用来比喻相互间的猜疑和互相设下的圈套。

简单历史成语故事 篇二

《岳飞挂帅》与成语“挂帅”

南宋时期,金朝不断侵略南方,南宋政府频繁投降,使得南宋国势日益衰弱。岳飞是南宋的一位将领,他深知抵抗金军的重要性,决心奋起抵抗。

岳飞带领一支军队,先后攻打了金军的几个重要据点,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然而,由于南宋政府内部的腐败和投降倾向,岳飞屡屡受到排挤和贬斥。岳飞的忠诚和才能引起了金军的警惕,金军决定采取一些手段来削弱岳飞的威望。

公元1127年,金军派来了一位高级将领,以美女为诱饵,企图引诱岳飞上钩。岳飞知道金军的计谋,但他为了国家的利益,还是决定去见这位金军将领。在见面的时候,金军将领故意羞辱岳飞,想要打击他的士气。然而,岳飞并没有被这些言语所动摇,他坚定地说道:“我是来讨教武艺的,不是来听你的侮辱。如今国家危急,我已经渐渐明白了你们金人的本质。我会带领南宋军队一直抵抗到底!”岳飞的坚定和勇气令金军的高级将领也为之叹服。

岳飞带领南宋军队抵抗了金军多年,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然而,南宋政府仍然对岳飞心存猜忌,公元1141年,岳飞被南宋政府以“谋反”的罪名逮捕,最终被处死。岳飞的忠诚和勇气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

由此,成语“挂帅”就形成了。它形容将领挂起帅旗,带领军队出征,也用来比喻领导一个团体或组织去开展某项工作。这个成语也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个领域中的领导地位。

简单历史成语故事 篇三

简单历史成语故事

  李世民跟随父亲李渊趁隋末之乱起兵,南征北战,打了无数胜仗,为平定内乱,建立李唐王朝,立下了大功。后来,李世民继承了李渊的王位,成为唐代的第二代君王。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有所作为的开明君主,作为一位文武兼备,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取得了辉煌成就,使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巅峰状态,“贞观之治”闻名四海。

  然而,作为一言九鼎的封建帝王,李世民也无法摆脱他的历史局限性。“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李世民也具有很多封建帝王无法摆脱的缺点。《书》的作者把李世民比作是古代周武王那样的圣明君王,但也指出他“好大喜功,勤兵于远”。

  贞观六年,群臣提议李世民行封禅之礼,魏征对此持反对意见。李世民便气呼呼地逼问魏征:“朕功不高耶?”“德未厚耶?”“年谷未登耶?”“华夏未安耶?”“远夷未慕耶?”魏征承认李世民在这些方面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指出还不足够。从两人的一问一答中可以看出,李世民此时已经产生了自满情绪,对已取得的胜利和成功沾沾自喜。

  李世民不足的暴露,主要集中在贞观十年以后。

  贞观十一年,魏征指出他已有“意渐深刻”“法无定科,任情以轻重”的`情况。张亮、张蕴古与卢祖尚等人就是在这种喜怒任刑的情况下,被轻罪重判而处死的,连李世民本人也对其中的几件事追悔不已。所以,有人指出,贞观后期,李世民经常以言代法,破坏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法制,这等于是自乱其法。

  贞观十三年,魏征奏上了他那篇著名的《十渐疏》,对李世民展开了全面的批评。尽管李世民以“从谏如流”的美名家喻户晓,但在这方面他并非完人,有时候纳谏也不算是心甘情愿。有一次,如果不是皇后的提醒,他还差点杀了直言的魏征呢。

  贞观十九年,好大喜功的李世民拒绝褚遂良、张亮、李大亮等大臣的谏言,一心兴师东征高丽,结果惨败而归。这场战争劳民伤财,削弱了唐朝国力。在班师回朝的路上,李世民闷闷不乐地叹息说:“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事实上,当时尽管魏征已经离世,但朝中并不缺乏犯颜苦谏的大臣,只是李世民追求个人功业的欲望迷乱了自己的心罢了。

  尽管远征高丽以败北收场,然而,李世民并没有从中汲取足够的教训,而是刚愎自用,执拗不回,顽固地还要准备再一次发动东征高丽的战争,在以后几年中大练水师,制造战船。

  就这样,李世民为了扩张唐朝的势力,沿着政治上的下坡路滑行,而且越滑越远,直至生命的终点。

  西汉时期,掌管封爵事务的主爵都尉汲黯,是位忠正耿直的大臣。他不考虑个人安危,经常向年轻的汉武帝直言进谏。汲黯为政,以民为本,同情民众的疾苦。一次河内失火,武帝派他去视察,他到河南,见正遭水灾,饥民塞路,父子相食,饿死沟壑者不计其数,汲黯不畏矫制之罪,便以皇帝使臣的名义,持节开仓放粮赈济贫民,人民大悦。

  后来,有个名叫董仲舒的读书人向汉武帝提出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思是,将诸子百家的学说作为邪说,予以禁止,独尊孔子及其儒家经典,以通过文化上的统治,达到政治上的统一。后来武帝采纳这个建议,到处表示要以仁义治天下。

  汲黯觉得武帝言行不一。有一次,他当着许多儒生的面批评武帝说:“陛下内心的欲望很多,嘴上却说要以仁义治天下。这哪里像古代圣贤唐尧、虞舜的样子呢?”武帝听了无言以答,脸色很难看地离去。

  有人对汲黯说,你这样当面得罪皇帝,迟早会出事的,汲黯不以为然地说:“皇帝设置百官,难道是为了让他们光说好话,而使皇帝陷入不义的泥潭里去吗?”

  不久,淮南王刘安准备反叛。他对公孙弘并不放在眼里,反而很惧怕汲黯。为此,特地告诫手下人千万不要在汲黯那里露了马脚。他说,汲黯此人爱好直言进谏,能为节义而死,很难迷惑他。至于丞相公孙弘,对付他就像揭开蒙盖在眼睛上的障碍,振落树上的枯叶那样容易。淮南王刘安评述丞相公孙弘的话,史料这样记载:“至如说丞相弘,如发蒙振落耳。”这便是成语“发蒙振落”的来由。

  汲黯为官清正,廉洁奉公,死后家中没有什么多余的财产,在封建官吏“浊多清少”的环境中他可谓一佼佼者。然而他多次直谏,廷争抗颜,又与权臣公孙弘、张汤不能相容,为此,公孙弘、张汤恨之入骨,常在武帝面前说他的坏话,武帝听多了坏话后,就慢慢地疏远了汲黯,后来还将他贬职,出任淮阳太守,最后死在任中。

  西周的最后一个国君是周幽王姬官涅。此人昏庸暴虐,政治腐败。

  公元前779年,褒国进献了一个姓姒(sì)的美女,叫褒姒。周幽王对她万般宠爱。褒姒一向不爱笑,幽王用音乐歌舞、美味佳肴都不能让她笑。有人献计点燃报警的烽火台,招来各路诸侯兵马,使他们上当,让褒姒笑一笑,幽王欣然同意。他带褒姒到行宫游玩,晚上传令点燃烽烟,各地诸侯见到烽烟,以为是盗寇侵扰京城,纷纷率领兵马赶来相救。到了一看,只见幽王在喝酒取乐。幽王派人对他们说:“没有什么盗寇,让你们辛苦了!”

  诸侯受骗,匆匆地来,匆匆地去。褒姒看了不由大笑,幽王也很开心。

  褒姒生了个儿子叫伯服,幽王废掉申后,立褒姒为王后;废掉申后生的太子宜臼(jiù),立伯服为太子。

  宜臼遭到废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里。他对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

,满怀忧愁,心中十分痛苦,写了一首题目叫做《小弁》的诗,抒发自己的心情。诗的第三节说:“看见屋边的桑树和梓树,一定要必恭敬止。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亲,我依恋的是自己的母亲。谁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谁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处找寻?”

  由于幽王昏聩无道,诸侯纷纷叛离。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联合犬戎的军队进攻镐京。幽王下令点燃烽烟,但是诸侯受过骗,以为又是幽王一时兴起,逗褒姒开心,所以都没有派出救兵。犬戎的军队攻下镐城,杀了幽王,掳走了褒姒。

  “必恭敬止”后来演化为“必恭必敬”,也有写作“毕恭毕敬”的。

简单历史成语故事(优质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