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救灾的资料感人故事 篇一
在抗洪救灾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其中,有一位普通的农民工人,用自己的坚持和勇气,书写了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
这位农民工人名叫李明,来自江西乡村。他和家人靠务农为生,生活虽然艰辛,却一直乐观向上。2010年的一次特大洪灾,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和伤害。整个村庄被洪水淹没,村民们的家园被毁,生活几乎陷入了绝境。
在这场洪灾中,李明的家庭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他的房屋被洪水冲毁,农田也被淹没。面对这一切,李明并没有向命运低头,相反,他选择了与洪水抗争。
李明组织了村民们,利用已有的木材和竹子,开始紧急搭建临时住所。他亲自带领村民们,日夜奋战,只为让大家尽快有一个温暖的家。即使在恶劣的天气和困难的环境下,他依然坚持不懈。
在临时住所建设完成后,李明并没有停下脚步。他深知洪灾之后的重建工作才是最为艰巨的。他积极向政府和社会各界寻求帮助,争取到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然而,他并没有将这些资源全部用于自己,而是将其合理分配给了村里的每一个受灾家庭。
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李明带领村民们艰苦奋斗,逐渐恢复了家园。他带领村民修建了更加稳固的房屋,恢复了农田的生产能力。在他的努力下,村里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村民们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和快乐。
李明的故事感动了全国人民。他的坚持和勇气展示了一个普通人的伟大力量。他的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成为了许多人学习和追随的榜样。
抗洪救灾的故事中,这样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每一个参与抗洪救灾的人都是一位英雄,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无私和勇敢。他们的故事鼓舞着人们,让我们相信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类的力量是无穷的。
抗洪救灾的资料感人故事 篇二
在抗洪救灾的资料中,有一位女性的故事让人们刮目相看。她名叫王丽,是一位义工,为了帮助灾区的人们,她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抗洪救灾的队伍。
王丽来自湖南的一个小城市,她是一位普通的上班族。当她得知家乡遭受特大洪灾后,她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决定回家参与救灾工作。
在灾区,王丽见到了许多灾民们的困境。他们失去了家园,生活陷入了困境。面对这样的情况,王丽决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灾区的人们度过难关。
王丽投入了抗洪救灾的前线工作。她毅然决定成为一名义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她组织志愿者,帮助撤离受灾的村民,为他们提供食物和安全的住所。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大家,只有我们自己的力量才能拯救自己。
在救灾工作中,王丽遇到了很多困难和危险。她需要冒着巨大的风险进入被洪水淹没的村庄,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她需要穿越积水,爬上高处,为被洪水困住的人们送去温暖和希望。
面对这样的困境,王丽并没有退缩,相反,她更加坚定和勇敢。她知道自己的工作对灾区的人们来说意义重大,她愿意为他们付出一切。而这种无私和勇气也感染了其他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抗洪救灾的行列。
王丽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她的无私奉献和勇敢行动成为了大家学习和追随的榜样。她的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英雄。
抗洪救灾的故事中,这样的感人事迹并不孤单。每一个参与抗洪救灾的人都是一位英雄,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无私和勇敢。他们的故事鼓舞着人们,让我们相信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类的力量是无穷的。
抗洪救灾的资料感人故事 篇三
2018年7月19日至24日,包头地区连续出现三次暴雨天气过程。土默特右旗尤为严重,因为在15日,该地区已先于包头其他地区迎接了一场暴雨,短短10天,4次暴雨,席卷了土右旗境内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条河流。山洪、泥石流、连续的暴雨一次次冲击着人们的心灵,一次次考验着土右旗人民能否众志成城、共渡难关。
15日、19日,两次暴雨灌满了土右旗沿山的所有水库,旗委、旗政府多次召开防汛工作紧急调度会,安排部署各项工作,要求各单位严守岗位、紧密协作、确保安全度汛。会议间,要求土右旗气象局严密监视天气,确保第一时间发出短临天气预报、预警信息、雨情实况信息。在旗委、旗政府的正确指挥下,土右旗气象局紧密部署、合理安排、积极应对天气过程,通过编发领导专报、及时编发预报、预警信息,在降水时段内逐时编发雨情信息,根据雷达资料编发雨情演变趋势分析等方式为我旗进行服务。4次暴雨过程,土右旗气象局均能第一时间发出预报、预警信息,给我旗抗洪救灾迎来了宝贵的时间,受到了旗领导的一致好评。
领导们的好评让我们很欣慰,然而每一份评价的背后都有许多默默无声的故事。我们的故事也是这样开始的...
“栗局,你去睡会吧。”
“没事,我不困!”
24日下午云开雨散了,我一觉醒来想想这几天听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没事,我不困。”
19日、20日的两次暴雨过程,栗海龙局长连续两天两夜奋战在第一线,常常都是稍眯一会儿便继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两次过程他都亲自紧盯雷达回波,实时向旗政府相关领导汇报第一手气象信息。一刻也不曽离开,一刻也不曾松懈。这两次过程都发生在夜里,雨很急,栗局长心里同样也很急。
此两次降水过程均出现了暴雨天气,地点也都位于九峰山里,洪水夹杂着碎石顺着山洪沟冲了下来,沿线的道路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所有的水库都蓄满了洪水,达到了警戒位置。旗委、旗政府各级领导都紧急出动,纷纷冲在了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得知此消息后,栗局长说到:“我们虽然不能去一线效力,但是我们一样也得绷紧弦,好好盯住雷达回波,确保实时把天气形势发送出去,这样领导们就能第一时间科学决策、拿出方案,老百姓的损失就能降到最低。”
终于,21日早晨,天气豁然开朗。栗局长时刻悬着的心放下半截。在我劝说下,栗局决定睡一会儿。然而也就三个多小时便再次醒来工作了。听完会商结果汇报,他原本睡眼惺忪的脸一下子紧张起来,看得出,他那颗早上刚放下的心,真的是又悬了起来。他立马拿起手机直接拨通了分管旗长的手机:“领导,据今天早上天气会商结果,23日我旗将再次迎来大范围降水,预报过程是全旗普降大雨、局部可能出现暴雨,根据我局分析,在九峰山区域建议水库泄洪。”紧接着,他又组织职工,兵分两路对全旗的区域自动站进行暴雨后的检查维护,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大雨。
22日是周日,我睡的很香,六点多栗局就打电话过来说:“小王,今天你去会商,还有三个雨量站昨天没查到,我有点担心,一夜没睡好,必须赶在大雨前亲眼看一下是否有问题,没问题才能保证我们服务的准确率。”栗局组织人员去检查雨量站,我去参加了会商。会商结果和前一天一样,按栗局嘱咐,我第一时间汇报了会商结果。栗局说:“立刻根据预报情况,编写领导专报,这次降水再来,旗内所有的水库都受不了了,我得赶紧去政府汇报。”刚检查完区域雨量站,栗局便马不停蹄拿着汇报材料去政
府给相关领导作了汇报,给在抗洪前线的领导编发了短信,第一时间告知雨情。
晚上23时,我再次说栗局去睡一会吧,他依旧说道:“没事,我不困,我盯着,你先睡吧,有事我叫你。”我回到宿舍躺在床上迷迷糊糊睡着了。3点20分左右,一阵急促的铃声响起,接通手机,栗局说:“小王,快起来,过程来了。”我赶紧起床,跑去办公室,看着栗局红红的眼睛,我说:“栗局,你必须得去休息一会了,我来盯着。”结果还是听到这句话:“没事,我不困,一起盯着吧。”就这样,我们又逐小时发布雨情信息,实时转发雷达图片及短时天气分析,一直坚持到白天。
23号白天降水云系一直影响固阳,对土右影响不大。栗局说困了,想睡一会,可是刚想回去休息,就接到政府通知要召开防汛工作紧急调度会。这一白天,栗局分别三次参加了旗政府的防汛工作紧急调度会,每次都精心准备发言材料,详细分析未来天气形势及周边旗县可能带来的影响。又是持续奋战的一白天。晚上19时许,栗局拖着疲惫的身体和我说道:“三天两夜没睡了,有点困”,我笑着说:“没事,你不困,说不定政府马上还要开会。”我的乌鸦嘴应验了,政府通知栗局长立刻赶赴抢险一线查看大坝水情,汇报今夜天气情况,土右旗虽然降水不大,然而固阳、石拐等地的暴雨却带来了洪水,并且已经进入我旗沟渠。
从坝上赶回来已经是23点半了,我说栗局去休息会吧,后半夜还有雨,他说:“没事,我不困,大雨要来了,看大坝的情形,我就担心,我怎么睡得着,你先休息一下,有事我叫你。”
和前一天一样,时间也一样,像是定了闹钟,又是3点20分,一阵急促的铃声叫醒了我,我知道过程又来了,赶紧起床去了办公室。我发现,栗局的眼睛更红了,我刚想叫他去休息,后来想想叫他也不会去,就期盼这场雨快点过去吧。我翻看了我睡觉这段时间的信息,栗局长还是逐时发布最新情况,一刻也没有停歇。这一夜我们和前一夜一样仍然是逐时发布雨情、实时发布最新的雷达图及雷达分析情况,及时回答各位领导提出的问题,两夜累计编发雨情信息及实况分析共计98条(不包括回答问题)。
24号早上9点半左右,所有天气过程已结束了,栗局说他要去睡会。我笑着说:“快别睡了,没事,你不困。”
抗洪救灾的资料感人故事 篇四
“谁上?!”
2020年7月8日,夜,湖北武穴花桥镇,荆竹河堤决口处。7连刚到抗洪一线,就遇到了一块硬骨头。连长刘猛看着眼前湍急的洪水泄入万亩良田,焦急地问。“让我上”“让我上”……队伍里一时间变得嘈杂起来。
“连长,我水性好,个头高,让我先上吧?”中士陈桂超试探着向连长请求道。这一幕突然抓住了刘猛的神经,他好像在哪见过。
1998年夏,暴雨肆虐,洪水侵袭,全国29个省(区、市)、2亿多人受灾,人民军队火速集结,在簰洲湾长江大堤上,刘猛所在的中部战区陆军某舟桥旅官兵用血肉之躯铸就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千里江堤,舟桥旅官兵留下了这样的数字——出动冲锋舟187条,抢救遇险群众6万多人,转移灾民7万多人,抢修大堤公路104公里,排除险情800多处……当然,永远留下来的还有两个年轻战友的生命——杨德文、叶华林。
“老兵新兵都是兵,新兵更要多锻炼,我水性好,让我上!”该旅很多官兵,仍记得杨德文、叶华林曾在请战书中的铿锵誓言。当这场战役最终取得伟大胜利时,舟桥旅以“投入最早,转场最多,战线最长,贡献最大”的战绩,赢得了和平年代的最高荣誉——中央军委授予他们“抗洪抢险模范旅”荣誉称号。
“水性好的党员骨干先上!”没有给刘猛留下太多思考时间,他当即点齐包含陈桂超在内的6名党员骨干组成“党员突击队”。望着这6名同志,刘猛既感动,又忐忑:22年过去了,这些从小喝着可乐、听着流行音乐、打着电子游戏长大的新时代年轻战士,关键时刻能顶得上吗?
站在决口的堤头处,陈桂超还是心生寒意。眼前这个决口长约40米,深近6米,一袋沙包扔进去瞬间没了踪影。
“先护堤头!”为了防止堤头再次垮塌,指挥人员现场商议,派突击队员下水打桩。滚滚洪流从决口处倾泻而下,对下游的4个村庄6000多名群众10000多亩良田造成严重威胁。
在腰间系好安全绳,刚一下水,陈桂超还是有些害怕,他感觉有一股巨大的推力将他往下游推。“怕,也得上,身后这么多兄弟看着呢,不能怂!”作为一名党员,一名班长,陈桂超自告奋勇第一个下水。
在深近6米的水中打桩的确不是一件易事。身高1米8的陈桂超扶着垮塌河堤的护栏一点点向前移动,在稍远处,他就用脚勾住护栏,平躺着身子,仰着脖子扶住木桩,然后用挖掘机的铲斗一点点向下“摁”……越往深处,水流越急,在触不到底的决口处,河水很快漫过陈桂超的头顶,他憋着一口气,迅速上浮,接过战友递来的一根木桩,在队友的协助下,慢慢将木桩竖起。
突然,陈桂超的腿由于长时间勾住护栏导致酸软无力,被洪水冲了下去。
“当时感觉整个人都飘了,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浑身找不到一样能抓住的东西。”事后,陈桂超回忆说,幸亏还有安全绳,岸上的战友及时拉住了我。
经历这件事后,陈桂超的胆子更大了,他知道身后有战友的保护,心里很踏实。
而在决口的另一侧,9连连长王朋朋也在紧张地挑兵选将。根据指挥部命令,为尽快封堵决口,采取双向同时作业的方式,任务分配给了7连和9连。
“连长,我家发过洪水,我在洪水中还救过人,让我去吧!”抬眼看去,一个瘦小的列兵站在王朋朋面前。王朋朋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列兵名叫李国铭,1999年10月份出生,今年6月份刚刚从兄弟单位转隶过来,估计连队的人都还没有认全。
“我水性真的很好,我爷爷和爸爸都是军人,连长让我去吧。”看着李国铭的坚持劲儿,王朋朋犹豫了,他想给新战士一个机会,毕竟家住广西的李国铭真的经历过几次洪水,经验丰富。
时间紧迫,王朋朋选了4人作为突击队员。而后,他亲手给每名队员系好安全绳。李国铭也成了下水打桩的唯一一名义务兵。
两侧堤头处,挖掘机在小心翼翼地向前挪动。开车的师傅告诉记者,机械要始终与决口边缘保持2米左右的距离,因为受到洪水长期冲刷的影响,堤岸已变得松软无力,不能支撑大型机械的重量。堤很窄,只能容许一辆车通过。
为了减少洪水冲击的压力,突击队员们采取弧形打桩推进的办法逐步前进,每打完一排竖桩,战士们赶紧用横杆固定,在决口处扎起一面“铁笼”。
突击队员们像“探路者”一样在决口处编织“封堵网”。岸上官兵在大堤入口处紧张的装填沙袋。
“快一点封堵决口,洪水就少淹一点农田和村庄。”与洪魔斗争就是与时间赛跑。
“大江翻滚卷巨浪,舟桥兵飞水架桥忙,狂风为我擦汗水,暴雨为我洗军装……”天色渐亮,指挥员带头高歌,抗洪官兵接续传唱一首《舟桥兵之歌》,军歌如催人奋进的战鼓,驱散了官兵的困倦,他们再次向决口发起冲击。
早上7点,木桩和钢管已基本打完,突击队员们已连续在水中奋战9个小时,为封堵决口抢得了时间。稍事休息,营里接到对河堤进行加固的任务,连长刘猛代表连队请求最重的任务:“能在湍急的溃口处打桩,这些任务对我们连的官兵来说,根本不算啥!”
连队下水打桩后,刘猛抢任务更有底气。因为,桩不仅深深打在了水里,也稳稳打在了他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