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的历史故事(优选3篇)

时间:2011-02-07 07:41:43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长征路上的历史故事 篇一

在中国历史上,长征是一段令人感动的历史故事。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1934年至1936年间,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两年时间,跋涉了约2万多公里的艰苦长途行军。这段壮丽的长征路上发生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和故事。

长征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一个可以与国民党军队相对抗的根据地,以便继续革命事业。红军经过了艰苦的战斗和长途行军,面对着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严密封锁。然而,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艰险,红军都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目标,毫不退缩地前进着。

在这段长征路上,红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许多战士在战斗中或者长途行军中因为疾病、饥饿或者敌人的袭击而丧生。然而,这些牺牲并没有让红军失去信心和勇气,相反,他们更加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事业,为了革命的胜利,他们愿意付出一切。

长征路上的历史故事中,有一些令人动容的情节。比如,有一次红军渡过大渡河时,水位异常危险,一位名叫李宗仁的红军战士在渡河时被水流冲走了。其他战士们都以为他已经牺牲了,但是几天后,李宗仁奇迹般地从河边出现了。他告诉大家,他被水流冲走后,被一位老人救了起来,这位老人是一个农民,他将李宗仁带回家里照顾。这个故事让人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善良,也让人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长征路上还发生了许多英勇的战斗。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被选为中共中央主席,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在战斗中,红军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为革命事业铺平了道路。

长征路上的历史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英勇和无私。他们为了革命事业,为了人民的幸福,勇往直前,毫不退缩。他们的精神和信念给了我们无尽的力量和启示,鼓舞着我们继续前行。

长征路上的历史故事 篇二

长征路上的历史故事中,有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在红军行军的过程中,有一次他们遇到了一片湖泊,湖水宽广无比,红军没有船只可以渡过湖泊。面对这个困境,红军的指挥员们决定用自己的身体来搭建一座“人桥”,让战士们能够顺利过湖。

这个任务非常艰巨,因为湖水湍急,水流湍急,而且湖面很宽,红军的战士们必须手拉手,肩并肩地站在湖面上,才能够保持平衡。他们分为几个小队,每个小队由几十名战士组成,用绳子相互连接。然后,他们开始渡湖。

湖水的流速非常快,红军的战士们被湖水冲击得摇摇欲坠,但他们毫不退缩,继续前行。在这个过程中,有的战士被湖水冲走了,有的战士被淹没在湖水中,但他们的同伴们立刻伸手相救,将他们拉回来。就这样,红军的战士们用自己的身体和勇气一步一步地渡过了湖泊。

这个故事展示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和牺牲精神。他们为了战友,为了革命事业,毫不犹豫地冲向湖水,用自己的身体为战友们搭建“人桥”,让他们能够安全渡过湖泊。他们的精神和勇气让人们深深感动,也让人们明白了为了信仰和事业,我们应该勇往直前,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

长征路上的历史故事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展示了红军的英勇和无私。这些故事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伟大,也让人们明白了革命事业的艰辛和牺牲。长征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长征路上的历史故事则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英勇奋斗的见证。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继续前行。

长征路上的历史故事 篇三

红军长征的过程是艰险的,但是创造的价值是无限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征路上的历史故事,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目录




长征路上的故事

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

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

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介绍

大渡河(藏语:rgyal rong rgyal mo rngul chu),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中西部,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巴颜喀拉山南麓,向南入四川省分别流经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雅安市、凉山彝族自治州、乐山市,长1155公里。主源大金川发源于青海、四川边境的果洛山,在四川丹巴县与小金川汇合后称大渡河,至乐山市入岷江,长909公里,流域面积82,700平方公里,其中在金口河段的金口大峡谷最为著名,被誉为“世界最具魅力的天然公园”。

大渡河是中国岷江最大支流,是长江的二级支流。位于四川省西部。古称沫水。大渡河为高山峡谷型河流,地势险峻,水流汹涌,自古有“大渡天险”之说。水流丰沛稳定。大渡河发源于青海省,干流全长1062公里,流域面积77400平方公里,天然落差4177米,年径流量488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3373万千瓦,可开发容量约2460万千瓦。大渡河干流目前规划建设22座梯级发电站,总装机容量2340万千瓦时,总发电量1019亿千瓦时,大渡河是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

<<<

长征的过程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 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 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 3月28日至 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次年7月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

长征的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众所周知,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

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昔日腥风血雨刀、枪相见的地方早已恢复安宁,当富足和安康使我们把前辈们的努力只是看作历史书中的一页时,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段历史,去善待并铭记呢?我想真正值得记忆的,能矢志不忘的都已经融汇在我们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之中,通过我们的基因遗传代代相延。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纯朴敦厚……,“长征精神”是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一部分吗?或者说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呢?直接查证“长征精神“是不是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组成部份,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但是找出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其他组成部分的联系确是现在就可以作的工作。

惠于中华文明熏陶的华夏儿女,以孔孟之道、儒家学说等为基础的民族精神,除了作为修齐治平的政治理念外,还作为一种传统、一种信念存在于每一个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况下就会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出这种精神的力量。

<<<


长征路上的历史故事

长征路上的历史故事(优选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