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公守法(优秀5篇)

时间:2011-09-01 01:11:29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奉公守法 篇一

奉公守法是指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奉公守法不仅是公民的法律义务,更是一种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的体现。

首先,奉公守法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因素。法律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体现,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只有每个公民都能够遵守法律,才能确保社会的安定和和谐。例如,交通法规的遵守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维护公共交通秩序,保障人民出行安全和畅通。而如果每个人都不遵守交通法规,那么道路将混乱不堪,交通事故频繁发生,给社会秩序带来严重威胁。

其次,奉公守法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法律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在法治的框架下,经济活动才能有序进行,市场才能有效运行。例如,商业合同的签署和履行需要各方遵循法律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交易的公平和信任,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而如果有人故意违反合同,逃避法律责任,那么将严重破坏市场秩序,损害经济的正常运行。

此外,奉公守法也是保护个人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法律赋予了每个人一定的权益和保护,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保障自己的权益得到有效的维护。例如,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权益和保护措施,只有雇主遵守法律,才能保证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而如果雇主违反法律,剥夺员工的权益,那么将导致社会不公平和不稳定。

总之,奉公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遵守法律,尊重法规,积极参与到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行动中来,共同建设一个法治社会。

奉公守法 篇二

奉公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人对法律漠视甚至违法行为,这对社会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首先,一些人对法律的漠视和违法行为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法律的出现和实施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然而,一些人出于个人私利或其他原因,选择无视法律,违反法规。例如,一些商家为了谋取暴利,采用虚假宣传、偷税漏税等手段,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扰乱了市场秩序。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奉公守法的原则,也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其次,对法律的漠视和违法行为导致了社会的不安定和不和谐。法律的遵守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础,只有每个公民都能够遵守法律,才能确保社会的和谐和安定。然而,一些人对法律的漠视和违法行为打破了这种稳定和和谐。例如,一些人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故意犯罪或行贿等,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全和不稳定的因素。这种行为不仅危害了社会的安定,也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困扰和不便。

此外,对法律的漠视和违法行为破坏了社会的信任和合作。法律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体现,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只有每个公民都能够遵守法律,才能保证社会的信任和合作。然而,一些人对法律的漠视和违法行为破坏了这种信任和合作,使人们对社会秩序和公共事务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这种情况下,社会的合作和发展将受到阻碍,对整个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树立奉公守法的意识,从自身做起,遵守法律,尊重法规。政府应当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增加法律意识,培养公民的法治观念和国家意识。同时,应加强法律的执行和监督,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秩序稳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建设一个奉公守法、和谐稳定的社会。

奉公守法 篇三

奉公守法 篇四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赵奢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他英勇善战,屡战屡胜,建立了显赫的功勋。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

  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无私,一视同仁。有一次,他来到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赵胜家收取田税,但是赵胜的管家仗势欺人,戏弄赵奢,拒付税款。赵奢并不怕赵胜的权势,他毫不客气地,果断地处理了这件事,且依照赵国法令杀了那些无事生非的闹事者。赵胜听说后,怒气冲天,一定要赵奢抵命,以显示他的权势。赵奢得知赵胜的想法后,马上去找了赵胜,真心诚意的对他说:“您是赵国栋梁之材,是受朝廷重用的大官。应该遵守国家法令,以昭示天下百姓。而现在您的管家却依靠您的权势,公然违反国家法令。如果百姓都拒不付税,那么天下还会太平吗?国家还会富强吗?到那时候,您还会有现在这样显赫的地位?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就会富强,您怎么能轻视呢?”

  赵胜听了这番话,惭愧万分。继而转怒为喜,将赵奢保举给赵惠文王,赵王封了他一个掌管整个赵国税收的官。赵奢上任后,没有仗着权势欺压百姓,仍然公正、无私的处理一切事务。后来,赵奢又被赵王任命为大将,为赵国建立了很多战功。

  成语释义

  奉公守法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该成语比喻奉行公事,遵守法令。一般在句中为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

奉公守法 篇五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有位大将名叫赵奢,他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屡战屡胜,立下了赫赫战功,被赵惠文王封为马服君,官列上卿。

  赵奢年轻时,曾担任赵国征收田税的小官。官职虽小,可赵奢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不畏权势。赵国有位大名鼎鼎的公子,就是平原君赵胜,他是赵武灵王之子,又是赵惠文王的弟弟,位尊一时。有一次,赵奢带着几名手下到平原君家去征收田税。平原君的管家见赵奢前来收税,根本就不把他放在眼里,仗势欺人,还想戏弄赵奢。管家召来一伙家丁,把赵奢和几个手下人围了起来,不但拒交田税,还无理取闹。赵奢十分气愤,他大喝道: “谁敢聚众闹事,拒交国家田税,我就按国法处置,不管他是谁!”管家仗着自己是平原君家的侍从,对赵奢的话不以为然。结果,赵奢真的依照当时的国家法律,严肃地处理了这件事,杀了平原君家包括管家在内的九个参与闹事的人。

  平原君知道这件事后,大发雷霆,扬言要杀掉赵奢。很多人都劝赵奢赶快逃到别国去躲一躲,免遭杀身之祸。可赵奢并不害怕平原君的权势,他说: “我以国家利益为重,依法办事,为什么要逃?”赵奢不但不逃,还主动上门拜访平原君,对他说: “您是赵国的王公贵族,又是以贤德闻名天下的人。天下贤士都以受到您的礼遇为荣,因为在大家眼里,您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正因为如此,您更应该以身作责,不应该放纵家人违反国家法令。如果大家都不遵守国家法律,都拒不交纳国家田税,那国家的力量就会遭到削弱。国家一削弱,就难免不被别的国家侵犯,甚至还会把我们赵国毁灭。如果到了那一天,平原君您还能保住现在的荣华富贵吗?像您这样身处高位的人,如果能带头遵守国家各项法令制度,带头交纳田税,那么上上下下的事情就可以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天下人也会心悦诚服地交租纳税,那么,国家也就会强盛起来。国家强盛,这其实也是平原君您所希望的啊!您身为王族公子,又担当相国重任,怎么可以带头轻视国家法令呢?您更应该率先奉公守法。”

  一席话,说得平原君心服口服,他对赵奢以国家利益为重、秉公办事的态度十分赞赏,认定赵奢是个贤能的人,就把赵奢推荐给赵惠文王。赵惠文王命赵奢统管全国赋税。赵奢上任以后,仍然公正无私地处理一切事务。赵国的税赋公正合理,适时按量收缴,国库充盈,百姓的生活也渐渐好了起来。后来,赵奢被任命为大将军,为赵国建立了许多战功。

  成语寓意

  赵奢奉公守法,勇斩平原君家丁九人;平原君礼遇贤才,知错就改,并将赵奢举荐给了赵王,二人都是赵国的贤臣,这件事也被传为千古佳话。自己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法律的权威高于一切,这是每位公民,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应该谨记于心的。

  奉公必须守法,只有守法,才能奉公,这是辩证的道理。领导干部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必须带头遵守法纪,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百姓才会口服心服。加强法制建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力绝不能成为官员“对自己高看一眼”的理由,更不能成为一些人作威作福的`工具。只有每个中国共产党党员彻底摒弃特权思想,时时刻刻慎权、慎欲、慎微,敬畏党纪国法,敬畏人民,敬畏历史,克己奉公,坚守精神家园,永葆政治本色,才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二)高枕无忧

  春秋的时候,齐国有一位叫做孟尝君的人,他在家里养了三千个客人,孟尝君把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种等级!上等的客人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鱼大肉、出门的时候还有车子可以坐;中等的客人每天只有吃到鱼和菜;下等的客人每天吃到的就只有蔬菜而已。

  有一天,孟尝君的朋友介绍一个叫做冯谖(音:宣)的人到孟尝君家,孟尝君问他的朋友:「这个叫冯谖的人有什么专长呀?」朋友想了很久说:「好像没什么专长耶!」孟尝君听了之后,就不怎么理会冯谖,家里的佣人看到孟尝君不理冯谖,以为主人瞧不起冯谖,通通把冯谖当下等的客人招待。

  冯谖心里很不高兴,天天发牢骚:「既然大家都瞧不起我,我干脆离开算了!」孟尝君知道以后,就把冯谖由下等的客人升为上等的客人,还送给冯谖的妈妈吃的和用的东西,冯谖心想:「孟尝君对我这么好,我一定要找机会报答他!」

  有一次,孟尝君派冯谖到薛地去讨债,冯谖就假装是孟尝君下的命令,叫所有欠孟尝君钱的人不用还钱,替孟尝君买了个「义」的好名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国君解除了相国的官位,回到薛地去住的时候,薛地的人民都热烈地欢迎孟尝君呢!

  过了不久,冯谖又对孟尝君说:「一只兔子要有三个洞藏身,才能免除被猎人猎杀的危险。您现在住在薛地,就好像兔子只有一个洞,是很危险的!万一齐国的国君对您不满意要杀您,您连其他躲的地方都没有呢!所以,您现在还不能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孟尝君一听:「那我该怎么办呢?」冯谖:「这件事就交给我去办!我会让您象狡兔一样,有三个安全的洞藏身!」于是,冯谖就跑去找梁国的国君梁惠王,告诉梁惠王孟尝君非常能干,梁惠王听了之后立刻派人带着一千斤黄金、一百辆马车去请孟尝君到梁国做相国。

  这个消息传到了齐国,齐国的国君马上慌张起来,赶快用隆重的礼节请孟尝君回去齐国做相国。同时,冯谖又叫孟尝君在薛地建立宗庙,用来保证薛地的安全。等到薛地的宗庙建好以后,冯谖就对孟尝君说:「现在三个洞都已经挖好了,从今天起,您就可以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了!」

  后来,人们就用“高枕无忧”来形容做任何事情准备周全,感觉很安心、不用害怕的意思!

  成语释义

  高枕无忧(拼音:gāozhěn wúyōu)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战国策》。

  “高枕无忧”的本义是垫高枕头,无忧无虑地睡觉(高枕:把枕头垫高);比喻身心安逸,无所忧虑;也用来形容思想麻痹,放松警惕;在句中一般作谓语、状语。

  成语出处

  西汉·刘向等《战国策·魏策一》:“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拔卷、衍、燕、酸枣,劫卫取晋阳,则赵不南;赵不南,则魏不北;魏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秦挟韩而攻巍,韩劫于秦,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又《战国策·齐策四》:“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后人根据以上文献整理出“

高枕无忧”这个成语。

  成语寓意

  冯谖去帮孟尝君收租子,没有带回租子,却带回了民心。对为政者来说,金钱是比不过民心的。孟尝君有的是钱,缺的却是百姓的爱戴,冯谖帮他得到了,这是一个真正的谋士。冯谖的所作所为说明了:做事情,先打基础,事前付出努力,为成功创造好的条件。

奉公守法(优秀5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