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典故故事【经典6篇】

时间:2018-07-05 01:50:14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中国古代历史典故故事 篇一:《屈原投江》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典故故事,其中之一便是《屈原投江》。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为楚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却因忠诚和才华被贵族所妒忌,最终遭到流放。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投江的壮烈情景。

当时,楚国内外都充斥着阴谋和诡计。屈原深知这一点,他非常担心楚国的前途。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对国家的深情厚意。然而,他的忠诚和才华引起了贵族的嫉妒和恐惧。他们通过诽谤和陷害,让楚怀王对屈原产生了猜疑和怀疑。

最终,屈原被贵族排挤出楚国。他失去了一切,他的朋友和亲人也无法帮助他。他感到绝望和孤独,但他并没有放弃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感。他决定以自己的死来唤醒楚怀王和楚国人民,让他们认识到贵族的阴谋和背叛。

一天,屈原来到长江边,他写下了一首《离骚》。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众的关怀。然后,他把自己的身体投入了长江。他的死引起了楚国人民的震动,他们纷纷前来搜寻屈原的尸体,希望给他一个体面的葬礼。人们划着小船在江面上搜寻,用竹竿去撬水底,但却找不到屈原的踪迹。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开始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举行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习俗。他们用粽子扔进江中,以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民间的重要节日——端午节。

《屈原投江》这个古代历史典故故事,讲述了一个爱国者为国家献身的壮烈情景。屈原用自己的死唤醒了人们对国家忠诚和责任的意识,也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虽然有限,但只要我们热爱国家,坚守信念,就能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

中国古代历史典故故事 篇二:《孟母三迁》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典故故事,其中之一便是《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讲述了孟子母亲为了他的教育而不断迁居的情景。

孟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母亲是一位非常聪明和有学问的女性。在孟子年幼时,母亲就非常注重他的教育,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有学问和品德高尚的人。

当时,孟子的家庭住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地方。母亲觉得这个地方的环境不适合孟子的成长,于是她决定迁居到一个更好的地方。他们一家三口搬到了一个离学校更近的地方,以方便孟子上学。不久后,母亲发现这个地方的环境虽然好,但孟子周围的邻居都是不务正业的人,对孟子的学习和成长有很大的干扰。母亲再次决定迁居。

他们搬到了一个更远离城市的地方,这个地方环境优美,没有干扰孟子学习的邻居。然而,母亲觉得这个地方离城市太远了,对孟子的未来发展不利。她再次决定迁居。

最终,他们搬到了一个靠近城市的地方,这个地方既有优美的环境,又离城市近,方便孟子学习和发展。孟子在这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成为了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孟母三迁》这个古代历史典故故事,讲述了一个母亲为了孩子的教育而不断迁居的故事。母亲以孟子的未来发展为重,不断寻找适合孟子成长的环境。她的母爱和教育理念给予了孟子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塑造了他优秀的品质和学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父母的爱和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他们应该为孩子的未来发展负起责任,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中国古代历史典故故事 篇三

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中国古代历史典故故事 篇四

鸿雁传书

【出处】《汉书·苏武传》。

【释义】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历史典故】

汉武帝天汉元年,匈奴向汉朝求和,于是,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苏武接受任务以后,带着使团及丰厚的礼物出发到匈奴。不料,反复无常的匈奴单于不但不感谢,反而受坏人挑唆,把苏武等人扣押起来,要苏武投降。金钱、高官厚禄、冻饿折磨,这些都没能使苏武屈服,他坚决不投降。没办法,单于只好下令将苏武送到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并且对苏武说:“等公羊何时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用意十分明白,单于是坚决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覆盖。苏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充饥。每天,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抚弄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旌节,心中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祖国。夜晚睡觉时,他将旌节紧紧抱在胸前。就这样,日复一日,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后来,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奴又与汉朝议和,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朝,还 谎称苏武已经死了。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千方百计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朝使者,还 为使者想出了一个要回苏武的妙计。

第二天,汉朝使者去见单于,按照常惠的计策对单于说:“你们匈奴既然要诚心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欺骗我们。苏武明明没有死。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信里说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们怎么说他死了呢?大雁能带信,这是天意,你们怎么可以欺骗天呢?”单于听了,不觉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自己说了谎话,而后又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难道我们还 不如大雁吗?”说完,他立即向汉朝使者道歉,并答应赶快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地方找回来。

苏武回到了阔别二十年的京城长安,汉昭帝接见了他们,还 叫他到先帝庙里去拜见汉武帝的灵位,并把那根光秃秃的旌节交还 到汉武帝灵前。

中国古代历史典故故事 篇五

克己奉公:清清白白做人,坦坦荡荡做事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祭遵传》。

【释义】克己:约束自己;奉公:以公事为重。克制自己的私心,以公事为重。比喻一个人对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

【历史典故】

祭遵,字弟孙,东汉初年颍陽人。祭遵虽然出身豪门,但生活非常俭朴。他从小就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贤孝博学。

公元24年,刘秀攻打颍陽一带时,祭遵前去投奔,刘秀便将其收到帐下。刘秀发现祭遵为人正派,做事讲究原则,便任命他为军市令,负责军营的法令,管理军纪。祭执法严明,不徇私情,为大家所称道。

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相后,依法把这名小侍从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欲降罪于祭遵。有人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这样号令三军才有威信,保证以后再也没人敢以身试法了。”

刘秀听了觉得有理,笑着说:“这个侍从死得太妙了,他一个该死的人让我看到了我的营帐中的两个贤人。”于是,他不但没有降罪于祭遵,还提升他为刺奸将军。后来,祭遵因屡立战功,又被封为征虏将军,颍陽侯。

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做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了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装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陽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中国古代历史典故故事 篇六

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典见曹植《洛神赋》)。

中国古代历史典故故事【经典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