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趣闻 篇一:唐太宗钟鸣于天宝十五年
在唐朝时期,有一位非常有趣的历史人物——唐太宗李世民。他是唐高祖李渊的儿子,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李世民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唐朝达到了繁荣鼎盛的时期。
然而,在李世民年轻时,他并不是一个显赫的人物。据传,天宝十五年,李世民在一次狩猎中遇到了一只特别的鸟,这只鸟并不是很大,但却能发出如钟声般的鸣叫。李世民对这只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觉得这只鸟的鸣叫声非常悦耳动听。
于是,李世民决定将这只鸟带回宫中,并给它取名为“钟鸣”。从此以后,每当李世民有重要的决策需要做出时,他都会让钟鸣发出鸣叫。如果钟鸣发出清脆的声音,李世民就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如果钟鸣发出沉闷的声音,李世民就会重新考虑自己的决策。
有一次,李世民正在与大臣们商讨国家大事,突然钟鸣发出了一声异常清脆的鸣叫。李世民立刻停下手中的活计,对大臣们说:“这是上天给我们的指示,我们应该按照这个方向前进。”大臣们纷纷称赞李世民的智慧和洞察力。
李世民的这种行为引起了大臣们的注意,他们纷纷学习李世民,开始相信钟鸣的神奇力量。于是,在每次重要的会议上,都会有一只特别的钟鸣鸟出现,预示着李世民的决策。
然而,有一天,钟鸣突然不再鸣叫了。大臣们非常惊讶,纷纷向李世民请教。李世民沉思片刻后说道:“或许是这只鸟累了,需要休息一下。”于是,李世民决定将钟鸣放养在宫中的花园里,让它休息几天。
几天后,钟鸣恢复了鸣叫,李世民再次开始依靠它的声音做出决策。这一幕被大臣们看在眼里,纷纷感叹李世民与钟鸣之间的默契和情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也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李世民和钟鸣之间的趣闻不仅展现了李世民的聪明才智,还展现了他与大臣们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是唐朝能够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趣闻 篇二:苏轼与黄州的豆腐店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是北宋时期的重要人物。苏轼的作品以其豪放洒脱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闻名于世。然而,苏轼并不只是一个文人,他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人物。
据传,苏轼曾在黄州任职期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当时,苏轼非常喜爱吃豆腐,而黄州的豆腐店是当地非常有名的一家。每次苏轼路过这家豆腐店,他都会停下来品尝一碗豆腐脑。苏轼对这家豆腐店的豆腐脑赞不绝口,他认为这是他吃过的最好吃的豆腐脑。
有一天,苏轼再次路过豆腐店,却发现店里的豆腐脑口感怪异,味道也不如以前那么好了。他非常失望,不禁皱起了眉头。豆腐店的老板看到苏轼的表情,急忙上前询问原因。苏轼告诉他自己发现豆腐脑口感变差了,问他是否改变了做法。
豆腐店的老板连忙解释道:“大人,我这里的豆腐脑一直都是用上好的豆腐和新鲜的水做成的。但是最近由于降雨较多,水质变得有些混浊,我只好用普通的水代替。这可能是口感变差的原因。”
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他笑着对老板说:“原来是因为水质的问题啊!既然如此,你明天就用我家的井水来做豆腐脑吧。”
豆腐店的老板听了非常惊讶,他问苏轼是否真的愿意提供自家的井水。苏轼笑着回答道:“是的,我家的井水非常清澈,相信用它做出的豆腐脑一定会更好吃。”
次日,苏轼真的带来了自家的井水。豆腐店的老板按照苏轼的要求用这种井水制作豆腐脑。当苏轼品尝到这碗用井水做的豆腐脑时,他再次感叹道:“真是太好吃了!你们的豆腐脑又恢复了以前的味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苏轼不仅是一个文学家和政治家,他还是一个非常有品味的人。他对豆腐脑的执着追求和品尝的细腻感受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态度。同时,他用自家的井水来改善豆腐脑的味道,展现了他对美食的追求和对他人的关心。这些趣闻使得苏轼成为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趣闻 篇三
历史故事关于历史人物的趣闻
趣闻一:
朱起凤,浙江海宁人,光绪末年曾在书院任教。一次,朱起凤批阅学生策论试卷时,发现试卷中有人用了“首施两端”一词,他以为是学生的笔误,随即在一旁改作“首鼠两端”。结果考试结果出来后,“书院大哗”,有人甚至写信讥讽朱起凤。原来学生并未写错,“首施两端”是有出处的,例如在《后汉书》里不但赫然写着“首施两端”一词,而且注明“首施即首鼠也”。
这件事发生以后,朱起凤深感自己读书粗略,知识面窄。从此他刻苦攻读,认真研讨,把古籍中所见到的“首施”、“首鼠”这类音义相关的词,随加摘抄,分类汇聚。通过苦心琢磨,细致比较,历时三十年,易稿十多遍,终于编成了洋洋三百多万字,在我国语言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辞通》。一些著名的学者,诸如章太炎、刘大白、胡适、钱玄同、林语堂等纷纷为此书作序,大加推荐。
朱起凤不文过饰非,对旁人甚至自己学生的批评,能正确对待,变压力为动力。这样的教学态度和治学精神,值得学习。
趣闻二:
沈从文第一次从军解甲后,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凤凰城,来到芷江谋求出路。当然,沈家庞大的亲属圈不会让这位昔日的少爷穷途末路的,他的由县长任上下来的五舅很快又干上了警察所的所长,16岁的沈从文已经在军队里锻炼得有点儿“混得开”了,自然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被舅舅招到身边工作。一个外乡来的毛头小子,竟然在警察所里干得风生水起。后来警察所兼管税务后,沈从文负责收“屠宰税”。想想,一个嘴角还没长须的小子,每天端着账本,在芷江城里走动,多威风。那些屠户们个个见了敬三分。因为沈家当日的影响力,在湘西地界上,沈从文要混口饭吃,并且吃好,显然不是问题。再到后来,城里多个显赫人家相继看中了他,要把他拢为快婿,甚至要他随意挑选,那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偏偏这个时候,沈家少爷的青春期到了,他不想那样干。原因是,他已经迷上了一个女孩子。但是,这注定了是一场骗局——因为一个姓马的私生子的“牵线”,理由是“我姐姐想约你去家里玩”,沈从文去了,并且上了心。也许就是“爱情”的萌动,他勇敢地拒绝了各路贤达的提亲,他心里只有那个姐姐。可是,他自己也糊涂了,那个姓马的小子开始亲近他,并且老向他借钱,最后,把沈从文身上保管的.母亲卖地的钱弄丢了一千多元。实际上,那是沈从文的青春期反应而已,他被姓马的小子以“姐姐”的名义骗了,“姐姐”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
事情的真相是——因为情迷心窍,沈从文落进了那个小马的圈套。如果仅此而已,那也是一个笑话而已,偏偏沈从文当真了,他觉得无脸见人,那一千元钱对败落的沈家来说,是笔大数目了,沈从文觉得对不起母亲,所以他悄悄地离开了芷江,开始了下一步的
漂流。因为沈从文是个大人物,所以这么个青春期的小事件也变得非同寻常。事实上,这一走,就走出了一个百年难遇的沈从文来了。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齐白石老人享誉画坛起,市面上冒其名的画品越来越多。一些购画者不时拿着他的画上门求其鉴别或加写题记。后来他干脆声明“予之画从借山馆铁栅门所出者无伪作”。其夫人胡宝珠也会作画,为了避“夫人捉刀”之嫌,他忍痛割爱让胡宝珠不再作画。
胡宝珠18岁嫁到齐家,齐白石作画时她便站在旁边理纸磨墨,耳濡目染受到艺术的熏陶,也不时习作。她天资聪颖,画艺日增。一次,齐白石看到画桌上一幅《群鹅图》,竟以为是自己所作,挥笔署款“三存印富翁齐璜作于故都”,并连钤三印。过了一天再仔细品味才发觉是夫人的临摹之作,于是题跋更正:“此小幅乃宝姬所临”。后来,宝珠又作了一幅《群虾图》,拿与丈夫品评。白石老人欣赏之余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者夫人有此成就,构图着色无不酷似自己的亲笔;忧者恐人散布流言蜚语说齐白石作画有夫人代笔,连借山馆出来的画也不可靠了。
宝珠作画原为消遣,她知道丈夫的心事后,从此搁下了画笔。
趣闻三:
三国时,吕岱位高权重,名声显赫。他的朋友徐厚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评他的缺点。吕岱不仅没有责怪徐厚,反而更加尊重、亲近徐厚。
我们不得不钦佩吕岱不畏别人批评的态度,如小草般虚心接受的生活态度,造就了一代名将。
梅兰芳在演出京剧《杀惜》时,突然听到有位老人说“不好”。梅兰芳来不及卸装更衣就用专车把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对老人说:“说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师。先生说我不好,必有高见,还望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
老人说:“阎惜姣上楼和下楼的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博士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恍然大悟,连声称谢。我们不得不钦佩梅兰芳的谦恭,就是这种如小草般可视平凡人为师的生活态度,造就了一代京剧大师。生活中,我们都想如大树般活着,早已忘却了小草的存在。可事实上,拥有穿山裂石之力的,往往都是这些谦逊的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