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名人故事(推荐6篇)

时间:2015-06-09 09:36:1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陈景润名人故事 篇一

陈景润,中国现代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数学教育的奠基人”。他在数学领域的杰出贡献以及对中国数学教育的推动,使他成为了中国数学界的传奇人物。本文将介绍陈景润的一生和他在数学教育方面的贡献。

陈景润出生于1922年,他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民。由于家境贫困,陈景润在年轻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然而,他对数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让他克服了一切困难。他通过自学和勤奋努力,成功考入了浙江大学数学系。

在大学期间,陈景润展现了出色的数学才华。他在数学领域的成就引起了一位教授的注意,这位教授成为了他的导师和启蒙老师。在导师的指导下,陈景润努力学习,并在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他的研究成果被国内外数学界广泛认可,使他成为了国内年轻一代数学家中的佼佼者。

然而,陈景润并不满足于在学术界取得的成就,他希望能够为中国的数学教育做出贡献。于是,他选择了回到浙江大学任教,并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陈景润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他提倡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要有独立思考和发现的能力。他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除了在教学方面的贡献,陈景润还致力于推动中国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他积极参与数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并提出了许多改革的建议。他坚信数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公式和算法。他的观点得到了广大教育界的认可和支持,为中国数学教育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向。

陈景润一生致力于数学事业和数学教育,他的杰出贡献为中国的数学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陈景润的名字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数学教育史的篇章中。

陈景润名人故事 篇二

陈景润,中国现代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本文将介绍陈景润的成长历程和他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持。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家境十分困难。由于家境的限制,陈景润的学习条件十分有限,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数学的热爱让他不畏艰辛。他通过自学和勤奋努力,成功考入了浙江大学数学系。

然而,陈景润的学习之路并不平坦。在大学期间,他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生活困难。由于家境贫困,他不得不靠打工来维持生计,经常疲惫不堪。但这些困难并没有让他放弃,相反,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一次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陈景润的才华和努力得到了一位教授的发现和赏识,他成为了这位教授的学生和研究助手。在导师的指导下,他不断深化自己的数学研究,并在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然而,他的学术成就并没有让他满足,他希望能够为中国的数学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陈景润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到浙江大学任教。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他相信只有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他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赞赏,他的课堂永远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陈景润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成为了中国数学界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的年轻人,让他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陈景润名人故事 篇三

  陈景润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的闽侯镇,他的父亲陈元俊是一个邮电局的小职员。

  陈景润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给他找了一所离家近的小学,送他去读书。在所有的学科中,他特别喜欢数学,只要遨游在代数、几何的题海中,他就能够忘却所有的烦恼。

  陈景润平时少言寡语,但非常勤学好问,他总是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或借阅参考书。

  一个中午,最后一节课下了,陈景润走出教室,回家吃饭。他从书包里拿出一本刚从老师那儿借来的教学书,边走边看。书上的内容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闪现,陈景润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大口大口地吞吃着精神的食粮。

  他只顾专心致志地看书,不知不觉偏离了方向,朝着路边的小树走去。只听哎哟一声,他撞到了树上。

  抗日战争爆发初期,陈景润刚刚升入初中,中学里的一位数学老师使陈景润的人生之路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位老师就是曾经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的沈元老师。有一次,沈元老师向学生讲了个数学难题,叫哥德巴赫猜想,学生们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

  沈元老师最后又说了一句话: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陈景润听了这句话后,内心不禁为之一震:哥德巴赫猜想、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我能摘下这颗明珠吗?

  1973年2月,陈景润的关于(1+2)简化证明的论文终于公开发表了!陈氏定理立即在世界数学界引起轰动,专家们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轻轻地告诉你:

  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的。

陈景润名人故事 篇四

  陈景润出生在贫苦的家庭,母亲生下他来就没有奶汁,靠向邻居借熬米汤活过来。快上学的年龄,因为当邮局小职员的父亲的工资太少,供大哥上学,母亲还要背着不满两岁的小妹妹下地干活挣钱。

  这样,平日照看3岁小弟弟的担子就落在小景润的肩上。白天,他带领小弟弟坐在小板凳上,数手指头玩;晚上,哥哥放了学,就求哥哥给他讲算数。稍大一点,挤出帮母亲下地干活的空隙,忙着练习写字和演算。母亲见他学习心切,就把他送进了城关小学。

  别看他长得瘦小,可十分用功,成绩很好,因而引起有钱人家子弟的嫉妒,对他拳打脚踢。他打不过那些人,就淌着泪回家要求退学,妈妈抚摸着他的伤处说:“孩子,只怨我们没本事,家里穷才受人欺负。你要好好学,争口气,长大有出息,那时他们就不敢欺负咱们了!”

  小景润擦干眼泪,又去做功课了。此后,他再也没流过泪,把身心所受的痛苦,化为学习的动力,成绩一直拔尖,终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三元县立初级中学。

  在初中,他受到两位老师的特殊关注:一位是年近花甲的语文老师,原是位教授,他目睹日本人横行霸道,国民党却节节退让,感到痛心疾首,只可惜自己年老了,就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身上。他看到陈景润勤奋刻苦,年少有为,就经常把他叫到身边,讲述中国5000年文明史,激励他好好读书,肩负起拯救祖国的重任。老师常常说得满眼催泪,陈景润也含泪表示,长大以后,一定报效祖国!

  另一位是不满30岁的数学教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知识非常丰富。陈景润最感兴趣的是数学课,一本课本,只用两个星期就学完了。老师觉得这个学生不一般,就分外下力气,多给他讲,并进一步激发他的爱国热情,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强大,自然科学不发达是万万不行的,而数学又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从此,陈景润就更加热爱数学了。一直到初中毕业,都保持了数学成绩全优的记录。

  祖国光复后,陈景润考入福州英华书院念高中。在这里,他有幸遇见使他终生难忘的沈元老师。沈老师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当时是陈景润的班主任兼教数学、英语。沈老师学问渊博,循循善诱,同学们都喜欢听他讲课。

  有一次,沈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大家都闷头算起来,陈景润很快小声回答:“53人”。全班为他算得速度之快惊呆了,沈老师望着这个平素不爱说话、衣衫褴褛的学生问他是怎么得出来的?陈景润的脸羞红了,说不出话,最后是用笔在黑板上写出了方法。

  沈老师高兴地说:“陈景润算得很好,只是不敢讲,我帮他讲吧!”沈老师讲完,又介绍了中国古代对数学贡献,说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欧1000年,南宋秦九韶对“联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瑞士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500多年。

  沈老师接着鼓励说:“我们不能停步,希望你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比如有个‘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人们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你们要把它摘下来!”课后,沈老师问陈景润有什么想法,陈景润说:“我能行吗?”沈老师说:“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韩信点兵’,将来就能摘取那颗明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

  那一夜,陈景润失眠了,他立誓:长大无论成败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

陈景润名人故事 篇五

  年轻时,陈景润经历过失学和失业的痛苦,很早就体会到钱的重要性。在动荡年代,他朝不保夕,孤苦无援,担心失去工作。慢慢地,他形成了一种习惯:节省一切可以节省的开支,维持最简单的生活,把剩下的所有收入存入银行,或换成硬通货。

  陈景润的月工资,1962年以前是56元,1962年至1977年是89.5元;从1957年到1977年,他省吃俭用,每月生活费不超过20元。除每月给父亲寄15元生活费,其余悉数存入银行。20年后,他的存款高达万元。这是他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是一分一分积攒起来的。

  陈景润的饮食很简单,总是馒头和面条,咸菜和豆腐。他的身体很虚弱,听说人参是补品,他买过一些廉价的人参须,以补充能量的不足。

  他穿着简单,父亲给他一件旧的棉短大衣,他穿了20年,天暖和了,拆出棉絮,天冷了,再填入。

  他简化日常生活,避免任何自认为并不必要的消费。他不刷牙,少洗澡理发,以至于他的小屋和身上常有异味。

  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不时清点自己的存折,欣赏自己收藏的首饰与硬币,甚至睡在被子里,亮着手电细看收藏物。当他从6平方米小屋搬出来的时候,他的研究生帮他收拾出两三公斤重的许多国家的各种硬币。

  20世纪70年代末,他两次出国访问,积攒了7500美元、5000法郎和少许英镑。他没有购买家用电器,只带回一个收音机,送给兄弟姐妹的礼品只是一些廉价的、有纪念意义的铅笔和笔记本。

  在家里,他精打细算,甚至记账。一天,他对夫人由昆说:“经过我的计算,我俩每天7角8分钱的菜金就够了,平均每人3角9分,这样的话,剩余的工资我们可以存起来。”陈景润反复地说:“今后,儿子上大学,要自费的。”以解除夫人的疑虑。

  陈景润一生在金钱方面从不马马虎虎,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有一次,一个研究生与他同行,他忽然把1角钱塞到学生兜里,令学生莫名其妙。原来,这名研究生曾经给他发过一封信。按协议,他每月给父亲寄15元,不多不少,按时寄到。他的这种习惯,类似于西方人士。

  一次,他在厦门大学的座谈会上,正式辟谣:“有个作家说我为了错找的两角钱,竟花7角钱的车费去取,这是把别人的事套在我的头上,我们搞数学的,不可能这么随便。”

  1992年,陈景润的病情已经不允许他那独特的爱好再延续下去,他把全部家底交给唯一信赖的人———夫人由昆。如果没有国外讲学的收入,以及那笔香港人给的奖金,他的全部存款远不及北京人的平均水平。

  晚年,当他躺在病床上不能动弹的时候,好友罗四维对他说:“你一生舍不得花钱,把身体搞成这个样子,现在,你有钱也不能用,何苦呢?”他的脸上露出一丝苦笑。

陈景润名人故事 篇六

  陈景润的故事陈景润是世界著名解析数论学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

  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

  ·威尔(A盬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陈景润名人故事(推荐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