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求诸己成语故事【推荐3篇】

时间:2016-03-07 05:13:32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反求诸己成语故事 篇一

曹操献刀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的天下大乱,豪强割据,民不聊生。这个时候,有一位聪明才智过人的曹操,他非常有政治野心,希望能够统一天下,重建国家的统一和繁荣。

曹操深知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但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并非无敌的存在,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于是,他决定寻找一位能够帮助自己实现统一天下的人才。

曹操听闻有一位名叫荀彧的智谋之士,他精通兵法策略,聪明睿智。曹操深信荀彧会是帮助自己实现统一天下的重要人才,于是派人前往邺城找到了他。

当曹操见到荀彧时,他并没有直接向荀彧提出请求,而是决定通过一次考验来测试荀彧的智慧和胆识。他向荀彧提出了一个问题:“我有一把宝刀,刀柄上镶嵌着一块宝石,你觉得这把刀应该献给谁?”

荀彧沉思片刻后回答道:“这把宝刀应该献给有意愿统一天下、赢得民心的人。”曹操听后心中暗自点头,他心知肚明荀彧的回答中已经透露出了自己的意图。

曹操对荀彧说:“你的回答令我非常满意,我正是希望你能成为我统一天下的得力助手。这把宝刀便献给你,希望你能够与我一同实现伟大的目标。”

荀彧接过曹操递过来的宝刀,他明白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与曹操一同奋斗,不仅可以实现个人的抱负,更能够为天下苍生带来和平与繁荣。

曹操和荀彧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战略,一步步推动了统一天下的进程。他们相互信任,相互扶持,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面临重大决策时,不妨反求诸己,从自身出发思考问题。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和目标,才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迈向成功的道路。

反求诸己成语故事 篇二

张良助汉高

这是一个关于反求诸己的古代成语故事。故事发生在西汉初年,当时的中国分裂为七雄,国家动荡不安。其中一个国家是楚国,国君刘邦希望能够推翻暴虐的秦朝统治,恢复汉族的统治地位。

刘邦知道自己才华有限,难以独立完成这个伟大的事业,于是他开始寻找能够帮助自己的人才。有一天,他听闻有一位名叫张良的聪明人,他精通兵法谋略,聪明智慧。

刘邦决定亲自前往寻找张良,他希望能够说服张良加入自己的事业,共同创造一个新的中国。当刘邦见到张良时,他并没有直接向张良提出请求,而是决定通过一次考验来测试张良的智慧和胆识。

刘邦向张良提出了一个问题:“我有一块玉,你觉得这块玉应该献给谁?”张良沉思片刻后回答道:“这块玉应该献给有志于拯救国家、振兴汉族的人。”刘邦听后心中暗自点头,他明白张良的回答中已经透露出了自己的意图。

刘邦对张良说:“你的回答令我非常满意,我正是希望你能成为我推翻秦朝、恢复汉族统治的得力助手。这块玉便献给你,希望你能够与我一同实现伟大的目标。”

张良接过刘邦递过来的玉,他明白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与刘邦一同奋斗,不仅可以实现个人的抱负,更能够为国家带来繁荣与和平。

刘邦和张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战略,一步步推动了推翻秦朝的进程。他们相互信任,相互扶持,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面临重大决策时,不妨反求诸己,从自身出发思考问题。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和目标,才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迈向成功的道路。

反求诸己成语故事 篇三

反求诸己成语故事

反求诸己

【原文】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礼记·射

义》)

【故事阐述】

作为射手,讲求仁之道。射箭时,要求射手本人身心端正,身心端正后才把箭射出。射不中,不怨别人比自己优胜,反而应自我反思。孔子说:“君子间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争的话,必定是比试射术。比试前,互相谦恭有礼;比试完毕,也是如此,大家相互敬酒,即使比试也符合君子相处之礼。”

这是关于射箭的礼仪:射箭的时候,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姿势,一切姿势预备好之后才发射。如果没有打中目标,也不可以埋怨技术胜于自己的人,应该反过来检讨自己,再加强改進。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要先要求自己,找出自已本身的缺点,努力加以改正,只有抱持这种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而能够这么做的人,我们就说他能“反求诸己”。

【造句练习】

例: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先反求诸己,不要只是一味地责怪别人。

【相似成语】

反躬自省;一日三省;严以律己


反求诸己成语故事【推荐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