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原文与译文【经典3篇】

时间:2019-04-08 09:43:45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与译文 篇一

第一篇内容

季氏将伐颛臾,问于孟子。孟子曰:“俾也。”季氏出,告人曰:“孟子欲杀我。”由是遂杀孟子。孟子曰:“季氏贼人也,使人杀我。”

这是一则流传已久的故事,描述了一个关于季氏和孟子之间的争斗。根据文中的描述,季氏计划攻打颛臾,并咨询了孟子的意见。孟子回答说:“任你去吧。”然而,季氏却将孟子的话误解为他要杀害自己。于是,季氏下令杀害了孟子。而孟子在临终之前说道:“季氏是个恶人,他让人杀害了我。”

这个故事反映了孟子和季氏之间的矛盾和误解。首先,我们可以看出季氏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计划攻打颛臾,可能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然而,他没有认真倾听孟子的建议,而是错误地将孟子的意思理解为要杀害自己。这种误解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孟子不幸地成为了季氏野心的牺牲品。

其次,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是一个有智慧和正直的人。他在回答季氏的问题时,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任你去吧”。这句话并没有明确表示他是否支持季氏的计划。然而,季氏却错误地将这句话解读为孟子要杀害自己。孟子在临终之前说出的话更是证明了他的正直和清白。他指责季氏是个贼人,让人杀害了自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面对误解和冲突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保持正直和理智,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恶意解读。

这个故事也给我们一些启示。首先,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和理解别人的意见。在这个故事中,如果季氏能够认真倾听孟子的建议,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其次,我们应该保持清醒和理智,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恶意解读。在这个故事中,季氏错误地将孟子的话解读为要杀害自己,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最后,我们应该坚守正义和道义,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左右。孟子在临终之前指责季氏是个贼人,表明了他的正直和坚定。

总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误解和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理智和正直,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恶意解读。我们应该倾听和理解别人的意见,并坚守正义和道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避免悲剧的发生,实现和谐与进步。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与译文 篇二

第二篇内容

《季氏将伐颛臾》是一则描述季氏和孟子之间的争斗的故事。根据文中的描述,季氏计划攻打颛臾,但在咨询孟子的意见后决定放弃这个计划。然而,由于误解和误会,季氏错误地认为孟子要杀害自己,并下令杀害了孟子。在孟子临终之前,他指责季氏是个贼人,让人杀害了自己。

这个故事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和冲突。首先,我们可以看出季氏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计划攻打颛臾,可能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然而,他没有认真倾听孟子的建议,而是错误地将孟子的意思理解为要杀害自己。这种误解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孟子不幸地成为了季氏野心的牺牲品。

其次,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是一个有智慧和正直的人。他在回答季氏的问题时,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任你去吧”。这句话并没有明确表示他是否支持季氏的计划。然而,季氏却错误地将这句话解读为孟子要杀害自己。孟子在临终之前说出的话更是证明了他的正直和清白。他指责季氏是个贼人,让人杀害了自己。

这个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首先,我们应该学会倾听和理解别人的意见。在这个故事中,如果季氏能够认真倾听孟子的建议,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其次,我们应该保持清醒和理智,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恶意解读。在这个故事中,季氏错误地将孟子的话解读为要杀害自己,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最后,我们应该坚守正义和道义,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左右。孟子在临终之前指责季氏是个贼人,表明了他的正直和坚定。

总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误解和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理智和正直,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恶意解读。我们应该倾听和理解别人的意见,并坚守正义和道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避免悲剧的发生,实现和谐与进步。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与译文 篇三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与译文

  《季氏将伐颛臾》是选自《论语》中的一篇散文,文中记述了孔子和冉有的一场对话,集中讨论鲁国贵族季氏企图发动战争,攻打小国颛臾的问题,明确表达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思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原文与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

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盲人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文开篇直奔主题,季氏将要对颛臾发起进攻,冉有、季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展开军事行动。”孔子回答得很直接,很明显,孔子反对季氏侵略颛臾,理由充分,态度也很坚决。听到孔子的质问,冉有不得不为自己进行辩护,他说:“是季康子想要发兵,作为家臣,我们也不希望他这样做。”

  冉有急于为自己开脱,于是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了季康子身上,但是孔子没有就此作罢,继续说“冉有啊,古时的史官周任有一句话:‘根据自己的能力去任职,不能胜任的便不要担任。’站不稳却不扶着,要跌倒了却不搀着,那么扶着瞎子走路的人还有什么用处呢?况且,你的话不正确。老虎和独角犀从笼子里出来了,龟板和玉器在盒子里被毁坏了,这又是谁的责任呢?”孔子引经据典,以两个问句的句式对弟子发出请问,以比拟的修辞方式责备了弟子。在孔子眼中,他的两位弟子没有辅佐好季氏,就是严重的失职。

  在孔子的责问之下,冉有开始为季康子侵略颛臾寻找合适的理由,这一次,孔子不再留情面,严厉斥责道了冉有,孔子明确知道,季氏想要对颛臾动武,一定会为自己找一个借口,但他不会被这样的借口蒙蔽。

  揭穿了季氏讨伐颛臾的真相,孔子没有直接地加以痛斥,而是开始论述正确的治国之道,借此来反衬季氏的无道。一席话道尽了孔子的政治理念,彰显了他所主张的礼义制度。

  孔子最后又将话锋转向两位弟子,此话意在提醒季氏不要贸然行动,否则将会引起鲁哀公的'猜疑,进而引发内乱。联系鲁国当时的政治形势,可知孔子的一番驳斥和规诫具有现实意义。当年,季氏权倾朝野,是鲁国政权的实际掌控者,鲁国国君哀公心有不满,意欲收回季氏的封地以削弱他的权力季氏之所以想要攻占颛臾,是为了先下手为强,他担心哀公会联合颛臾一起讨伐自己。这样看来,孔子对鲁国的政治形势有着冷静的体察,对季氏的盘算也心知肚明。孔子反对季氏发兵,是为了不使季氏与哀公的矛盾公开化、激化,进而造成国家的内战。孔子批评两位弟子,也是希望他们要以国家的大局为重这篇文章记述了师生之间的一场辩论,篇幅虽然简短,却形象地写出了孔子的义正词严和冉有等人的理屈词穷。对于如何通过对话塑造人物这一文学技巧,这篇文章具有示范意义,是后学者可以学习、模仿的典范之作。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与译文【经典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