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最新3篇】

时间:2014-09-02 01:26:5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篇一

《画眉鸟》

从前有一只画眉鸟,它善良、聪明,是整个森林中最受欢迎的鸟儿。画眉鸟的声音美妙动听,每天清晨,它总是用悦耳的歌声唤醒大家。不仅如此,画眉鸟还会帮助其他动物解决困难,为大家传递消息。

有一天,森林里发生了一场大火。火势蔓延迅速,动物们都被吓得四处逃窜。画眉鸟看到这一幕,立刻飞到天空中,向四周的动物们发出了警报。它用尖锐的叫声,让每个人都听到了危险的信号。

虽然画眉鸟的声音小,但是它的叫声让所有的动物都停下了前进的脚步。大家纷纷聚集在一起,商量着如何才能逃离火灾的威胁。画眉鸟想到了一个办法:让大家连成一串,逐个通过狭窄的岩洞,从而安全离开。大家都听从了画眉鸟的建议,纷纷排队,一个接一个地通过岩洞,成功逃离了火灾。

火灾过后,动物们感激不尽,大家纷纷向画眉鸟表示感谢。画眉鸟却谦虚地说:“我只是做了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大家以后能够更加团结一心,共同面对困难。”听到这话,动物们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从那以后,动物们更加珍惜和睦相处的日子。每当遇到困难时,大家都会齐心协力,互相帮助。画眉鸟也成了大家的精神导师,它的善良和聪明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动物。

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篇二

《孔子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故事至今仍然流传在世。孔子的智慧和道德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小时候就非常聪明,他勤奋好学,对于任何问题都充满了好奇心。他喜欢思考和探索,对于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的规范有着独特的见解。孔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他的才华和智慧,他的父亲也非常为他自豪。

孔子长大后,他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他的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但是他对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慧,他教导学生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要有责任感和爱心。

孔子的教育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传承。他的思想和教育观念被编成了《论语》,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孔子的故事也被广泛地传颂,他的名字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

孔子的故事中最著名的一则是他与弟子们一起去参观鲁国的宰牛。当时,宰牛的人将牛的头朝向东方,孔子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宰牛的人回答说:“这是我们的传统习俗。”孔子听后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说:“这种习俗过时了,应该改变。”孔子的这番话让人们开始思考传统的意义和发展的方向。

孔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是有价值的,但同时也要与时俱进。我们要尊重传统,但是也要敢于批评和改变。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篇三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小故事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

  励志故事

  人无志不立”,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无论做什么事,都很难取得成功。唐朝大诗人李白从小就抱定了匡扶家邦、济民救世的志向,此后,他一直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奋进。

  十九岁时,李白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抱着这种自信与进取心,他应诏来到长安,名动一时。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做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

  性格孤傲的李白无法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弃官而去,从此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但是,李白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咏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豪迈诗名。

  比李白稍晚些的崔铉也是个胸怀大志的人。

  崔铉是大臣崔元略的儿子。有一次,他跟随父亲去拜访当时的宰相韩滉,韩滉见他聪明伶俐的样子,非常喜欢。

  崔铉的父亲说:“这个孩子近来作诗的能力有很大进步。”

  韩滉一听,有心考考他,就随手指着架上的一只鹰,让崔铉即兴赋一首诗。崔铉接过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诗:“天边心性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

  韩滉读后,连连称奇,称赞道:“好诗!好诗!这孩子将来前程万里,不可限量啊!”

  崔铉长大后果然很有作为。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崔铉在科举考试中被录取,随后开始仕途生涯。唐代宗很欣赏他的才能与品德,说他是“真贵人”。崔铉先后担任过中书侍郎、河东节度使、御史

大夫、淮南节度使等要职。

  王羲之教子习书法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母亲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母亲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母亲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什么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成功的!”

  献之听完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陈蕃立志

  东汉时有一个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自己住的屋子又乱又脏,却从来不收拾。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他:“你怎么不打扫一下房间,客人来了看到这么脏乱多不好啊!”陈蕃回答:“我是做大事的人,怎么能做这个呢?”薛勤当即反问:“你连一间屋子都收拾不好,你能做出什么大事呢?”陈蕃顿时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积累,一切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业。这就启示年轻人要注重细节的积累,今天的一点变化,明天的一点努力,后天的一点学习,这样不断地日积月累,到了一定的程度,达到一个临界点,你的质量就会发生变化,就会与其他的人拉开差距,这种差距,就是你经过努力达到一个临界点所取得的成果。当细节积累到一定的临界点,就发生了突变,突变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这个不知不觉就是量的积累。

  其实,无论是学习还是以后的事业,我们都应该从小事去做起,从“扫一屋”开始,将来才能有机会“扫天下”。

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