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著名的历史典故阅读 篇一
标题:《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典故被人们广泛传颂。其中一则被四年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故事,是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
俞伯牙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著名琴师,他精通琴艺,琴音悠扬动人,被誉为“琴中仙”。而钟子期则是一位杰出的剑术家,他所使的剑法犹如行云流水,被赞誉为“剑中神”。这两位才华横溢的人,生活在同一时代,却各自追求不同的艺术境界。
一天,俞伯牙和钟子期在一个古老的庙宇相遇了。两人一见如故,立刻展开了深入的交谈。俞伯牙向钟子期弹奏了一曲优美动听的琴曲,钟子期听后赞叹不已。他说:“你的琴音真是如天籁般美妙,仿佛能够把我心中的烦恼都抚平。”俞伯牙微笑着说:“那是因为你心中也有一颗音乐的心灵。”
从此以后,俞伯牙和钟子期成为了最好的朋友。他们经常一起交流各自的艺术心得,并相互鼓励和支持。俞伯牙教钟子期欣赏音乐的美,钟子期则教俞伯牙感受剑术的精髓。他们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面临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当时,钟子期被任命为一位官员,需要离开俞伯牙,去另一个城市工作。俞伯牙十分舍不得他的朋友离去,但也明白钟子期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在分别的那天,俞伯牙送给钟子期一把精美的古剑,并说:“这把剑代表着我们之间的友谊和信任。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你拿着这把剑,你就能想起我们曾经的交流和共同的追求。”
钟子期接过剑,感激地说:“我将会时刻怀念我们的友谊,并努力成为一个对得起这把剑的人。”
多年后,钟子期在自己的职位上表现出色,成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官员。他把俞伯牙的教诲和友谊铭刻在心中,时刻保持着高尚的品德和艺术追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是无法被距离和时间所阻挡的。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不仅源于共同的兴趣爱好,更建立在互相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他们用心灵的交流和真诚的关怀,共同创造了一段永不磨灭的友谊。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即友谊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和维系的,只有真诚和关爱才能让友谊更加美好。无论我们身处何地,只要我们心怀友谊,友谊就会像一束光明,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四年级著名的历史典故阅读 篇二
标题:《孔子教人求学的故事》
在中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名字叫孔子。孔子被誉为“至圣先师”,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他经常教导人们要有追求知识的热情,要虚心向前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才能。
有一天,一位年轻人来拜访孔子,他向孔子请教如何求学和提高自己。孔子非常高兴地接待了他,并告诉他一个寓意深远的故事。
孔子说:“从前有一个人,想要学习弹琴。他听说有一位著名的琴师,决定去拜访他并向他学习。当他来到琴师的家中,发现琴师正在修剪树枝。他问琴师为什么要修剪树枝,琴师回答说:‘修剪树枝是为了让树木茁壮成长,长出更多的枝叶和花朵。同样,学习也需要不断修剪自己的心灵和品德,才能更好地吸收新的知识和技能。’”
孔子告诉年轻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求学需要有一颗谦虚的心和积极的态度。就像修剪树枝一样,我们要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己,不断涵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和经验。
孔子还告诉年轻人,要有耐心和恒心。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就像树木一样,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茁壮成长。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进步和成就。
听完孔子的教诲,年轻人深受启发。他决心要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才能,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求学是一种修行,需要我们虚心向前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才能。只有具备谦虚、耐心和恒心的品质,才能在求学的道路上取得成功。孔子的教诲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经验和人生智慧,希望我们能够从中受益,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四年级著名的历史典故阅读 篇三
生活中有哪些著名的历史典故?这些历史典故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四年级著名的历史典故阅读_历史典故大全,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著名的历史典故阅读【1】
胶漆相投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独行传?雷义传》。
【释义】相:相互;投:投合。比喻情深谊厚、亲密无间。
【历史典故】
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雷义,另外一个叫陈重。他俩的感情比亲兄弟还 要好。有一次,他们两个人一起去参加考试,雷义考上了,陈重却没考上。雷义心想:“陈重的学问比我好,居然没有考上,真的是太可惜了!”雷义就跑去找掌管考试的官员说:“大人,麻烦您将我的功名转给陈重,他比我优秀呀!”官员当然不理他:“一胡一闹,功名怎么可以随便转给别人呢?”雷义心里很失望:“那我也不要这个功名了!”雷义就假装发疯不去做官,终于被解除了功名。
过了几年,雷义和陈重又一起去参加考试,这一次,他们两个都考上了,还 很幸运地被派在同一个地方做事。雷义高兴地对陈重说:“陈兄,以后又要麻烦你多照顾了。”陈重说:“雷兄,你说笑了,都是你在照顾我呀!”两个人很开心能在一起共事,感情变得更好了。大家看到他们感情这么好,都说:“胶和漆凝聚在一起很坚固,不过还 是比不上雷义和陈重的深厚友谊呀!”后来,有人就把这件事变成“胶漆相投”这句成语,用来形容好朋友间的深厚友情,就像胶和漆聚合在一起那么坚固!
著名的历史典故阅读【2】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释义】鞠躬:弯着身一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历史典故】
诸葛亮,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聪明与智慧的化身。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知,四书五经,无所不晓。
47岁时,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上《出师表》,表明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心迹。
为了统一中原,诸葛亮曾经多次兵出祁山,前几次出兵,都是因为粮食不继而退兵,第五次他接受了以往教训,非常重视粮食供应。他设计了一种叫做木牛(改进的独轮车)的运输工具,用它把粮食运到斜谷口囤积备用。
公元234年,诸葛亮用木牛流马运粮,做好充分准备后,约孙权同时对魏国发起进攻,两面夹击魏国。他率领10万大军出斜谷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构筑营垒,准备长期作战:分一部分兵士在五丈原屯田,,跟当地老百姓一起耕种,以为久计。司马懿率领魏军也渡过渭水,筑起营垒准备和蜀军长期对峙。魏明帝命令司马懿只许坚守,不准出战。
与此同时,孙权应约派出三路大军进攻魏国,配合蜀国的行动。魏明帝亲自率领大军南下,大败吴军。诸葛亮只好孤军作战。蜀军很想跟魏军速战速决,但司马懿固守营垒,坚守不出,决心要打持久一战。双方相持了一百多天。
有一次,司马懿虚情假意地接待前来下挑战书的使者,问道:“你们丞相很忙吧,身一体还 好吗?”使者回答说:“丞相很忙,军营里大小事都亲自过问。他每天早起晚睡。近来胃口也不太好,饭量很小。”使者走后,司马懿对将士们说:“诸葛孔明食少事多,怎能支撑长久呢?”不出司马懿所料,诸葛亮就在这年八月病故,年仅54岁。
按照诸葛亮生前嘱咐,蜀军密不发丧,各路人马按序撤退。
司马懿探得蜀军因诸葛亮病死而退兵的消息,立即率军追赶。刚过五丈原,忽然蜀军旗帜转向,战鼓雷鸣,蜀军将士们转身掩杀过来。司马懿大吃一惊,赶快掉转马头,下令撤退。待魏军退远了,蜀军才缓缓撤出五丈原。
虽然,诸葛亮没能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但是,他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才智和鞠躬尽瘁、忠于职守的品格,永远师仪后世。
著名的历史典故阅读【3】
管鲍之交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管仲传》。
【释义】管:管仲;鲍:鲍叔牙;一交一:一交一情。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一交一情深厚的朋友。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对好朋友,一个叫管仲,另一个叫鲍叔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做生意。赚了钱以后,管仲分到很多,鲍叔牙却分到很少。人们纷纷议论管仲是个贪财之人,不讲情谊。鲍叔牙知道后,便替管仲辩解说,管仲不是不讲情谊,他家里情况不好,而且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
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都说他是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听说后,向人们解释说,管仲不是贪生怕死,只是他得留着命回去照顾家中的老母亲啊!
后来,公子诸当上了国君,他每天吃喝玩乐,任意妄为。鲍叔牙和管仲都预感齐国将会发生内乱,就分别带着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逃到莒国和鲁国去了。不久,诸被人杀死,管仲想让纠顺利地当上国君,于是便在暗中对付小白,可惜把箭射偏了,小白不仅没死,还 当上了齐国的国王,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齐桓公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是!”齐桓公惊讶地说:“管仲曾经想要杀我,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才这么做的呀!”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便请管仲回来当宰相,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迅速强大起来。
管仲在谈到他与鲍叔牙之间的往事时,,曾说:“我曾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分钱财,自己多拿,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牙不认为我胆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著名的历史典故阅读【4】
先忧后乐
【出处】(汉代)刘向《说苑?谈丛》。
【释义】忧:忧虑;乐:享乐。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历史典故】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一生功绩卓著,成绩斐然,做了很多为民众所称颂的好事,深受百姓的一爱一戴。他重视教育,无论到哪里为官,他都十分热心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一次,他的朋友滕子京被贬到岳州当官。此处有一名胜,叫岳一一楼,始建于唐朝,到了宋代已经破败不堪了。滕子京到达此处后,重新修复了岳一一楼,范仲淹受他所托写了一篇《岳一一楼记
》来记颂这件事。范仲淹在文章中写道:“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的表现与被贬官的人和失意的文人的态度不同,是什么原因呢?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看来是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著名的历史典故阅读【5】
大禹治水
【出处】《尚书?大禹谟》。
【释义】禹:三皇五帝时中原的领袖。大禹治理水患为百姓谋福。
【历史典故】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了,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9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一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他吸取了父亲的经验教训,采取了疏导的办法,带领百姓开渠排水,疏通一江一河,兴修水利,灌溉农田。
传说禹在治水的十三年当中,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没进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怀孕了,没进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没进去探望。他一直想着老百姓仍在遭受洪水的祸害,庄稼被淹,房子被毁,于是,三次经过家门都顾不上进去探望家人。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一毛一。经过十三年的努力,大禹终于治好了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部落联盟首领。大禹因为治水有功,就被舜选定为自己的继承人。舜死后,大禹继任了部落联盟的首领,在他的治理下,部落和平,九州安定。
四年级著名的历史典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