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范例(通用6篇)

时间:2017-08-05 09:11:11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范例 篇一

标题: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教学设计

引言:线性方程组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在掌握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后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中。本教学设计将以线性方程组的解法为主题,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线性方程组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掌握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方法,包括代入法、消元法和矩阵法;

3. 能够应用线性方程组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 引入线性方程组的概念和基本性质,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线性方程组的存在和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5分钟):

- 介绍线性方程组的解法方法,包括代入法、消元法和矩阵法,并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进行讲解和演示。

3. 合作学习(20分钟):

- 分组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每个小组给出一个实际生活问题,要求将问题转化为线性方程组,并用不同的解法方法求解。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和合作,提高解题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 案例分析(10分钟):

- 选取一个小组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展示不同解法方法的优缺点,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最适合的解法。

5. 练习与巩固(15分钟):

-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个别完成线性方程组的解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拓展应用(10分钟):

- 提供更复杂的实际生活问题,要求学生将问题转化为线性方程组,并用所学的解法方法求解。鼓励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三、教学评估:

1. 教师观察学生在合作学习和案例分析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题能力;

2. 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和正确率,评估学生对线性方程组解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拓展应用问题的解答,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培养了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帮助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范例 篇二

标题:立体几何的教学设计

引言: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在掌握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后,可以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本教学设计将以立体几何的教学为主题,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和实践操作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立体几何的相关定理和方法,包括平行截面定理、轴心定理和切割定理等;

3. 能够应用立体几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 引入立体几何的概念和基本性质,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立体几何的存在和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5分钟):

- 介绍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几何体的分类和特征等,并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进行讲解和演示。

3. 实践操作(30分钟):

- 分发实验材料和工具,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通过剪纸法研究截面形状的变化、用纸板拼凑建模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实践过程中的现象和规律。

4. 定理讲解(10分钟):

- 介绍与实践操作相关的立体几何定理,如平行截面定理、轴心定理和切割定理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和演示。

5. 练习与巩固(15分钟):

-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个别完成立体几何的解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拓展应用(10分钟):

- 提供更复杂的实际生活问题,要求学生将问题转化为立体几何,并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求解。鼓励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三、教学评估:

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总结能力;

2. 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和正确率,评估学生对立体几何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拓展应用问题的解答,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实践操作和问题求解中应用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和创造力。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帮助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范例 篇三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

教学重难点

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精讲

掌握三角形有关的定理

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角;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变形形式,利用三角公式解一些有关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问题。

二.问题讨论

思维点拨: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问题,用正弦定理解,但需注意解的情况的讨论。

思维点拨::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应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在求值时,要利用三角函数的有关性质。

例6:在某海滨城市附近海面有一台风,据检测,当前台风中心位于城市O(如图)的东偏南方向300 km的海面P处,并以20 km / h的速度向西偏北的方向移动,台风侵袭的范围为圆形区域,当前半径为60 km,并以10 km / h的速度不断增加,问几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的侵袭。

一. 小结:

1.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2.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角;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3.边角互化是解三角形问题常用的手段。

二.作业:P80闯关训练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范例 篇四

一、概述

教材内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及简单应用 教材难点:灵活应用等比数列及通项公式解决一般问题 教材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二、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目标

1)

2) 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 理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

2.能力目标

1)学会通过实例归纳概念

2)通过学习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学会归纳假设

3)提高数学建模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充分感受数列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模型

2)体会数学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应用于现实生活

3)数学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枯燥无味的

三、教学对象及学习需要分析

1、 教学对象分析:

1)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对各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理解能力较强。并掌握了函数及个别特殊函数的性质及图像,如指数函数。之前也刚学习了等差数列,在学习这一章节时可联系以前所

学的进行引导教学。

2)对归纳假设较弱,应加强这方面教学

2、学习需要分析:

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课前复习

1)复习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向公式

2)复习指数函数及其图像和性质

2.情景导入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范例 篇五

一、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流程图的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

(2)能用字语言表示算法,并能将算法用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流程图的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程序化思想,在归纳概括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算法的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难点:用含有选择结构的流程图表示算法。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体会到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学习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

教学用具:尺规作图工具,多媒体。

四、教学思路

(一)、问题引入 揭示题

例1 尺规作图,确定线段的一个5等分点。

要求:同桌一人作图,一人写算法,并请学生说出答案。

提问:用字语言写出算法有何感受?

引导学生体验到:显得冗长,不方便、不简洁。

教师说明:为了使算法的表述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我们今天学习用一些通用图型符号构成一张图即流程图表示算法。

本节要学习的是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右图即是同流程图表示的算法。

(二)、观察类比 理解题

1、 投影介绍流程图的符号、名称及功能说明。

符号 符号名称 功能说明

终端框 算法开始与结束

处理框 算法的各种处理操作

判断框 算法的各种转移

输入输出框 输入输出操作

指向线 指向另一操作

2、讲授顺序结构及选择结构的概念及流程图

(1)顺序结构

依照步骤依次执行的一个算法

流程图:

(2)选择结构

对条进行判断决定后面的步骤的结构

流程图:

3.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与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的比较

(1)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公式 当r=10时写出计算圆的面积的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解:

算法(自然语言)

①把10赋与r

②用公式 求s

③输出s

流程图

(2) 已知函数 对于每输入一个X值都得到相应的函数值,写出算法并画流程图。

算法:(语言表示)

① 输入X值

②判断X的范围,若 ,用函数Y=x+1求函数值;否则用Y=2-x求函数值

③输出Y的值

流程图

小结:含有数学中需要分类讨论的或与分段函数有关的问题,均要用到选择结构。

学生观察、类比、说出流程图与自然语言对比有何特点?(直观、清楚、便于检查和交流)

(三)模仿操作 经历题

1.用流程图表示确定线段A.B的一个16等分点

2.分析讲解例2;

分析:

思考:有多少个选择结构?相应的流程图应如何表示?

流程图:

(四)归纳小结 巩固题

1.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的模式是怎样的?

2.怎样用流程图表示算法。

(五)练习P99 2

(六)作业P99 1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范例 篇六

重点难点教学:

1.正确理解映射的概念;

2.函数相等的两个条件;

3.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过程:

1.使学生熟练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映射的定义;

2.使学生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使学生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教学内容:

1.函数的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yf A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作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对应的y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 A?叫值域(range)。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注意:

① “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②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映射的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

4.区间及写法:

设a、b是两个实数,且a

(1)满足不等式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表示为(a,b);

(2)满足不等式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表示为(a,b);

5.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①解析法

②列表法

③图像法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范例(通用6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