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习俗的故事 篇一
除夕,即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其中包括了许多有趣的习俗。今天,我将向大家讲述一个关于除夕的习俗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小村庄里。在这个村庄里住着一个非常善良和善解人意的老人,他的名字叫李大爷。李大爷和他的家人一直都非常重视除夕这个传统节日,因此每年都会准备一些特别的活动来庆祝。
在那一年的除夕前夕,李大爷决定要给村里的孩子们制作一些小灯笼。他希望这些小灯笼能够带给孩子们快乐和幸福,同时也能让他们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李大爷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制作这些小灯笼。他用红纸剪出了许多不同形状的灯笼,并用黄色的丝线将它们连在一起。最后,他把一根长长的竹竿固定在灯笼上,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将灯笼挂在手中或者放在地上。
除夕的那一天,李大爷把这些小灯笼送给了村里的孩子们。孩子们非常高兴,他们手里拿着小灯笼,一起跑到村子的广场上。当夜幕降临时,孩子们点亮了灯笼,整个广场都被五颜六色的光芒所包围。
李大爷看着孩子们欢快的笑容,感到非常满足和幸福。他知道,这些小灯笼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他希望孩子们能够记住这个特殊的除夕,以及这个让人难忘的习俗。
从那以后,村里的孩子们每年都会制作小灯笼,并在除夕这一天点亮它们。他们把这个习俗传递给了下一代,使得这个小村庄的除夕庆祝活动变得越来越有意义和热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除夕这个传统节日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过年的日子,更是一个传承文化、弘扬民俗的时刻。通过参与各种有趣的习俗,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个特殊的日子,一起传承和发扬下去。
除夕的习俗的故事 篇二
除夕,即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除夕的习俗多种多样,其中最有趣的之一就是贴春联。今天,我将向大家讲述一个关于贴春联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古老的村庄里。在这个村庄里住着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他们的名字叫张大爷和李大娘。每年的除夕,他们都会一起贴春联,这成为了他们的一个重要习俗。
在那一年的除夕前夕,张大爷和李大娘准备了一些红纸和毛笔。他们决定要为自己家门贴一副特别的春联,以祈求来年的幸福和好运。
张大爷拿起毛笔,写下了第一句春联:“福满门楣”。他相信,只要家中充满了福气,他们的生活就会幸福美满。
李大娘接过毛笔,写下了第二句春联:“财源广进”。她希望家中的财运能够源源不断,让他们过上富足的生活。
最后,他们一起写下了最后一句春联:“合家欢乐”。他们认为,只有家人之间和睦相处,他们的生活才会充满快乐和欢乐。
正当他们贴好春联,准备享受除夕的美食时,突然听到了一声巨响。他们急忙跑出去一看,发现村庄的一家人家发生了火灾。张大爷和李大娘毫不犹豫地拿起水桶,帮助灭火。
他们用尽全力扑灭了火势,最终保护了家人的安全。尽管他们的衣服被水弄湿了,但他们看到灾难过去后,内心充满了满足和喜悦。
第二天,村庄的人们都对张大爷和李大娘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他们说,正是因为张大爷和李大娘的勇敢和善良,才保护了他们的家园。
从那以后,张大爷和李大娘的家门上的春联成了村里的一道风景。人们常常来到他们家前,欣赏着春联中蕴含的深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贴春联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一种表达祝福和希望的方式。通过贴春联,我们能够表达对幸福、财富和家庭和睦的向往。让我们在除夕这一天,一起贴春联,祈求来年的好运和幸福。
除夕的习俗的故事 篇三
除夕的习俗的故事
除夕的习俗故事
传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当大雪封山,夕聚会到附近祸害乡邻找食物,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这年,村子人在准备避难时,一位好心的婆婆救了饿晕在路边的孩子,并带到竹林躲避夕。婆婆告诉孩子,夕追到这,看到人们在伐竹就匆忙走了。孩子一思索,告诉大家,他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回家后各家的门外要挂一块红布。
夕再次来袭,孩子出面吸引夕的注意,让村民往火里扔碎竹节,可大家因为害怕,都僵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夕被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但是那个救了村庄的聪明孩子却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卅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动物,非常厉害,人们把它叫做“年”。“年”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出现一次。“年”这东西一出来,就会危害人类,给人来造成很大的灾难。“年”在晚上出来活动,因此人们到时都熄灭灯火,整夜不眠,躲避灾害。后来发现穿红衣,燃炮竹发出的声响,可以把“年”赶跑。于是,每到年末时,觉着“年”快要出现的时候,人们就燃放爆竹来避邪,祈求来年好运。所以过年大放鞭炮习俗,流传到今天。
除夕的习俗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
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就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
在汉族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汉族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汉族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节日禁忌
除夕有很多的禁忌。如忌言鬼、死、杀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谩语,忌随地便溺,忌泼污水、灯油于地等。人们在大年三十到来时,一面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扫卫生,以驱疫病、除恶鬼。尤其是在年夜饭时,有更多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