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篇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成语这一形式的语言开始逐渐流行起来,成为人们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十个与春秋战国时期相关的成语故事。
1. 齐人之福
在战国时期的齐国,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名叫孙膑。他在一次战役中救了齐国的国君,因此国君赏赐给他大量的财宝。孙膑却坚决拒绝,说:“我所以救国君,只是为了齐国的安定和百姓的幸福,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这样的幸福才是真正的齐人之福。”从此,“齐人之福”成为形容为人忘我、为国家和社会贡献的成语。
2. 义薄云天
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一位名叫范蠡的智者,他一直忠诚地为楚国效力。后来,楚国内部发生了政变,范蠡为了保护国家和君主,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战斗之中。他的忠诚和勇敢深深打动了楚国的人民,成为了“义薄云天”这个成语的来源。
3. 画龙点睛
春秋时期的齐国有一位画家名叫顾恺之,他擅长画龙。有一次,他画了一幅龙的画作,但总觉得少了什么关键的元素。于是,他在画龙的眼睛处点上了一点颜色,整幅画作立刻生动起来,栩栩如生。从此,“画龙点睛”成为形容一件事物关键之处的成语。
4. 三人成虎
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的国君听说有人在市场上说见到了一只老虎,但很多人并没有看见。国君起初并不相信,但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宣称自己看到了老虎。国君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最终相信了这个虚假的消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可盲从他人的观点,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5. 庖丁解牛
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庖丁的厨师,他熟练地将牛切割成各种部位。有一次,庖丁解剖牛时,他的手法熟练而准确,完全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这个故事后来成为成语“庖丁解牛”,形容一个人对于某种事物了解得非常透彻,熟练自如。
篇二
在春秋战国时期,成语这一形式的语言开始逐渐流行起来,成为人们交流和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另外五个与春秋战国时期相关的成语故事。
6. 刀山火海
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赵连城的将军,他带领着齐国的军队奋勇作战,不畏艰险。有一次,赵连城率领的军队穿越了一片险恶的刀山和火海,最终成功取得了胜利。从此,“刀山火海”成为形容困难险阻的成语。
7. 鸠占鹊巢
春秋时期,有一只乌鸦不小心飞进了鹊巢,占据了鹊巢作为自己的家。鹊巢的主人鹊发现后,非常愤怒,与乌鸦展开了争斗。最终,鹊成功将乌鸦赶出了巢穴,重新夺回了巢穴的控制权。这个故事成为成语“鸠占鹊巢”的来源,形容别人侵占他人的地盘。
8. 杯弓蛇影
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政治家,他非常聪明但也非常多疑。有一次,他在宴会上喝酒时,看到墙上有一条蛇的影子,误以为是敌人要暗杀他,吓得不敢再喝酒。这个故事后来成为成语“杯弓蛇影”的来源,形容人因为多疑而产生的不必要的恐惧。
9. 指鹿为马
战国时期,有一位宰相名叫赵高,他为了迷惑人们的视听,把一只鹿称作是马。即使身边的人都知道那是一只鹿,但出于对赵高的恐惧,他们也不敢说出真相。这个故事成为成语“指鹿为马”的来源,形容有人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10. 守株待兔
春秋时期,有一个农夫在自己的地里种了一棵树,他每天都守在树旁边等待兔子撞上来。有一天,果然有只兔子因为不小心撞到了树上,被农夫捕获。这个故事成为成语“守株待兔”的来源,形容人不劳而获、依靠运气而不是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
以上就是十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这些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十个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篇三
十个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你听得多了,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你又知道多少?下面为大家介绍十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
1、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
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
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2、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
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
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3、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
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
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4、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
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
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
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
,几乎全军覆没。
5、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
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
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
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6、抱冰握火
出自《吴越春秋 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常常以艰苦的生活条件来磨砺自
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内修军政,外结诸侯,经过十年生聚,
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后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厉,也用指生活艰辛。
7、悬梁刺股
出自《战国策 秦策一》:苏秦游说秦王,上书上次,秦王没有采纳他的主张,他回到家中,
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他伤感之余,刻苦自励,夜以继日的努力攻读。夜里读书至困欲睡时,就用
锥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来,继续学习。这种勤苦自强的精神,历来被人称颂,成为旧时劝学的
典型事例。后世常以“刺股”用为勤苦读书、奋发自强的典故。
8、大义灭亲
这个故事就比较有名了,在〈东周列国志〉上也有记载,不过我要讲的则是出自〈左传 隐公
四年〉: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
于自己的父亲。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卫国
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
臣也。恶州吁而厚与(同与,就是一同处死的意思)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大义灭亲”
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
9、得鱼忘筌
出自〈庄子 外物〉:庄子说:“筌(就是一种捕鱼的竹器)所以能捕到鱼,是因为得鱼而忘
筌;蹄(捕兔的哭具)都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指语言,言词)所以在意(要表达的意思
、事理),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人言哉(就是说深悟其道、专心致意却并不侈于言
辞的人,其实难得,故庄子希望能找到这样的人和他交谈)!’”庄子在这里以“得鱼忘筌”“得
兔忘蹄”为比喻,并不从消极的意义上使用,承上启下,目的在于比照说明“得意忘言”的道理。
后世用“得鱼忘筌”却改变了原本的本意,一般都是有在消极的意义上,比喻办事情一旦达到了目
的,便把赖以达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抛弃。
10、马首是瞻
出自于:《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春秋
时期,晋国作为中原大国,处于天下的政治中心和地理中心,其他大国如要称霸,必须要过晋国这
一关,反之,如果晋国要确立其霸主地位,也必须击败其他的挑战者。所以,秦、楚都与晋国发生
过多次的大规模战争,总的来说,各有胜负,任何一方都没有确立绝对的优势。
在周灵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的时候,晋国率领着其鲁、齐、宋、卫、曹、莒、邾、滕、薛、
杞、小邾及郑等附庸国向秦国发动进攻,并且一路打到了咸阳的附近。秦军的顽强的拒绝
求和,并在泾水上下毒,联军伤亡不少。联军统帅荀偃于是下令:“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意思就是说:“鸡鸣套车,填塞水井,铲平土灶,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前进”。但是联军并不是团
结一气,各国军队只是拼凑起来的,并不齐心。栾黡首先就违抗命令,带领下军回国了。荀偃没有
办法,也就只好下令诸侯军队全部撤离了秦国。 总的来说,荀偃大有破釜沉舟,团结一致,共同对
秦军发动致命一击的决心,无奈,诸侯军队各怀鬼胎,哪能按照他的意思去办,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