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由来的故事 篇一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其由来的故事更是令人津津乐道。
相传在战国时期,中国的楚国有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楚国的宰相,他一直致力于改革和保护国家,但却遭到了朝廷上层的排挤和诽谤。在楚王被奸臣所唆使的情况下,屈原被贬谪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
屈原深受家国之恩,对于楚国的沦落感到非常痛心。他用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思念之情,同时也揭露了朝廷上层的腐败和奸邪。他的诗歌深深地触动了楚国百姓的心灵,他们纷纷为屈原祈祷,希望他早日回归。
然而,屈原的忠诚和才华却引来了敌对国家的嫉妒和恐惧。他们诬陷屈原谋反,企图让他失去百姓的信任和国王的宠爱。最终,楚国的国王被蛊惑,对屈原产生了怀疑之心。
面对国王的猜忌和百姓的困惑,屈原感到无奈和绝望。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来到了汨罗江边,他抱着绝望的心情投江自尽。
当百姓得知了这个消息后,纷纷划船出来打捞屈原的尸体,希望能够给他一个完整的葬礼。为了防止鱼虾蛇蟹吃掉屈原的身体,百姓们纷纷在江边撒下了米粉和端午草,同时还放下了五色丝线,用来驱赶恶鬼。
据说,在屈原自杀的那一天,一条巨龙出现在江中,它游到屈原的尸体旁边,将其吞食。这一切令人震惊,百姓们纷纷划船追赶,希望能够救出屈原。他们用划子敲击江面,以驱赶巨龙。为了不让龙吃到屈原的尸体,百姓们还在粽子中包裹了五色丝线,将其投入江中。
从此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系五色丝线,以纪念屈原的忠诚和伟大。这个传统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不仅仅是纪念屈原,更是表达了人们对于忠诚、爱国和家国情怀的崇敬。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会亲友团聚,共同享受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乐趣,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端午节由来的故事 篇二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其由来的故事更是令人津津乐道。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国的江南地区有一条恶龙,它经常出没在江河湖泊中,威胁着百姓的生活。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恶龙会纵情捕食,百姓们生活在恐惧之中。
为了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当地的村民们商量着应对之策。他们发现,恶龙最怕红色和响声,于是每年的五月初五,村民们都会在房屋外墙贴上红纸,同时敲锣打鼓,以驱赶恶龙。
有一年,一位名叫屈原的村民发现,除了红色和响声,恶龙还害怕吃粽子。于是,他提议在五月初五的这一天,村民们用糯米制作起来的粽子,作为抵挡恶龙的武器。
村民们热烈响应,纷纷制作粽子,将糯米、豆沙、肉馅等馅料包裹在竹叶中,再用细绳系紧,煮熟后就成了美味可口的粽子。他们将粽子挂在门前、窗口和田地中,以示抵挡恶龙。同时,村民们还纷纷划船出海,敲锣打鼓,以吓退恶龙。
当恶龙看到满地的粽子和红色的装饰时,感到非常恐惧,它不敢靠近村庄。村民们喜笑颜开,从此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他们都会制作粽子、贴红纸、敲锣打鼓,以纪念这段历史。
这个传统就是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不仅仅是纪念抵挡恶龙的勇敢行为,更是表达了人们对于家庭和平安的祈求。人们会在这一天吃粽子、划龙舟、系红线,共同庆祝这个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节日让人们铭记了历史,传承了优秀的传统,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家国情怀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端午节由来的故事 篇三
端午节由来的故事
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屈原]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迎涛神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