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家风故事
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户人家,他们一直秉持着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的家风。这个家庭的父亲叫张明,母亲叫李娟,他们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大儿子张健,一个是小女儿张琳。
一天,父亲张明突然生了重病,需要住院治疗。由于病情严重,张明需要长时间的治疗和康复,这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然而,这个家庭并没有因此而崩溃,他们依然坚持着勤俭持家的原则。
大儿子张健放弃了大学的机会,选择了一份工作来支撑家庭的开销。他每天早出晚归,勤奋工作,赚取了一份稳定的收入。而小女儿张琳则主动承担了家务,她负责做饭、洗衣和打扫卫生。尽管她还只是个小孩子,但她明白父母的辛苦,愿意为他们分担一些压力。
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张明的病情逐渐好转。他感慨地说:“有了勤俭持家的家风和孩子们的帮助,我才能够顺利康复。”他深深地感受到家庭的力量和亲情的温暖。
家庭的勤俭持家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从不浪费任何一份食物,每次吃饭都会把剩菜剩饭重新利用。他们也从不乱花钱,总是量入为出。他们用最少的钱过上了舒适的生活,甚至还有一些能够积蓄下来。
这个家庭尊老爱幼的家风也非常明显。每当爷爷奶奶来家里串门,他们总是毫不犹豫地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他们对待爷爷奶奶始终是尊敬有加,从不让他们做任何重活。而对于小女儿张琳,他们也是非常宠爱的,从不让她受一点委屈。
这个家庭的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的家风深深地影响了周围的人。村里的邻居们纷纷表示,他们从这个家庭身上学到了很多。有的邻居开始注意节约,有的邻居开始更加尊敬老人和爱护孩子。
在这个家庭的影响下,整个村庄都变得更加和谐、团结。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个小村庄也因此成为了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地方。
篇二: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家风故事
在一个城市里,有一家人一直秉持着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的家风。这个家庭的父亲叫王强,母亲叫杨丽,他们有一个女儿叫王雨。
王强是一名普通的上班族,他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工作。他非常明白勤俭持家的重要性,所以他总是尽量节省开支,合理利用家庭资源。他会定期检查家中的用电、用水等设施,确保没有浪费。他还会自己动手修理一些小问题,避免不必要的花费。
杨丽是一名家庭主妇,她精打细算,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她会仔细计划每一顿饭的菜谱,确保家庭饮食的均衡和营养。她会利用剩菜剩饭做一些美味的菜肴,避免浪费。她还会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生活用品,比如家居摆件和衣物,节省了不少开支。
女儿王雨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教。她看到父母的勤俭持家,也懂得了节约的重要性。她每天坚持自己收拾房间,保持整洁和卫生。她也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个家庭尊老爱幼的家风也非常明显。他们每年都会回老家探望爷爷奶奶,尊敬他们、照顾他们。每当爷爷奶奶生病需要照顾时,王强和杨丽都会亲自照料,不辞辛苦。而对于女儿王雨,他们也是非常宠爱的,从不让她受一点委屈。
这个家庭的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的家风深深地影响了周围的人。邻居们纷纷表示,他们从这个家庭身上学到了很多。有的邻居开始注意节约,有的邻居开始更加尊敬老人和爱护孩子。
在这个家庭的影响下,整个社区都变得更加和谐、团结。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个城市也因此成为了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地方。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的家风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传承和发扬。
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家风故事 篇三
一个良好的家风家教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礼传家,勤俭持家,尊老爱幼,明事知礼,艰苦奋斗等等都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其中勤俭持家的这种优良传统作风更值得我们弘扬下去。
‘勤俭持家’还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从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相传他临终前,曾把一块写有“勤俭”两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受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字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了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却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没有一点余粮。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也把“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就不多。尽管一家几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毕竟也是难以持久。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拾起—看,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穷挨饿!”兄弟俩恍然大悟,“勤”“俭”两字原来不能分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他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告诫妻室儿女,身体力行,此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通过这个故事更让我们懂得‘‘勤俭”二字的重要性。母亲常常告诫我们:‘‘男人是搂柴耙耙,女人是捆柴绳绳。’’这个俗语也是说明‘勤俭’的重要性。男人要勤劳,女人不忘根本。懂得节约不能浪费,不能大手大脚,或者女人一切从简非常俭朴,但男人懒于行动,不手勤,眼勤,脚勤,照样没有幸福的日子。这两个字紧密相连。生活在一个家庭里,夫妻二人首先是和睦。‘家和万事兴’有了和谐的家庭,再加上勤俭持家,这无疑是锦上添花。生活中我们便是如此。我们的家规:人走灯灭,人离扇停,人走水停,一水多用。我经常倡导孩子们不轻易浪费粮食,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剩菜剩饭放到下次在吃,随手关灯,关水龙头,用过后的水也可以擦地板,冲马桶等等。这样一年下来水电费也用不了多少,还有平时用的纸张,我把未用过的反面钉在一
起,以便孩子们进行练习题演算。这样的言传身教都默默的影响着每个孩子,他们都会学着我们的样子,不浪费粮食、水、电、纸……这些虽然都很微小,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这也是我们为社会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当我们漫步在《周恩来纪念馆》时,周总理的光辉形象傲然挺立,总理一生何尝不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简朴,他与同志们共进午餐: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四周几小碟咸菜和烧饼,这种不摆阔气,不铺张浪费的事例在总理身上比比皆是。他一身衣服极其朴素,生活简朴。白洋布衬衫打了补丁继续穿,一件褪了色的中山装陪伴着总理不知审批了多少文件。接见外宾的风衣,经过了多少岁月,依旧风貌永存。看着这些遗物让我感慨万千。当今有多少领导,中层干部以至于普通老百姓哪个能像总理一样克己奉公,无私奉献,始终保持着勤俭建国,并且以身作则呢?
在生活条件大大改善的今天,一些同志心中节约意识渐渐淡化了。现实生活中,有关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作风的现象不为鲜见,许多人看来,那都是小米加步枪的年代,现在条件和环境改变了,在提倡这个有些不合时宜。吃点,喝点,玩点,浪费点无碍大局,没必要看得那么重,要求得那么严。时下人们生活讲质量,吃穿讲档次,穿品牌衣服,戴名牌表,开豪华车,可彰显自己的能力和地位,殊不知,这无形中,给自己,给家庭,给社会都会造成一种奢侈浪费,摆阔的负面影响。让自己的孩子养成攀比、炫耀、瞧不起别人的一种恶习。这样的'作为,这样的认识与共产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不相符的。
在过去,勤俭节约值得推崇,在今天的小康社会仍要坚持。我们要高瞻远瞩,继续弘扬这种精神,决不允许坐享其成,奢侈浪费,因为铺张浪费给国家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抗日爱国将领续范亭曾说过:‘‘节约莫怠慢,积少成千万。一粒米如珠,一菜不许烂,节约虽有限,万合是十石,细流成江河,冲破东海岸,滴水汇成河,粒米攒成筐”。可见节约是强大力量的储蓄。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奢侈淫逸成风,享乐主义盛行,这个小家、大家、民族就没有了希望,反之会永远昌盛下去。
勤俭持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来当做修生之要,持家之宝,兴业之基,治国之道。这种家风精髓已然融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成为推动我国文明进步的正能量。望这种家风代代相传,铭记心中。
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家风故事 篇四
对于家住万州区王牌路的张静韬来说,自家的家风家形成于母亲无时无刻的叮咛教诲中。二十多年来,对母亲的谆谆教诲,张静韬不仅牢牢记在心上也体现在实际行动上。
勤俭节约成习惯
近日,记者来到张静韬的家中,她正系着围裙一手拿着锅铲,一手往锅里放调味盐,在厨房做晚饭。“中午朋友请客吃饭,一盘辣子鸡丁动都没动,想着就这么扔了怪可惜的,我便打包回来。”张静韬说,小时候因挑食与母亲陈香发生过矛盾,是母亲的耐心教导,自己才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张静韬读小学的时候,只有她和母亲两个人一起生活。那时候,母亲十分的辛苦,不仅要照料她的衣食住行还要赚钱供她上学读书,在生活上更是十分的节俭。那时的张静韬还小,常常挑食,这不吃那不吃。一次饭桌上,张静韬说没自己喜欢吃的菜,吵闹着不吃,饭碗在她与母亲推攮中打翻在地上。“情急之下,母亲打了我一下,我一下子便哭了出来,然而身边的母亲也跟着哭了起来。”
“那天晚上,母亲来到我身边说不应该打我,但是也告诉了我生活的不容易,给我讲了她自己小时候的吃不起米饭,只能喝稀米汤,让我要懂得勤俭节约。”张静韬说,从那以后,自己便懂事了,饭菜总是会吃得精光。
好家风让家更温馨
“我有两个弟弟,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我们却比亲姐弟还要亲,这全都要归功于母亲平时教育有方。”张静韬说,几年前母亲陈香与现在的爸爸结婚了,自己也多了两个比自己小十多岁的弟弟。别看现在他们这么懂事听话,以前可比较调皮也不是很懂事。
生活中,姐弟、弟兄之间也会发生矛盾,陈香不会先入为主地判定是谁的对错,通常会让孩子们各自陈述发生争执的原因,再让他们互相道歉,对不在理的一方进行特别教育。“母亲常常说,当哥哥姐姐的要谦让弟弟,即使弟弟做得不对的地方也要懂得忍让,家人朋友之间就应该互相团结友爱。”张静韬说。
在张静韬看来,母亲是这个家家风的传承者,教会后辈“礼仪和孝道”,以后自己也会将这些好的家风传递给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