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起源和由来故事(最新3篇)

时间:2019-03-04 01:45:10
染雾
分享
WORD下载 PDF下载 投诉

清明节的起源和由来故事 篇一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个聪明才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名字叫做屈原。屈原是楚国的大臣,深受人民的爱戴和尊敬。然而,由于政治斗争和阴谋诡计,他被流放到了汨罗江边。

屈原对楚国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痛苦感到非常痛心。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许多辞章和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思念之情。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自由和正义的呼唤,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然而,楚国的统治者对屈原的声望和影响力感到威胁,于是决定采取行动来打击他。他们散布谣言,说屈原背叛了国家,并且煽动群众反叛。最终,屈原被迫投江自尽。

屈原的死让人们感到痛惜和悲伤。为了纪念他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人们决定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他的怀念和敬意。

清明节的由来故事不仅仅与屈原有关,还与踏青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代,人们相信三月是阳气复苏的时候,大地开始回春,万物复苏。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人们纷纷外出踏青,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踏青逐渐成为清明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人们穿上节日盛装,结伴而行,欢歌笑语,共同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他们在田野里采集鲜花,放飞风筝,踢毽子,畅游山水之间。

除了踏青活动,清明节还有其他一些传统的习俗。人们会扫墓祭祖,给逝去的亲人上香并献上美食和鲜花。这是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缅怀的一种方式。此外,人们还会制作马蹄灰,用于涂抹果树的树干,以驱赶病虫害。

清明节的起源和由来故事让我们了解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寄托着人们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的象征。

清明节的起源和由来故事 篇二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的晋国有一个贤明的君王,他的名字叫做晋襄公。晋襄公非常关心百姓的疾苦,他深知农民的辛勤劳动是国家繁荣的基石。为了让农民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耕种,他下令将每年的三月初三定为休息日,让农民们放松休息,享受春光。

晋襄公的这一政策受到了人民的热烈欢迎和赞赏。人们纷纷外出踏青,欣赏春天的美景。他们在田野里采集鲜花,放飞风筝,踢毽子,畅游山水之间。这一天,大街小巷都洋溢着欢乐和喜庆的气氛。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清明节。人们在这一天还会祭祀祖先和故去的亲人,扫墓献花,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敬意。同时,人们还会在家中设立祭台,上香祭拜,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护。

清明节的起源故事让我们了解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农耕文化的重视和对祖先的敬仰。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传承着民族记忆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节日。

在现代社会,清明节的意义也在逐渐演变。人们除了扫墓祭祖,还会利用这个假期去旅行、郊游或者进行其他休闲活动,享受生活的乐趣。这是一种放松身心、放下压力的方式,也是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的表达。

总而言之,清明节的起源和由来故事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希望,是人们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崇尚的体现。让我们珍惜这个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清明节的起源和由来故事 篇三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清明节的起源和由来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一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公子重耳,为了躲

避祸害,流亡出走。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二

说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重耳没有了力气,站不起来,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做了一碗肉汤,重耳喝了以后,体力好了。

十九年以后,重耳做了国君,重赏了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了介子推。有人劝介子推面君讨赏,他最鄙视这种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跑到山上去了。

重耳听说后,就想把介子推从山上拉下来,可山上树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用烟把他熏下来,结果介子推死了,还留下了一血书是:“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

所以这天就是清明节。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三

秦朝末年,刘邦终于打败霸王赢得天下。

刘邦衣锦还乡时,想去双亲的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他无法找到自己父母的坟墓。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纸,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父母在天有灵,我将把这些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父母坟墓。”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清明节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清明节的象征意义:礼敬祖先,亲近自然

1、清明节是缅怀已逝生命,激发现有生命,纪念自己身边的,自己亲近的已逝的亲人,感谢先人赐予我们生命的一个节日。如何通过我们现有的生命延续过去的生命,用过去的生命激发今天的生命。缅怀的意义不单纯是对亲人的思念,更该成为一种民族的风俗,成为一个种族的繁衍仪式。我们对自己亲人每年一次的扫墓就是一个典礼,是敬祖报本观念的延续。

2、清明节还是“生机的节日”,迎接大自然的生机,扩大大自然的生机。大自然到了清明节的时候是生机勃发的。植树就是古人扩大自然的生机,古代有“插柳留春”的习俗;踏青则是珍惜自然的生机,到自然中去,拥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蹴鞠、荡秋千、拔河等等,以此来迎接大自然生机的到来。

3、清明节融合了古代的寒食节。寒食本来就是一种大自然的节律,加上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就是那许许多多的传说和人物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都是由大自然的节日转化而来的,从自然到人文,“感自然节律而成,蕴人文精神而丰”。


清明节的起源和由来故事

清明节的起源和由来故事(最新3篇)

手机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