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与水稻的故事 篇一
袁隆平是中国农业科学家,也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关于科学研究的旅程,更是一段关于奋斗、坚持和梦想的故事。
袁隆平出生在中国湖南省一个农村家庭,他从小就对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的家乡,农民们为了种植水稻而艰辛劳作,但收成却总是不尽人意。袁隆平决心改变这一现状,他希望通过科学研究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抗病能力。
在中国的农村,科研条件十分艰苦,但袁隆平并没有被困难击倒。他在自己家乡的稻田里进行实验,利用自然杂交和人工选择的方法,尝试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培育出了一系列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为中国的农业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的成就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里,他还努力推广自己的水稻品种,帮助更多的农民受益。他到处演讲,向农民们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并鼓励他们采用新的种植方法和品种。他还积极与政府合作,推动政策的变革,为农民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袁隆平的努力不仅仅改变了中国的农业产业,也为全球的农业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杂交水稻品种被广泛种植,帮助了数以亿计的人们摆脱了贫困和饥饿。他的成就也使得中国成为了一个农业科技强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袁隆平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并为之努力,就能够创造奇迹。他的坚持和毅力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国家和世界。他的故事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典范,激励着我们追求梦想,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袁隆平与水稻的故事 篇二
袁隆平是中国农业科学家,也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故事是一段关于创新、团队合作和科技进步的故事。
袁隆平在中国农村长大,他亲眼目睹了农民们为了水稻而辛勤劳动,却收获甚少的现象。他决心改变这一现状,通过科技手段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袁隆平并不满足于传统的种植方法,他开始尝试利用杂交育种的方法改良水稻品种。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并没有放弃。他不断尝试不同的杂交组合,通过人工选择和基因工程的手段,最终培育出了一系列优质高产的杂交水稻品种。
袁隆平的成功并非一人之功,他的背后有一支强大的科研团队。团队成员们共同努力,为袁隆平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和帮助。他们一起进行实验,分享经验,不断改进和创新。正是因为团队的合作,袁隆平才能在科研领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品种并不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里,他们需要推广和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袁隆平积极与政府和农业机构合作,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广到全国各地。他还与农民们紧密合作,向他们介绍新的种植方法和品种,帮助他们提高产量和收入。
袁隆平的故事告诉我们,创新和合作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他的成功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团队的支持,也离不开政府和农民的合作。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有通过创新和合作,我们才能够解决重大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袁隆平与水稻的故事是一个启示,它告诉我们科技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有梦想并为之努力,就能够改变世界。袁隆平以自己的行动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点,他的故事将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
袁隆平与水稻的故事 篇三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他的故事,希望你喜欢!
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从60年代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过12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三系杂交稻”。1976至1987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1亿亩,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第一个农业技术专利转让美国。以后,他又研制出一批比现有三系杂交水稻增产5%?D10%的两系品种间杂交组合。
如今,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许多国家的专家到中国来取经,印度、越南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引种了杂交水稻。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贡献。
为此,我国政府授予袁隆平“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他金质奖章和“杰出的发明家”荣誉称号,国际同行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平头小脸,其貌不扬,土里土气。你想不到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而正是这个显得有些平凡和土气的老头,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才华,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
是怎样的力量把一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并且积极影响着16亿人的命运呢?又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促使着袁隆平年轻时违背母亲的意愿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促使他执着于杂交水稻的研究而最终走向成功的呢?
“知识+汗水+机遇+灵感=成功”是他一生的缩写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从一棵天然杂交稻开始,袁隆平开创了水稻育种的新历史。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国的英雄,也是有着世界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他获得的一系列国际奖励可资证明。若回答“下个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没有哪位科学家比袁隆平更有资格回答了。
关于超级杂交水稻,不善言辞的袁隆平有着讲不完的故事。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以“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作了精辟的回答,并且还讲了一个故事。
“从1953年到1966年,我在农校一边教课,一边做育种研究,每年都去农田选种。从野外选出表现优异的植株,找回种子播种,看它第二年的表现,这样来筛选具有稳定遗传优异性状的品种,这称为系统选育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1962年,我在一块田里发现一株稻鹤立鸡群,穗特别大,而且结实饱满、整齐一致,我是有心人,没有放过它。第二年我把它种下去,辛苦培育,满怀希望有好的收获,不料大失所望,再长出来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这时候一般人感到失败就放弃了,我坐在田埂上想为什么失败了呢,我想到第一年选出的是一棵天然杂交种,不是纯种,因此第二年遗传性状出现分离,而如果按照那棵原始株杂交种的产量来计算,亩产能达到1200斤,这在60年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突发灵感,既然水稻有杂交优势,我为什么非要选育纯种呢?从此我致力于杂交水稻育种。”
谁能够想象到,一个关系着16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伟大的探索与成功,就这样由袁隆平的一个意念而开始并最终诞生了。
为了杂交水稻,袁隆平几乎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没有什么不是为
了那梦寐以求的杂交水稻。在研究的初期阶段,为了获得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在1964年到1965年连续两年的酷暑季节顶着烈日大海捞针般地寻觅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里,在前后共检查了4个常规水稻品种的14000多个稻穗后,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身体的劳累还在其次,学术界权威的质疑与反对,使袁隆平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当时学术界流行的经典遗传学观点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许多不良的因子已经被淘汰,积累下来的多是优良的因子,所以自交不会退化,杂交也不会产生优势,从而断言搞杂交水稻没有前途,甚至说研究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然而无论是科学道路上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的磨难都无法动摇袁隆平执着的梦想。他坚信实践才是真正的权威,火热的生命加上知识的力量能够改变一切。
1966年,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株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后,袁隆平把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理性的分析整理,撰写出首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权威杂志《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这篇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在国内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先河,这不仅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水稻育种课题的启动,而且开创了一个划时代的崭新的研究领域。在随后的30多年间,他在杂交水稻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他的研究成果一个接一个,他创造的杂交水稻神话一个接一个。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相当于解决了35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袁隆平用知识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圆了华厦民族几千年都在渴盼的梦想,写下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神话。
1999年6月,“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昭示着高科技与资本的紧密结合,将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对于科技与知识的力量,怕是鲜有人能比袁隆平有着更深切的认识了。
“假设我们的超级稻大面积推广时1亩平均增产400斤,推广1亿亩每年就可以增产粮食400亿斤,相当于目前国内一个中等省份一年的粮食总产量。而我搞超级稻研究,只需要国家1000万元的投资。所以科技进步产生的效益是巨大的。那么,水稻亩产提高的潜力到底还有多大呢?我跟你讲,潜力非常大。在理论上,水稻的光合作用对地表太阳能的利用率可以达到5%。目前全国水稻的平均亩产为800斤左右,只相当于利用光能的12%,通过科技进步,只要把光能利用率提高到理论水平的一半即25%左右,即意味着亩产翻番。我们的超级稻成功并推广后,预计可使全国水稻平均亩产增至1200~1300斤。现在我的学生们,年轻的一代的科研人员技术手段更先进了,开展分子水平的育种,效率更高。展望一下,达到3%的光能利用率是可能的,那时16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了。你说科技的力量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