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历史小故事 篇一:《草船借箭》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其中《草船借箭》就是一则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小故事。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当时曹操率领大军进攻西川,刘备作为对抗曹操的对手,他的军队实力远不及曹操,面对强敌,刘备决定采取一种巧妙的策略。
刘备派遣一位名叫黄承儿的将军,带领一支部队前往周边山区的草船洞,打算借取洞中的箭支。然而,草船洞内却没有箭支。黄承儿不愿辜负刘备的期望,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一困境。
黄承儿想到了一个主意,他让士兵们制造假的箭支,并将这些箭支一支接一支地插在草船中,从远处看去就像是草船上插满了箭。黄承儿带领着这艘“箭船”返回刘备的营地,并向刘备汇报了他们的计划。
刘备看到这艘草船上插满了箭,非常高兴。他立即命令士兵们将这艘草船驶向曹军的营地,并用火攻的方式引发了一场大火。曹军见到草船上插满了箭,以为刘备的军队备有大量弓箭手,并且箭矢非常充足,因此心生恐惧,纷纷逃离战场。
刘备趁机追击曹军,最终成功夺取了西川。这个历史小故事因为其巧妙的策略和出人意料的结局而被后人广为传颂。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策略在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在劣势的情况下,只要我们能够灵活运用智慧,巧妙应对,就有可能扭转乾坤,战胜强敌。
历史典故历史小故事 篇二:《钟馗捉鬼》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则广为人知的历史小故事,那就是《钟馗捉鬼》。
传说中,钟馗是唐代的一位忠诚正直的官员。他因为聪明勇敢,对抗邪恶势力,保护百姓的故事而闻名。
故事中,有一处名为蓬莱岛的地方,这里的居民一直深受鬼魂的困扰。村民们无法忍受鬼魂的侵扰,纷纷向朝廷求助。唐玄宗得知此事后,决定派遣钟馗前往蓬莱岛解决问题。
钟馗经过调查发现,这些鬼魂是由一只邪恶的妖怪控制的。他决定采取一种聪明的策略来对付这只妖怪。
首先,钟馗将自己伪装成一位村民,混迹于蓬莱岛。随后,他开始传播关于鬼魂的谣言,声称只要村民在家中挂上红灯笼,那么鬼魂就无法进入。
村民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纷纷在家中挂上了红灯笼,希望能够保护自己免受鬼魂的困扰。而钟馗则隐藏在一家没有挂红灯笼的房子里,等待妖怪的出现。
果然不出所料,妖怪被红灯笼所吸引,进入了钟馗所在的房子。钟馗见到妖怪后,立即出手将其制服。
村民们得知钟馗的英勇事迹后,非常感激他的帮助。他们纷纷举起灯笼,庆祝鬼魂终于被赶走了。从此以后,蓬莱岛上的居民再也没有受到鬼魂的困扰。
这个历史小故事告诉我们,正义和勇气能够战胜邪恶。无论面对多么困难的情况,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胜利。钟馗捉鬼的故事也成为后人传颂的典故,象征着人们对正义和希望的追求。
历史典故历史小故事 篇三
也许,历史的妙处正在于此:它不仅是关于过去的事件,还可以是关于现实和未来的寓言。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历史小故事 ,希望你喜欢!
披荆斩棘
冯异是东汉初年的一位名将,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字公孙。汉光武帝刘秀刚起兵时,他就在刘秀手下效劳,立下很多战功。他虽然功高盖世,为人却十分谦虚,从不居功自傲,因此人们非常敬仰他。
汉光武帝派冯异率军队平定关中,冯异果然不负众望,真的使关中安定下来。光武帝大喜,封冯异为阳夏侯,让他担任征西大将军的职务。
由于冯异坐镇长安,兵权很大,又爱民如子,老百姓都称他为咸阳王。这时,有个小人向光武帝启奏说,冯异的威望太高,可能会产生谋反之心,朝廷不可不加以防备。
冯异听说这件事,唯恐皇帝加害自己,就给刘秀写了一份奏折,说自己忠心耿耿为朝廷办事,决无异心。他说:“以前在处境很困难的情况下,我做事都不敢有半点差错,现在天下太平,又有爵位之赏,我怎么敢一意孤行,做出越轨之事呢?”
刘秀回了一封诏书说
:“我与你从公的方面来说,是君与臣的关系;从私人感情方面来说,就如同父子一样。你实在不需要因为这个而害怕呀!”公元30年,冯异从长安来到京城洛阳,朝见光武帝。光武帝非常隆重地接见他,并对满朝文武说道:“他是我当年起兵时的主簿,在创业的道路上劈开了丛生的荆棘,扫除了重重障碍,又为我平定了关中之地,立下了盖世奇功啊。”
退朝之后,光武帝又将很多珍宝、衣服赏赐给冯异,并且写了一道诏书说:“当年在无蒌亭,我没有饭吃,是你给我弄来一碗豆粥;在虖沱河,我饥饿难耐,又是你给我煮麦饭。这些事情历历在目,我又怎么能忘记呢?你对我的深厚情意,我至今还没有报答。”
◎成语释义
比喻在创业的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奋斗。
◎故事出处
《后汉书·冯异传》:“帝谓公卿曰:‘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
◎出处译文
光武帝对着满朝文武说:“他是我当年起兵时的主簿,在创业的道路上劈开了丛生的荆棘,扫除了重重障碍,又为我平定了关中之地。”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明朝的时候,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很会储藏柑橘。他保存的柑橘经过一个冬天和一个夏天都不会腐烂,柑橘皮又红又滋润,饱含着水分,像宝石一样,非常美丽。柑橘的价格虽然很高,买的人却不少。
有一次,明朝大臣刘基买了他一个柑橘,剥开皮却臭气冲天,再看里面的果瓤,早就干得像破棉絮了。刘基气愤地责问道:“你为什么弄虚作假欺骗顾客?”
卖柑橘的人笑了笑,说:“我做这个生意已经很多年了,而且就靠这个过日子。我愿意卖,人家愿意买,谁都没意见,只有你这位先生不满意。你可知道,当今世上欺骗人的多着呢!你不想想,那些腰间佩着兵符好像是保卫国家的武将,难道真有孙子、吴起的打仗本领吗?那些头戴乌纱帽、神气十足的人,难道真是治国的人才吗?其实他们也没多大本领。人民的疾苦,他们根本就不管;官吏们胡作非为,他们也不制止。他们只顾自己吃饱了肚子,耗费国家的粮食和钱财,却不知道羞耻。这些人和我卖的柑橘一样,看起来非常光鲜亮丽,但是肚子里什么能耐都没有。”
刘基听了这番话,哑口无言。回到家里后,他就写了《卖柑者言》这篇文章,其中就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句。
后来,人们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作为成语,比喻外表虽然很华丽,可是里面却已经一团糟了。
孟母三迁
西汉·刘向《烈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故事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也说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