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历史故事 篇一
甲午海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1894年的夏天,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晚清时期,国力衰弱,外敌入侵。这场战役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一场海上决战,也是中日甲午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甲午海战的起因可以追溯到朝鲜半岛上的一系列事件。当时,朝鲜半岛是中国的藩属国,但日本却采取了干涉朝鲜的行动,意图削弱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同时,日本还派遣了一支军队进入朝鲜,导致中日之间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
在这种背景下,甲午海战爆发了。这场战役主要发生在黄海,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战。中国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之间的对抗,一度使得整个黄海都陷入了战争的硝烟。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北洋舰队在这场战役中遭受了重大的失败。中国舰队的装备和指挥水平都存在诸多问题,而日本联合舰队则凭借先进的军舰和出色的指挥,取得了战斗的主动权。最终,中国北洋舰队损失惨重,战败的消息传回中国,引起了全国范围的震动和悲痛。
甲午海战的失败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战役的结果使得中国彻底失去了对朝鲜半岛的控制权,也为日本在东亚地区的崛起铺平了道路。同时,这场战役也揭示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引发了对国家强大的思考和改革的呼声。
甲午海战的失败也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反思。人们开始认识到,中国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变革,才能在国际社会中重新崛起。这场战役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尽管甲午海战以失败告终,但这场战役仍然值得我们铭记和反思。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取决于武力和装备,更取决于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制度的健全。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使中国实现真正的强盛。
甲午海战历史故事 篇三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你知道他是怎样一个人物吗?小编给你说说故事。
甲午海战历史故事
邓世昌把妻子和刚满月的儿子送回广东番禺老家后,连夜就往威海赶。
他不愿在家耽搁半天,因为他知道日本人已占领了朝鲜汉城一带,而中国的海军舰队就驻扎在朝鲜牙山口外,日本舰队咫尺相望。日本人随时都有可能向中国舰队发动袭击。在这火烧眉毛的节骨眼上,他怎么能呆在家里呢!
他所在的北洋水师就驻在威海对面的刘公岛上。
赶到威海,他才听说,昨天,日本海军真的对牙山口外的中国舰队开火了。街头巷尾,议论纷纷,讲的人神色惶惶,听的人汗毛直竖。不少老年人站在海边。眺望着远方,默默地祈祷;有的人开始收拾东西,准备逃在内地避难。
昔日平静的威海镇如今乱哄哄的。
邓世昌正要从威海港乘船到刘公岛去,被港口的老百姓认出来了,大家纷纷跟他打招呼:“瞧,那不是邓世昌大人吗?邓大人!”
人们忽啦一下子围了上来,问这问那,有个年轻女人竟在他面前哭了起来,说他丈夫正在牙山舰队里,生死不明。还有人朝他发牢骚:“中国舰队呢?北洋水师呢?都死绝啦;怎么还不打呢!”
邓世昌铁青着脸,一声不吭。
人群中,一个穿补丁衣裳的长辫子姑娘走上前叫他:“邓大人,你这么快就回来啦?怎么不在家多住几天?”
邓世昌一看,这姑娘是他的水手海仓的未婚妻。上回,妻子抱着孩子上岛来探望他时,这姑娘也来了;他曾看见她和海仓并肩坐在海边的礁石上,事后,邓世昌问海仓,海仓红着脸说,那是他的好朋友——一个渔家姑娘,叫海螺。邓世昌笑了:“海仓、海螺,真有意思。”当时,他正要去海军提督署开会,没来得及多问,只说了一句:“我等着吃你们的喜酒哟!”
现在,海螺姑娘一定是想上岛去看看海仓,打听打听中国舰队在牙山口的情况。邓世昌侧着脸问:“怎么,想上岛去?”
海螺抿着嘴唇,摇摇头。“他不让我去,说他们马上就要跟日本人打仗了,是吗?”
邓世昌看这么多人在场,不好多说,笑道:“没那么回事,弹丸小国哪是我们的对手!”
一声汽笛,渡船过来了,邓世昌抬腿跳了上去。船开得老远老远,还看见海螺在人群中朝他招手。
北洋水师的提督署设在刘公岛渡口不远的高地上,邓世昌一上岛,就觉得这里的气氛变了。将官们从提督署门口进进出出,个个神色严峻,碰见他,只是把头点点,匆匆忙忙擦肩而过。
一种不祥之兆猛地攫住了他的心。看来,日本人真的动手了!
议事厅上,早早亮起了灯火,提督丁汝昌端坐中央,几十个将官分坐两边,正聚精会神地听一个将官在海图前分析战情。邓世昌的身影一出现在门口,丁汝昌马上欠欠身子,朝他叫道:“世昌,过来,快过来呀!”
众人的目光刷地全落到邓世昌身上。
刚落坐,丁汝昌就在他耳边悄声问:“听说了吧,日本人真的向中国舰队开火了。”
“哟?什么时候?”
“昨天黄昏。”
邓世昌从大家的发言中才知道,7 月25 日,护送兵船的中国军舰在朝鲜牙山口外受到日本舰队的猛烈攻击。“济远”号管带方柏谦贪生怕死,下令逃跑,日本人就在后面死追。“操江”轮被日本人枪走, “广乙”号重创焚毁,“高陲”轮被重炮击沉,轮上一千多名陆军官兵宁死不屈,全部落海殉难。这时,丁汝昌把一份刚刚送来的战报往邓世昌面前一摊:“喏,你看看。”
邓世昌一看,不禁“呀”的一声,从昨晚午夜开始,日本陆军又从岸上向清军发动了攻击,战斗正在激烈地进行。
邓世昌坐不住了,把两手一摊:“那我们呢?我们水师怎么办?”
旁边一位将官撇嘴一笑:“让步呗,求和呗,投降呗!”
邓世昌两眼几乎冒出火来。“那怎么行!”
那将官又是一笑:“你说不行,朝廷说行,是朝廷大还是你大?”
邓世昌霍地站起来,对丁汝昌道:“”大帅,赶快派人去禀报朝廷,就说有我们北洋水师在,日本就别想逞强!”
丁汝昌久久凝视着邓世昌,心中发出感叹,要是将士们都像邓世昌这样,人家也不敢欺负我们了!
简介
邓世昌(1849.10.4~1894.9.17), 清末海军将领,民族英雄,广州番禺(今海珠区)人。1894年9月17日中日黄海大战时,任“致远”舰管带。在舰伤弹尽危急时刻仍指挥若定,命舰冲向日舰“吉野”号,决心与敌同归于尽。不幸途中遇日本鱼雷,与全舰宪兵一同牺牲。谥“壮节”,追赐太子保衔。[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10月4日(农历八月十九日)出生于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今广州海珠区)(龙导尾街)。其父邓焕庄,专营茶叶生意,尝于广州及津、沪、汉、香港、秦皇岛等地开设祥发源茶庄,并始建邓氏家祠。因邓焕庄与妻子郭氏饱受世道黑暗和战乱之苦,殷切盼望邓氏家业昌盛,就给他们的独生子起名为邓永昌;然而家业兴旺谈何容易,离不开时势和国运的大环境,故知情达理的邓焕庄又将其子改名为邓世昌,字正卿。[3]
邓世昌从小资质聪颖,勤奋好学,在家乡以优异成绩学完小学学业。邓焕庄觉得,无论将来让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还是从事别的事业,都必须学习洋文,进而学习外国先进科学知识。这在把英语当作“蛮夷之语”的当时来说,是惊世骇俗的。当他携世昌到了上海之后,先让他进了教会学校,师从欧人学习英语、算术。世昌接受新知识能力很强,学业上进步极快,在很短时间内,就能与洋师对话,并能看阅英美原版书籍。洋师对他赞赏有加,十分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学生。
义勇从军
1867年(清同治六年),沈葆桢出任福州马尾船政大臣,同时开办前学堂制造班和后学堂驾驶管轮班。学堂开始招生,生源主要为福建本地资质聪颖、粗通文字的16岁以下学生,后由于生源不足,招生一直扩展到广东、香港一带,并将年龄要求放宽到20岁以上。邓世昌得知此消息后立即禀告父亲,要求报考。开明的父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邓世昌回到广州,参加考试,成绩优秀,顺利考取驾驶专业。当时参加报考的学生,家境贫寒之士占大多数,其次是受到外国影响的家庭和商人子弟、外国学堂学生。报名者必须将三代名讳、职业、保举人功名经历填写保结,并要取其父兄及本人的甘结。
驾驶专业学生除学习英语、数学外,还学习航海天文学、航行理论和地理,经五年堂课学习后毕业。1871年(清同治十年)邓世昌从军后“第一次”回广州家乡探亲。
堂课教育,仅是海军教育的第一步。要成为合格的海军军官,需经练习舰的实习。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邓世昌和其他同学一起登上“建威”练船,开始了他们渴望已久的海上远航。这次航习,先后到达厦门、香港、新加坡、槟榔屿,历时四个月。海天荡漾,有时数日不见远山,有时岛屿萦回,沙线交错。练习舰经受各种考验。去时由教员躬督驾驶,各学员逐段眷注航海日记,测量太阳和星座的位置,练习操纵各种仪器。返航时学员们轮流驾驶,教师将航海日记仔细勘对。经过二年舰课实习后毕业。
奋发学习
邓世昌在船政学堂攻读五年,自始至终,奋发学习,自强不息,各门功课考核皆列优等。“凡风涛、沙线、天文、地理、测量、电算、行阵诸法,暨中外交涉例文,靡不研究精通”尤其是在随“建威”练船到南洋的实习中,表现出实际驾驶、管理舰船很高的素质和技能,深得外教的好评。加之年龄在同学中偏大,比较稳重和老练。正因如此,沈葆桢很看重他,称赞他是船政学堂中“最伶俐的青年”之一。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2月,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输船大副。船政学堂培养的军官开始指挥军舰,这是中国军事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开辟了院校教育的先河。
1875年(光绪元年)正值日本侵略军窥台湾、澎湖、基隆诸隘时,任“海东云”炮舰管带,巡守海口,获升千总。
1877年(光绪三年)2月,代理“扬武”巡洋舰大副。3月,福州船政局首次派学生去英国和法国留学,根据邓世昌的全面素质和表现,完全可以选入出洋留学之列,只是因为带船人才紧缺,才让他在国内风涛海浪中锤炼。事在人为,邓世昌虽未正式出国学习,但他作为海军良将,素质是出类拔萃的,所以李鸿章等人几次派他出国去接收新舰。邓世昌在出国接舰过程中,抓紧机会,虚心好学,弥补了未在国外深造的缺憾。
1878年(光绪四年)因“海东云”吨位较小,火力较弱,2月,沈葆桢调邓世昌任装备五尊前后膛炮的“振威”炮舰管带,并代理“扬武”快船管驾,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后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他在执行守备任务时坚决果断,用兵有方,抑制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
出国考察
1880年(光绪六年)年初,任“飞霆”蚊炮船管带。李鸿章为兴办北洋海军,派马建忠去考察、招收水师人才。马建忠奉命前往福建,听到了各方面对邓世昌的赞誉,并到邓世昌所带的“飞霆”蚊炮船察看,亲眼见到了兵船管理的井然有序,士卒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还多次与邓世昌交谈,对此马建忠给予很高评价。马建忠经考察后,向李鸿章汇报,并推荐邓世昌,说他“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李鸿章也是识才之辈,同年夏天,将邓世昌调至北洋海军,任“镇南”蚊炮船管带。七月,“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舰巡弋渤海、黄海,“镇南”舰途触礁,邓世昌沉着指挥,旋即出险,但后因此事故而被撤职;同年底,北洋水师在英国定购的“超勇”、“扬威”两艘巡洋舰完工,丁汝昌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
邓世昌
1881年(光绪七年)邓世昌十分珍惜赴英国接舰的机会,因为,他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服从水师初建时缺少管带的需要,就开始带船,未能到欧洲留学深造。此次到英国接舰,他努力学习加以弥补。他利用各种机会游历英国的著名工业城市,看到了机器大生产的宏伟壮观场面;他游历了英国海军的主要基地、港口,
看到了一艘艘各种巨型战舰,领略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是什么模样;他学习研究了英国皇家海军的规章制度和练兵之法,看到了北洋舰队在训练和管理上的巨大差距;他学习研究了英国海军的发展历史,尤其是仔细寻找称霸海洋一个多世纪的秘密。他到了格林尼治,参观了英国皇家海军学院。这座旧日的王宫,如今是世界海军的圣殿。船史陈列室里模型铁舰、三桅帆舰,以至古老的单层甲板木船,浓缩了人类征服海洋和在海洋上进行过鏖战的历史
。在回廊的墙上,他看到了英国历代海军将领的油画像,最著名的是曾数次击败拿破仑舰队和一举歼灭法兰西联合舰队、赢得特拉法尔加角海战胜利的纳尔逊。他还专程去过伦敦的特拉法尔加广场(俗称鸽子广场),瞻仰了海军名将纳尔逊高大而逼真的雕塑像。他认真考察西方海军情况,悉心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技术和经验,将这些军事装备和训练方法细心地加以研究,取其长,为己所用。
1881年8月17日,“超勇”、“扬威”从英国纽卡斯尔港起航,开始了由英国到中国的漫长航行。这是中国海军首次驾驶军舰航行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经过的沿途各国,始知中国也有海军,均鸣礼炮致敬,这就大大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此次清国水师首次到国外接舰,派出的操舰管带无疑是整个水师中最出类拔萃的。林泰曾操纵“超勇”舰,邓世昌操纵“扬威”舰。“超勇”、“扬威”两舰回国途中经历了惊险曲折。先是在地中海两舰失散,“扬威”因缺煤而在海上漂流了两昼夜,“超勇”获讯后去寻找接济。过苏伊士运河时,“超勇”的螺旋桨又触礁碰坏,经修理才继续航行。至10月15日,两舰终于到达香港,历时61天。之后,驶入江南制造总局,进行坞修。在上海经过整修后,“超勇”、“扬威”于11月22日驶抵天津大沽口。邓世昌因驾舰有功被清廷
授予“勃勇巴图鲁”勇名,赏戴花翎,以都司补用,并被任命为“扬威”舰管带。此次出洋,他不仅扩大了眼界,由于潜心钻研,增加了学识,“益详练海战术”,而且最大的收获是在思想认识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出任管带
1882
年(光绪八年)夏,朝鲜国内乱,正值李鸿章母亲病故,回合肥奔丧、丁忧,署直隶总督张靖达公树声,奏调浙江提督吴长庆率师东渡,命世昌以兵舰运送之。邓世昌驾“扬威”舰鼓轮疾驶,迅速异常,径赴朝鲜仁川海口,较日本兵船先到一日。比日舰载兵而来,我军已自仁川整队,径入朝鲜国都城办理竣事。日兵后至,争门不得入而罢。邓世昌率舰援朝,挫败日本侵朝计划,补升游击,赏给“勃勇巴图鲁”勇号。1887年(光绪十三年)春,李鸿章奏派邓世昌率队赴英、德两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舰”、“靖远舰”、“经远舰”、“来远舰”四艘巡洋舰。已是第二次出国接舰带船的邓世昌,此时已被大家公认是一个“西学湛深”、“精于训练”的海军专家。舰艇远航训练是海军官兵的必修课,特别是到深海大洋中去摔打。邓世昌认为,接舰实际上是不可多得的最好的远航训练,所以在接舰回国途中,积极组织海军将士认真进行海上训练。邓世昌在归途中因劳累过度,发了寒热。但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作为管带,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对全舰的安全负全部责任,要坚守自己的岗位。于是,他撑着虚弱的身体,一步步艰难地走上驾驶台,“扶病监视行船”。不仅如此,他还带领全舰官兵在沿途进行不间断的各种操练,“终日变阵必数次”。操练的内容和科目,完全是实战可能发生的,符合战斗的需要,并且要求正规化:“时或操火险,时或操水险,时或作备攻状,时或作攻敌计,皆悬旗
传令。”在邓世昌以身作则的激励下,舰上将士“莫不踊跃奋发,无错杂张皇状”。
光绪十三年(1887)七月,北洋海军在英、德两国订购的巡洋舰“致远”、“靖远”和装甲舰“经远”、“来远”竣工。邓世昌以营务处副将衔参将兼“致远”号管带身份,参加接带。途中屡经风涛,其他各舰水手病故甚多,惟“致远”舰因邓世昌措施得当,关怀士卒,无死亡者。
光绪十四年(1888)春,抵大沽。七月,邓率舰从丁汝昌镇压台湾吕家望起义。返回后,以总兵记名简放,加提督衔。八月,北洋舰队正式成军,分左、右、中、后四军,邓世昌授中军中营副将,仍充“致远”管带
。同年底回国。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兼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此舰相终始。
1888年(光绪十四年)台湾后山生番,时出滋扰,官军往剿失利,凶焰益炽。福建提督孙开华统军查办,李鸿章电檄(xí)世昌,随同北洋提督丁汝昌前往台湾助剿。世昌逐驾“致远”舰赴台湾埤(pí)南一带。惟时陆军苦战累月,虽迭有擒斩,终有山深篝(gōu)密,难以深入。及世昌驾舰驶至于附海之处,发炮轰攻,乃得水陆并进,痛加剿洗,折毁碉寨,将吕家望、大庄等番社老巢攻克,由是生番悉平。奉旨著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邓世昌17年后“第二次”回广州家乡探亲,这次未能见到他的父亲,因为老人家已在几年前去世了。当时,他接到
1889年(光绪十五年)2月20日,李鸿章奏北洋海军新设中军中营副将,请以邓世昌借补,任“致远”舰管带。丧报,但军务在身,不能回家奔丧。这次回到家中,他哭昏在灵前,醒后挥泪写祭文,将未能见父亲一面视为“终身大戚”。
1891年(光绪十七年)李鸿章来威海检阅北洋海军,这是《北洋海军章程》制定后的首次大检阅。邓世昌平时训练部队,绝对不允许搞花架子。敌舰的距离须临机测定,且在敌我双方高速运动中。以邓世昌训练得力,奏准赏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号,并赐给三代一品封典。
1892年(光绪十八年)邓世昌“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回广州家乡探亲。
壮烈殉国
1894年(光绪二十年)邓世昌尝曰:“人谁不死,但愿死得其所尔”。9月17日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青史留名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鸿章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刘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没者也”。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邓家用此款在原籍广东番禺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威海卫百姓感其忠烈,也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舰,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