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最短命的皇帝宋哲宗的故事 篇一
北宋最短命的皇帝宋哲宗的故事
北宋最短命的皇帝宋哲宗,原名赵煦,是北宋第七位皇帝。他在位期间,虽然仅仅只有四年,但却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对于北宋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哲宗生于1056年,是宋仁宗赵祯的第七子。他在宋神宗的时候被册立为太子,并于1067年继位为皇帝。然而,由于宋仁宗在位期间的政治腐败和宦官的横行,北宋国势日渐衰弱。宋哲宗继位后,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
在宋哲宗登基后不久,北宋遭遇了一场规模巨大的自然灾害——黄河泛滥。这场灾害导致了大量的人口和财产损失,使得北宋的经济和社会秩序陷入了混乱。此外,南方的南宋政权也不断对北宋进行军事进攻,使得北宋的国力更加削弱。
面对这些困难,宋哲宗并未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他过分依赖宦官,任用贪官污吏,导致朝政腐败,百姓怨声载道。此外,宋哲宗还对外交政策失误。他与辽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使得北宋失去了对辽国的控制权。这些错误的决策和政策使得北宋逐渐走向了灭亡的边缘。
然而,正当北宋处于危急关头时,宋哲宗却沉迷于佛教修行,对政事漠不关心。他更是将大量的财富用于修建佛教寺庙,为佛教建立了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宫殿。这种浪费财富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使得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
最终,在宋哲宗登基四年后,北宋面临了南宋的军事进攻,宋哲宗被迫禅位给他的儿子宋徽宗。宋哲宗在禅位后被封为太上皇,继续过着奢华而颐养天年的生活。然而,他的短暂统治期间,加剧了北宋的政治腐败和经济困难,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北宋最短命的皇帝宋哲宗的故事 篇二
北宋最短命的皇帝宋哲宗的故事
北宋最短命的皇帝宋哲宗,原名赵煦,是北宋第七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尽管只有短短四年,但却经历了许多重大的事件,对于北宋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哲宗在1056年出生,是宋仁宗赵祯的第七子。他在宋神宗的时候被册立为太子,并于1067年继位为皇帝。然而,宋哲宗继位时,北宋正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和挑战。
北宋时期,政治腐败和宦官的横行使得北宋国势日益衰弱。宋哲宗继位后,面临着国内外的种种困难。在国内,北宋遭遇了一场规模巨大的自然灾害——黄河泛滥。这场灾害导致了大量的人口和财产损失,使得北宋的经济和社会秩序陷入混乱。此外,南方的南宋政权也不断对北宋进行军事进攻,使得北宋的国力进一步削弱。
在面对这些困难时,宋哲宗并未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他过分依赖宦官,任用贪官污吏,导致朝政腐败,百姓怨声载道。此外,宋哲宗还在外交政策上犯下了错误。他与辽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使得北宋失去了对辽国的控制权。这些错误的决策和政策使得北宋逐渐走向了灭亡的边缘。
然而,正当北宋处于危急关头时,宋哲宗却沉迷于佛教修行,对政事漠不关心。他将大量的财富用于修建佛教寺庙,为佛教建立了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宫殿。这种浪费财富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使得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
最终,在宋哲宗登基四年后,北宋面临了南宋的军事进攻,宋哲宗被迫禅位给他的儿子宋徽宗。宋哲宗在禅位后被封为太上皇,继续过着奢华而颐养天年的生活。然而,他的短暂统治期间,加剧了北宋的政治腐败和经济困难,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北宋最短命的皇帝宋哲宗的故事,是北宋历史上一个悲剧性的章节。他的统治期间,北宋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困扰,而他自身的无能和错误决策更加加速了北宋的衰落。这个故事提醒着我们,一个国家的命运往往取决于其领导者的智慧和决策能力,而一个差强人意的领导者往往会导致整个国家的破产。
北宋最短命的皇帝宋哲宗的故事 篇三
宋哲宗赵煦是宋朝第七位皇帝,是前任皇帝宋神宗第六子,宋哲宗虽然少有大志,但寿命不长,年仅25岁就病逝了,是北宋寿命最短的皇帝。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北宋最短命的皇帝宋哲宗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北宋最短命的皇帝宋哲宗的故事
宋哲宗赵煦即位时只有10岁,虽然年纪很小,但坐在朝廷上却是神情庄重,言谈举止不失帝王风度。史书上说他“天表粹温,进止中度”。
一次在大殿上,有个太监拿奏折时,不小心把宋哲宗的头巾碰掉了。当时,宋哲宗才剃过头,头巾突然掉下来,头皮显得明光发亮,看起来滑稽可笑。殿上的大臣都忍俊不禁,只好低着头装作没看见。太监也吓得惊慌失措,站在那里不知道如何是好。旁边另一个太监急忙拾起头巾,重新给宋哲宗戴上。宋哲宗始终坐在那里,不发一言,不动声色,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散朝后,宫内总管过来请示如何处理那个太监,宋哲宗这个时候反而微笑着说:“区区小事,不必计较。”对这个无意出错的太监不再进行追究。
后来,辽国派了一名使者来觐见宋哲宗。宰相蔡确考虑到辽人的长相看起来有些特别,而且衣着打扮和汉人也不一样,担心年幼的宋哲宗见到后害怕。于是,蔡确就提前给宋哲宗详细讲解辽人的各种情况,请皇帝见到辽人后不要感觉惊奇,免得失态。宋哲宗听着,毫无表示。蔡确不放心,又反复讲了好几遍。等到蔡确不说话了,宋哲宗这才板着脸问:“这个辽人是不是人?”蔡确当时没有明白皇帝的意思,应声答:“当然是人,是属于其他种族的人。”宋哲宗冷冷地说:“既然是人,有什么可害怕的。”蔡确愣了半天才回过神,知道这个小皇帝不简单,赶紧行礼退了下去。
宋哲宗虽然少有大志,但寿命不长,年仅25岁就病逝了,是北宋寿命最短的皇帝,也是葬在巩义陵区的最后一个北宋皇帝。
宋哲宗死于纵欲过度而非感冒风寒
宋哲宗只活了23岁,也不是长命的皇帝。
宋徽宗赵佶是宋哲宗赵煦的异母弟,哲宗生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十二月,徽宗生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五月,兄弟二人年龄相差不到6岁。
在正常情况下,徽宗断无继承哲宗皇位的可能。徽宗继位有一线希望,是由于哲宗刚满23岁便死去。
哲宗的病情对外公开的说法是:“故冬以来,数冒大寒,浸以成疾,药石弗效,遂至弥留。”(卷7《元符遗制》)所幸,知枢密院事曾布的日记《曾公遗录》部分保存至今。从中可知,哲宗并非因伤风感冒而死,而是死于性生理疾病。
两宋帝王患性生理与性心理病者,除哲宗而外,至少还有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二月,金军袭击扬州,高宗夜半仓皇渡江而逃,“矍然警惕,遂病熏腐”,从此患下性无能症。其后果是丧失生育能力,“后宫皆不孕”。
哲宗的病情及后果都比高宗严重得多。其症状为“精液不禁,又多滑泄”(卷九),是致命的。其病因则是极度性放纵。哲宗宫中美女如云,宰相吕大防的夫人亲眼看见:哲宗“前后宫侍女固多,皆天下奇色。惟四人一样妆梳,衣服之类无少异。”“其服饰珠翠之盛,信天下所未睹。”
哲宗9岁做皇帝,其管教者既有祖母英宗高皇后,又有嫡母神宗向皇后、生母神宗朱德妃。其中,垂帘听政的太皇太后高氏是位女强人,她对哲宗管束颇为严厉。哲宗年纪渐大,依然身不由己。
宋哲宗对其祖母“甚衔之”(卷127《哲宗朝》),但在行动上不敢为所欲为。当时人说:哲宗“天颜穆然,敬奉二宫,有不迩声色之意”,大体属实。北宋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哲宗大权在握,再也不受管束。他立即反弹,不仅在政治上一反高太后所为,排斥旧党、废止旧法,起用新党、推行新法,而且在生活上肆无忌惮,纵欲无度。
中书侍郎范百禄曾兼任侍读,很了解哲宗,
对其健康状况深表关切。他在出知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时,为此专门上疏哲宗。奏疏引用孔子所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告诫哲宗应注重“养生身之道”、“福寿康宁之术”。(卷5)对于这类忠告,哲宗置若罔闻。加之宦官“起哲宗侈心”,(卷63)于是哲宗变本加厉。“明艳冠后庭”的御侍刘氏“有盛宠”(卷243《哲宗昭怀刘皇后传》),与高太后所立孟皇后争宠。哲宗不顾大臣反对,断然将孟皇后废黜。刘氏取而代之,正位中宫。哲宗与刘氏如胶似漆,因此得下性生理疾病。御医秦□、孔元、耿愚束手无策,“深以为忧”。(卷9)哲宗一病不起,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十二日深夜病故。
元符二年八月,当时位号为贤妃的刘皇后虽然为哲宗生下一皇子,即所谓邓王,但两月后便夭折。哲宗撒手人寰,膝下无传宗继位之人。外界早知哲宗性命难保,他本人则对病情估计不足。哲宗短命,并未留下遗嘱。于是峰回路转,当时被封为端王的徽宗赵佶继位出现一线希望。
宋哲宗赵煦的个人简介
宋哲宗赵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宋朝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是前任皇帝宋神宗第六子,原名佣,曾被封为延安郡王。生于熙宁九年十二月七日(1077年1月4日),神宗病危时立他为太子,元丰八年,神宗死,赵煦登基为皇帝,是为宋哲宗,改元“元佑”。在位15年,年仅24岁,葬永泰陵。
生平简介
1085年,神宗去世,皇太子赵煦即位,改元元佑。从此,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掌握大权达8年之久。
哲宗登基时,只有10岁,由高太皇太后执政。高太皇太后执政后,任用保守派大官司马光为宰相,“凡熙宁以来政事弗便者,次第罢之”。司马光上台后,不顾一切尽罢新法(熙宁变法),“举而仰听于太皇太后”。宋哲宗对此感到不满。
元佑八年(1093年),高太皇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哲宗亲政后表明绍述,追贬司马光,并贬谪苏轼、苏辙等旧党党人于岭南(今广西、广东、海南),接着重用革新派如章惇、曾布等,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减轻农民负担,使国势有所起色。次年改元“绍圣”,并停止与西夏谈判,多次出兵讨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元符三年正月十二(1100年2月23日)病逝于汴京(今河南开封)。
哲宗是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不过在新党与旧党之间的党争始终未能获得解决,反而在宋哲宗当政期间激化,多少造成朝廷的动荡。
哲宗亲政后,召回章惇,章惇曾是神宗变法时的重要人物,他上任后,力图改革,使宋朝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章惇,字子厚,浦城人。他博学善文,考进士时,其名次在侄子章衡之下,深以为耻,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居然再次参考。一次,章惇与苏轼外出游玩,走到一个深潭边,见潭下临万仞绝壁,有根木头横在上面。章惇请苏轼到绝壁上去题字,苏轼见绝壁下深不见底,当即摇头,连说不敢。章惇却从容地吊下绳索攀着树下去,在壁上大书:“苏轼章惇来。”上来后竟然是面不改色,神采依旧。苏轼拍拍他的肩膀说:“君他日必能杀人。”章惇问为什么,苏轼说:“能自判命者,能杀人也。”章惇听罢,哈哈大笑。
熙宁初,章惇得王安石赏识,被委以要职。后来,高太后和司马光废除新法,章惇与他们的冲突就越来越激烈,甚至还与司马光在高太后帘前争论,言辞极为尖锐。高太后大怒,刘挚、朱光庭和王岩叟等人趁机上奏指责章惇,章惇被贬出朝廷。
新党对旧党的报复性打击与哲宗的鼎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哲宗不满司马光的“以母改子”,不满元佑旧臣早年对他的冷落,更不满高太后对他的种种压抑,因此,对旧党的仇恨心理不亚于元佑时被打击的新党。绍圣初,逢郊祀大礼,朝廷要颁布大赦诏令,通常连死囚都免去死刑。有大臣请示哲宗,可否赦免贬谪的旧党官员,哲宗回答得极为干脆,说决不可以。绍圣四年(1097),有人建议让谪居岭南的刘挚等人“稍徙善地”,以“感召和气”,哲宗却说:“刘挚等安可徙!”连在岭南附近做些调动也不允许。而对于王岩叟,哲宗指责他当初贬蔡确时,实际上是将矛头对准自己,用心极险恶,也就更加痛恨他。哲宗的这些言行相当于宣判了旧党人政治上的死刑,至少在哲宗统治时期,他们永无翻身之日。事实上,在哲宗初年,新党和旧党在变法的态度上都有所转变(司马光除外)。如苏轼在给朋友的信中就表露出对神宗变法初期他的一些偏激言行的反思和自责,认为新法是有一定效果的。新党中章惇等人也曾指出新法中有许多弊端需要改正。两派都看到了新法的利和弊,假如执政者能调和两派矛盾,消弭冲突,因势利导,北宋的政治或许会有转机。但很不幸的是,高太后的垂帘和司马光的上台使得党争激烈化,导致了绍圣后哲宗和新党的反扑,甚至连哲宗的孟皇后也不能幸免,成为党争的牺牲品。